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雨素火了,说明我们仍需要乡村里的文人

范雨素火了,说明我们仍需要乡村里的文人

在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里,有一组镜头给人的印象极为深刻: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中庄镇杓峪村的老农民杜深忠,打开冬日的屋门,阳光照进来,在屋里留下一块正方形的亮白,杜深忠蹲在亮白后的阴影里,用毛笔蘸着水写书法。一幅字写完,他歪头看着,等着水渍慢慢变干。“太阳亮光从门口照进来一块地方,在我眼里就是一张很好的宣纸。”——他说。

今年过年,我给我93岁的姥爷拍了一张照片。他在正堂的八仙桌上写毛笔字,我表姐的三岁小儿子趴在桌子的一角上玩耍。在镜头里,满脸皱纹的姥爷拂袖擎笔,一脸严肃,三岁顽童歪着脑袋盯着桌面上的宣纸,窗外耀眼的白光照进来,给他们镀上了一层银边。

我姥爷与杜深忠是同一类人,他们有着相同的精神内核,他们都是乡村里的文人。

工作以后,每年都是年三十中午到家,下午都会到姥爷家去一趟,一是看望他,二是拿他写的对联。今年他给我家自编自写的对联是:申岁伊始再展宏图,未年胜果发扬光大。是贴在大门上的那种大字,遒劲有力,根骨犹存,这是一位93岁老人的新年愿景。姥爷是老退休教师,每月有退休金拿,精神矍铄酒肉不离,每日喝茶看报读书,保持着一位耄耋老人、知识分子的体面。这应该是乡村文人最好的归宿。

而《乡村里的中国》里的老农民杜深忠则没有这么幸运。他60多岁,年轻时候当过兵,参加过鲁迅文学院的培训班,写过小说,会一手好书法,然而这些都没能改变他的命运,他还是当了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靠几亩苹果园养家糊口。值得欣慰的是,几十年在土地里的劳作,并没有磨灭掉他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他没事就看书、练毛笔字,摆弄他向妻子隐瞒价格买来的琵琶。身为文人的他,与村子里的一切是那么的格格不入,他看不上那些“短视愚昧”的村民,那些村民也嘲笑他的贫穷与不务正业。相看两厌,唯有独坐枯山,用琵琶弹奏一曲沂蒙小调。

从杜深忠身上可以看到千百年来中国乡村文人们的精神内核:他们困顿,他们无法真正像农民一样舍下身来匍匐到大地上;他们高傲,知识给了他们不同于普通农民一样的眼光;他们痛苦,他们的精神追求得不到满足;他们落寞,他们的追求得不到旁人甚至是最亲密的人的认可;他们孤独,他们只能执拗地把自己埋身于文字与音乐中。

我姥爷曾回忆说,六十年代的时候,大饥荒,挨饿,教书是填不饱肚子的,何况还要养活一家子老小。于是他打算辞掉教师的工作,回村子种地。最后是那所小学所在的村子的村长,一番劝说下才留下了我姥爷。每当回忆起这件事,姥爷都会很感激那位村长,说要不是村长极力挽留,也许他早就不是老师了。自然现在也就没有退休金拿,也不能保持这一份体面。也许会像杜深忠那样,心里有诗和远方,腿却被眼前的苟且羁绊。

如今,村里的文人们,都在逐渐老去、归去。新一代的文人,也就是类似我这种第二代的学生,都已经渐渐从乡村出走,融入了各个城镇。离开了大地,离开了原野,离开了山丘,离开了沟渠,像无根之萍,走进都市,渴望得到承认,渴望获得平等,渴望进入一个体系,渴望一个身份。这种焦躁和痛苦,丝毫不亚于杜深忠们追求精神需求时的艰难。而在城里一旦稍稍站住了脚跟,就开始变得感性起来,开始深深思念故土,开始回忆与那片土地的感情。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然而杜深忠却在《乡村里的中国》对着镜头如是表达:“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实际上我对这个土地就没有一点感情。咱就是没有办法,无奈……这个贫瘠的土地不养人……”也许这才是广大农民对土地的真实感情——不是感情深,而是被这土地困住的无奈。也许我们自以为对故土的那片深情,也不过是高高在上之后的一种怜悯与自傲。

《乡村里的中国》中,大年初一,杓峪村开联欢会,杜深忠抱着琵琶上台伴奏,后来演唱者和其他伴奏者都 下台了,只有他,还在低头自顾自地弹着,好像满腹心事,好像自我陶醉。直到周围人起哄,他才收起马扎,走了下去。也许,那一刻,他心中想读那样几句诗:有一个人,在露水的石凳上,坐到天明……

爱挑逗

每天一条原创搞笑视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沂源县   文人   乡村   毛笔字   退休金   宣纸   姥爷   故土   村长   琵琶   中国   感情   土地   农民   精神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