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前言

说起史书,人们必提《史记》、《资治通鉴》,然而您知道吗?《资治通鉴》成书后差点被毁灭掉,幸亏有陈的极力保护,才得以保存流传下来,要不然今天的我们就无缘这部历史鸿篇巨著了,那将对后人们的历史研究、经纶济世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一、《资治通鉴》简介

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了,《资治通鉴》就是由他主编,历时十九年完成。司马光是北宋史人,著名的史学家,同时也是位政治家,由主编的《资治通鉴》是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十六朝1362年的历史。

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在这部书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宋朝皇帝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特钦赐此书名。

那这么好的一部史书,为何差点被销毁掉呢,这得从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人的斗法说起。

二、王安石、司马光斗法

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当时,北宋出现了冗官、冗兵、冗费,国家不堪开销的现象,百姓税赋负担严重,加之官僚、世家大量兼并土地,失地农民不断增加;还有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威胁,军费开支大增,于是加大了对百姓的征敛,整个大宋朝搞得民声载道、危机四起。

当时宰相王安石在宋神宗赵顼的支持下,实行变法新政。改革一开始,便受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抵制和反对。但宋神宗还是努力坚持了下来。在王安石掌权的时候,站队司马光立场的人贬职的贬职,流放的流放,其中就包括苏轼、欧阳修等大文豪。

可惜的是,宋神宗赵顼只执政18年就“驾崩”了,年仅38岁。他的儿子赵煦即宋哲宗。当时赵煦还小,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太皇太后本就不同意改革,垂帘听政后立即重用司马光为宰相,将王安石的变法全盘推翻。保守派得势,改革派或被贬官,或被逐出朝堂。

8年后,太皇太后死,宋哲宗直接掌权,马上重新重用当初支持变法的人士,这变法很极端,你要么站左派要么站右派,不能够站中间派。等到两个人去世之后,王安石一派又重新掌权,并开始对旧党进行清算,把保守派赶出朝堂或贬往外地,处分之严厉,远远超过了保守派得势时对变法派的处分。


三、陈瓘力保《资治通鉴》

而司马光作为旧党有名的领袖自然是要被清算的,虽然当时司马光已经去世了,但是新党们仍然砸了他的墓碑,而他最有名的著作《资治通鉴》也被认为是旧党的东西,被要求销毁。

首先提出销毁建议的人,是当朝奸臣宰相蔡京的弟弟蔡卞,也是王安石的女婿。他对司马光更是恨之入骨,派他同党兼手下薛昂、林自出面,四面联络,商议销毁《资治通鉴》,当朝皇帝也左右摇摆,举棋不定。

在这关键时刻,太学博士陈瓘(即陈莹中)得知此事后,特意在太学的考题中,引用宋神宗所写的《资治通鉴》序文,说这里面有宋神宗训示。于是林自惊异害怕了,对陈瓘说道:“此岂神宗亲制耶?”,陈瓘曰:“谁言其非也?”,林自又说到这不过是宋神宗小时候所写的序文,那时皇帝年纪还小,不算数。陈瓘说:“圣人之学,得于天性,有始有卒,岂有少长之异乎?”。林自被这句话怼得哑口无言,憋屈得要命,便回去告诉蔡卞,蔡卞也担心受怕,唯恐当今皇帝哪天念及先皇后,会怪罪下来,到时自己项上人头难保,觉得还是稳当点,于是密令薛昂、林自们将《资治通鉴》刻板收藏起来,妥心保管,从此再也不敢提毁灭之事了。这样《资治通鉴》才幸免付之一炬,得以保存下来。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陈瓘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四、陈瓘生平

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陈瓘塑像


陈瓘(1057年-1124年),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今福建永安贡川)。年少好学,参加科考,一出即中探花。调任湖州掌书记,签书越州判官。太守蔡卞考察认为他贤能,每每想礼遇他,而陈瓘知道他心术不正,时刻疏远他。章惇入朝为相时,独邀请陈瓘同船。章惇问当时世事,陈瓘说:“请允许我以所乘的船为喻,船偏重一边可行吗?移左置右,移右置左,只要偏重任何一边,船就会翻覆,明白这个道理,就可以前行。现在天子把政务交给你,敢问您要先做什么呢?”章悻说:“司马光奸邪,应当先办理此事(惩治司马光),情势没有比这个更急的了。”陈瓏说:“您错了,这样做就好比想让船偏重一边,那肯定不行,如果真这样继续下去,将会让天下人失望”。章惇变了脸色道:“司马光不继承祖先功业,而大改传统,误国冤民,不是奸邪小人又是什么呢?”。陈瓘说:“不了解人的心迹,就怀疑人家的行为,是不可为的;没有罪证,就指责他人奸邪,反复改变做法、盲目处置他人,这才是最大的误国。为今之计只有消除朋党之争,公平持正,或许可以匡正时弊”。陈瓘后来担任著作郎,又升迁为右司员外郎,兼任代理给事中。随后陈瓘被调出京城,担任泰州知州。崇宁年间,被除名放逐到袁州,又移置郴州,不久后复职担任宣德郎。陈瓘平生控告、弹劾蔡京、蔡卞兄弟,披露揭发他们的居心和罪行,最遭忌恨,所以所受的打压、祸患也最深,几乎没得一天稍微安宁。宣和六年陈瓘去世,年六十五岁,谥号为忠肃公。陈瓘为人谦和,不与人相争。平日里庄重矜持,不苟言谈。精通《周易》,多次预言国家大事,后来大多应验。

这里插一句,陈瓘(三明永安)、蔡京(莆田仙游)、蔡卞、章惇(南平浦城)当时可是老乡,同为福建人的,他可没因老下之故而趋炎附势、随便站队。

五、结语

也正因为陈瓘刚正不阿,仗义谏言,不为权贵们折腰,特别是在保护《资治通鉴》上功劳巨大,加之对理学研究、发展做出贡献,因此深得后人们尊崇和纪念。宋高宗以大儒出于陈门,因表其里贡川为“大儒里”,一应官员经过必下马。现永安贡川仍有大儒里牌坊存在。

900多年前,千古史书《资治通鉴》差点被毁,还好有他才得以幸免

永安贡川大儒里牌坊

陈瓘生前还有许多著名奏章、诗词、祭文等,均选入《永乐大典》、《钦定四库全书》、《南宋文史记》、《府乐雅词》、《宋文纪事》、《宋诗纪事》、《全宋诗集》等历史文献;体现了他在儒学、易学、佛学、道学诸方面的造诣,决定了其身后的历史地位。

——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资治通鉴   史书   大儒   神宗   牌坊   永安   垂帘听政   序文   奸邪   太学   当朝   保守派   得势   宰相   千古   皇帝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