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作者:纳兰唐儿

一日,我在上新课——杜甫的《春望》,于是提问都学过杜甫的哪些诗?

学生在台下呱呱回答,说小学学过了《绝句》,有人还情不自禁地吟诗起来:“两个黄鹂鸣翠鸟,一行白鹭上青天”,我正沉浸在这美好的诗意中。突然,一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来:“老师,这是病句,怎么能说‘两个鸟’,不是叫‘两只鸟’吗?”

对啊,没想到大诗人杜甫居然写错了。很多同学纷纷响应着。我一时语塞,但毕竟为师多年,临场应变能力还是很强的。我肯定了这个学生善于思考,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今日的课后练习是回去查询资料,明日共同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上了初中,有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再者,我也经常鼓励学生要大胆怀疑,小心求证,这是治学的态度。

学生也曾提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天寒地冻,路边都有冻死的人,那么肉也是冻结成冰,怎么会发臭呢?其实,这里读“臭”(xiù),闻到之意,闻到了酒肉的香味。

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学生产生疑问的句子还有“落霞与孤鹜齐飞”,学生问,晚霞怎么能与孤鹜一起齐飞呢?“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天黑如泼墨,哪能看见大雁飞翔呢?“大漠孤烟直”,大漠的风沙满天飞扬,烟怎么能直呢?

其实,古代是一个字表示一个词,现代是二个字表示一个词。如“食不语”即“吃饭不说话”。“不悦”即“不高兴”。即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古诗词。有时,“两个”并不是表达数量词语,而是“两”和“个”是分开来的,不是连在一起的。

有时,几个词连在一起,从语句来说并不通顺,但它能构成一个意境。如:“枯藤老树昏鸦”王国维说:诗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

除了上述情况外,汉字在演变发展的过程中,有些音和意义完全改变了,用现代的音和词义去解释,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

课后,我查询了很多资料,发现“只”这个字在唐代几乎不作量词,意思常作“仅仅”“只是”而已。

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如杜甫的“此曲只应天上有”、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李商隐的“只是当时已惘然”、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等等。这段提到的诗人全是名人,不会犯错误,古人写诗词都会推敲很久的。

例如:贾岛的“僧推月下门”反复地琢磨、推敲,最后改为“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来不是用“绿”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最后才确定下来的。那么杜甫作为“诗圣”,相信每一个字也是非常认真的。

那么,为何用“个”而不用“只”,或许古时语法还没有完善,是这么用,或许古时量词一律用“个”。如宋代辛弃疾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星星的量词,按现代语法得用“颗”。

学生能发现问题,说明他善于思考,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他有质疑的勇气。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而不是草率地打击他,或是轻易地否定他,说他怎么能怀疑大诗人杜甫呢?课堂是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地方。

朋友们,你们喜欢用“个”还是“只”?觉得用哪个的意境唯美?欢迎踊跃留言探讨,或是你自己写的诗词。


学生说“两个黄鹂鸣翠柳”,量词错了,应是“两只”,我一时语塞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权请联系删除,衷心感谢!

作者简介:纳兰唐儿、醉卧古典诗词等笔名。多家校园杂志写手,作品被《意林》等文摘转载。喜欢佛学、艺术,痴迷易经、文学,是靠古典诗词与戏曲滋养的女子。作品系本人原创,欢迎收藏、留言、转发链接(只限于本平台)。若转发别的平台,请征求我同意,否则以侵权起诉,我已与维权骑士签约。请关注我,会常常更新古诗词,与你们穿越回到唐风宋月去,一起品味唐韵诗脚与宋阕音律,然后狂醉三千场。

#杜甫##唐诗宋词##原创诗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7

标签:量词   单于   老树   易经   月下   大漠   两个   黄鹂   学生   古诗词   古时   杜甫   课后   意境   诗词   诗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