官方媒体使用「逗比」一词,是否合适?

这些年来,演员、主持人等公众人物在一些公众场合,包括网络媒体上,说粗话脏话的行为屡见不鲜。从主持界的脏话“扛把子”小S(徐熙娣),到内地一些rapper,从现在已经被封杀的郑爽,到把说脏话演变为人设的那英,甚至一些平时非常温和人设的演员,也都不慎被拍到狂飙脏话的场面,比如此前被拍到在片场说脏话的邓伦……

官方媒体使用「逗比」一词,是否合适?

可以理解!他们有的是真性情,有的是为了凸显性格,也有的是不小心为之。虽然多多少少会让人觉得不舒服或者不合适,但对于这些名人而言,他们终究也是人,人都是有情绪的,在某一刻无法控制住自己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最多理解为修养未够。

但作为官方媒体来说,在自己的官方账号中,在视频报道里,使用“逗比”这一词汇,是否合适?是否值得商榷?

官方媒体使用「逗比」一词,是否合适?

前不久,在一则关于高考送考的报道中,《新闻晨报》在自己官方认证的媒体账号中,发布了一条如上图的视频,并在视频中配以文字说明:送考妹妹逗比发言,引众人开怀大笑。有一句说一句,视频中的小女孩确实很可爱,来到高考考场给自己的哥哥送考,并送上了自己的祝福:祝哥哥考个大学。这也是如今二胎家庭的快乐吧。

但,作为官方媒体,使用“逗比”一词,是否合适呢?

官方媒体使用「逗比」一词,是否合适?

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弄清楚,“逗比”一词到底是何意?“逗比”一词其实是一个网络词汇,可以理解为“挺逗的二 比”。简单来说,就是说某个人很逗,还有点傻愣。放在语言环境中而言,如果是对陌生人说出这个词,确实有辱骂的含义在,如果是好朋友之间,可能是调侃和玩笑的意思更多一点。

更贴近生活,更接地气?或许有部分网友会对此行为做出如此的解释。但接地气并不等于迎合低俗,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官媒的责任更是重大。网友们自己使用一些网络用语的行为是可以理解的,也暗含着时代的发展和变革,语言学本身就是一门社会学。但在并未纳入正规的词典之前,官媒是否需要有操守和底线?

究其原因,想来是一些官方媒体轻视自己网络账号的影响力。如果放在正式印发的报纸、或者电视台的报道中,绝不敢使用如此的词汇。同时,过度重视浏览量、评论量的考核,也导致部分小编喜欢标题党吸引人。这也就引申到另一个问题,官媒的网络账号,发布作品到底是有严格的审核和规范的,还是几乎沦落到了私人小编(或临时工)之手?成为了顶着官方V认证的私人账号?

官方媒体使用「逗比」一词,是否合适?

我一直提倡,即使是在类似抖音快手一类的网络媒体中,一些官方账号也得需要注意自己的职业操守,不要被同化,把握住职业操守。此前,也还发生过官媒未经证实地转发一些不实信息的情况,对于平台而言,是否也应该加强“官方账号”的监管力度?

最后,关于“逗比”这个词,新华社《新闻阅评动态》第 315 期发表《新华社新闻报道中的禁用词(第一批)》,关于新闻媒体和网站应当禁用的38个不文明用语中,明确规定不得使用这个词汇。望相关官媒三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媒体   新华社   官方   操守   脏话   这个词   用语   网络媒体   账号   此前   词汇   公众   确实   视频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