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所有图片均慧能的电视剧照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我们生活在滚滚红尘里,一切吃喝用度都不能跳出红尘之外,谋生就得工作,就得与各种各样的人交际,所以就被各种各样的琐碎事烦恼。

红尘与佛界,其实也只隔着一道门,门内是放下,门外是功名利禄蝇头小利竭尽全力去争,争得头破血流或是身心疲惫。耄耋之年回首时,发觉这一生一直在急着赶路,忘记欣赏沿途旖旎的风光,忘记父母的生日,错过了与朋友品尝茗茶、听书说道、观赏戏曲,把生命中最美好的东西全错过了。逐末舍本,悔之已晚。

佛,其实离我们很远又很近。远到飞鸟与沉鱼的距离,近到一呼一吸间。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无法参透禅意,而有的人,只一个微笑,一朵花,就了悟禅意。六祖慧能则属于后者。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慧能未与佛结缘之前,与芸芸众生一样,都是大地上的一粒沙子。幼年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并移居南海(广州),长大后卖柴为生。

据《坛经》记载,惠能听他人诵《金刚经》而有所开悟,并得知弘忍大师在黄梅凭墓山讲《金刚经》,于是前往去聆听。

惠能见到五祖弘忍,自称“唯求法作佛”。弘忍考他,因惠能诠释:“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而受到弘忍的赏识,知道不是庸才而收了他。

光阴似箭,五祖弘忍已到了耄耋之龄。一日,弘忍召集众弟子,要求作一首偈,考核后以便托付衣钵。大家仰望着神秀,因他是教授师,神秀于是将偈写在廊下的壁上:“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惠能读后,认为神秀偈没有见性,则作了一偈,请人写在壁上,如下: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菩提偈

唐代:惠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怎么会染上尘埃?

弘忍读了惠能的见解,连夜为他说法,传授衣钵。

“菩提本无树”,确实如此。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开悟成道,故称此树为菩提树。“菩提”,梵文的音译,指对佛教教义的理解,或是通向佛教理想的道路,所以,菩提当然不是树。

人顿悟时,都是灵光一现的,并非一定要坐在树下。佛结有缘人,并非手捧经书,口念佛号就能参禅悟道了。

明镜:据《资持记》记载:“坐禅之处,多悬明镜,以助心行。”通常用以比喻佛与众生感应的中介。台:指安置明镜的地方,可以借代为客观存在。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惠能修行的时间不及神秀久,但他的偈语明心见性,可见他有悟性和慧根。心中无杂念,烦恼则皆无,不是静坐于蒲团,闭目打坐才是参禅。须知,走过红尘道场,皆是我们的修行之地;世间万物,皆可以让我们体会到禅的境界。

你离家出走多年,有一天深夜归来,母亲惊喜穿反鞋子为你开门时,你亦可以悟禅。

地震来了,顷刻间一切樯橹灰飞烟灭。你转头,看见家人全都爬出来了,虽是受伤却都活着,在那一瞬间,你悟禅了。

人生的喜怒哀乐,生老病死,六祖慧能早已参透。他的偈语,能了悟的寥寥无几。他圆寂后所留下的《六祖坛经》成为禅宗经典。他并非主张大家断绝红尘而遁入空门。他只希望我们这些凡夫俗子,能清心寡欲,少一些争强好胜,保持内心的宁静祥和,多一份禅心。这样,就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定从容,则可享受生活中的恬静与时光的美丽无暇!

2020/3/26 星期四 完稿

唐代一位祖师的偈语,启迪人们明白了心如明镜,不惹尘埃的禅意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掉,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国学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易经、文学,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转发(只限于本平台)。若转发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并署我名字以及注明出处,否则以侵权起诉。请关注我,会常常更新古诗词,与你们穿越回到唐风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韵诗脚与宋阕音律,然后狂醉三千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禅意   求法   慧能   慧根   明镜   梵文   惠能   佛教   菩提树   衣钵   金刚经   祖师   壁上   启迪   戏曲   唐代   菩提   红尘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