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近日,一则国际消息震惊了中外——塔利班组织占领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一直动荡不安,各股势力制衡的阿富汗,在美国撤军后的不久,瞬间实现了权力的变换。

武力解决国家问题似乎是行之有效的粗暴简洁方式,但是这样的手段背后是国家连年战争导致的山河破碎,民不聊生。

我们国家面对台湾问题,同样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干涉,对此,邓小平是如何进行布局策划的呢?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众所周知,台湾问题是国民党内战失败后,退守台湾造成的内部问题。无异于一家兄弟打架,各自占领一块地方,但是总体上都是属于自家的领土阵地。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邓小平

但是可笑的是,总有打着“维护世界和平,伸张国际正义的资本主义国家跨过大江大河伸出魔爪,想要掌控一下别国的局面,好发挥自己爱管闲事,面目可憎的特性。

更加困难的是,有部分国民党内部的“台独”分子,也意识不到大局问题,居心叵测想要分裂国家。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曾经做出坚决有力的努力,海峡两岸的关系,也在邓小平的努力下有了新的进展,他的台湾问题解决策略也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基础。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邓小平

从解放台湾到回归祖国

在1984年的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的讲话中,邓小平曾经提出“一国两制”,这是基于实际提出的可行性方案。在此之前,大陆对待台湾有很长一段时间是“严阵以待”的。

在1974年,毛泽东进行对台方针的表述中曾经提出要提高警惕,将国民党等敌对势力视为“入侵之敌”,同时提出的是“解放台湾”的口号。在国家建设过程中取得的胜利都成为鼓舞士气,解放台湾,实现中国统一的重要途径。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台湾的态度是时时报以警惕的。这样的戒备状态一直到1978年的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最高法律的形式明确确立“解放台湾”的方针。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解放台湾

但是“解放台湾”的态度从1978年开始也有了变化。

在中美建交的过程中,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决策,也就是把“解放台湾”的说法调整为“台湾归回祖国,实现统一大业”。

从此带有火药味的“解放”转变为温和平等取向的“回归”。这样的表述传达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信号。

但是在1978年12月,邓小平也曾经批示,以什么样的方式、在什么时候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也就是说美国你在旁边可以表达自己的“和平”愿望,但是这是我们国家的内政问题,我们什么时候打算实现和平统一、采用什么方式实现统一,你都管不着。

当然在此后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我们也以“台湾回归祖国,实现统一大业”替代了之前的“解放台湾”的说法,这也标志着对台政策出现转变。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两岸统一

停止炮轰,寄希望于和平统一

1979年1月,在党中央领导的协商下,徐向前作为国防部长,以其名义发表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声明。

同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阐述中国共产党希望“和平统一”的愿望,在其中表述了寄希望于台湾人民以及台湾当局的想法,提出以商谈的方式和平实现统一,结束武力解放台湾的两军对峙状态,实现两岸之间的通邮通商通航。

1979年1月,邓小平访问美国。在访美期间,邓小平针对台湾问题,曾经多次强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但是我们也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针对台湾的新方针通过公开的说明,传递给世界各国。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停止对金门等岛的炮击

建立沟通渠道 开启新阶段

1980年在干部会议上,邓小平作出了《关于目前的形式和任务的报告》,在这个报告中,他提出了八十年代需要做的三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台湾问题的解决,促进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人面临的国家主权问题是他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这是艰巨的时代任务。

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有句老话要想富,先修路。

在对待台湾问题上,同样,要实现两岸的沟通与和平的对话,首先需要的是搭建沟通的桥梁,选择一个什么样的人选进行对话与交流是重要的。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邓小平

1978年,蒋经国当选为台湾国民党的总统,这一消息在邓小平看来是一个机会。因为两人有着一段同学情谊。

在1926年,邓小平到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而正好蒋经国也在这个学校深造,22岁的邓小平与16岁的蒋经国在遥远的异国他乡成为了来往密切的同学。

但是邓小平1926年底回到祖国开展革命,从此两人分道扬镳,难以再见面。在莫斯科的这一年,成为邓小平深为怀念的与蒋经国的同学时光。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蒋经国

1980年5月,邓小平第一次请人带话给昔日的同学:彼此都年近七十,希望台湾问题在他们这一代能够解决,为下一代做点好事。有什么事情可以私下谈一谈,找到一个合理的方式尽早地实现统一。

在1980年的9月,邓小平在会见学者陈树柏,他是国民党元老陈济棠的儿子,邓小平传达出希望在这一代解决好台湾的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心声,希望国民党的元老们能积累经验,慢慢为统一做点事情。

他还让陈树柏带话给蒋纬国,首先欢迎台湾的人多回家看看,此外,表达了下一代解决台湾问题的困难,顾虑到如果在这个时候不解决这个问题,以后可能会出现“台独”等情况。邓小平以一个真诚的姿态开始慢慢开启和平统一的道路。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蒋纬国

系统的对台政策

制造国际言论,进行军事支持,似乎是美国惯用的干预别国内政的伎俩,在台湾问题上也向来如此。

在中美建交之后,美国依旧希望保持对台湾的控制,不管是美国总统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还是总统候选人鼓吹的“两个中国”言论,对此中国政府都坚决抵制,强烈反对。

针对美国向台湾出售战斗机的行为,1981年,邓小平指示同其进行斗争。也因此两国进行了长时间的外交谈判。

1981年叶剑英在向新华记者阐述对台方针时,提出了和平统一的假条政策,被称为“叶九条”。这九条既表明了中国对台的立场,也汇总概括了之前邓小平提出的重要对台政策。叶九条的阐述表达了和平实现祖国统一的决心和诚意,展现出了豁达的姿态。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叶剑英

叶剑英的九条政策是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在之后的会谈中,邓小平也曾经提出,各自有各自的制度,互不干扰,这样是被允许的,互相之间互相尊重,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一国两制的构想,后来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了应用的验证。

在1984年回见英国首相时,邓小平曾经说过,叶九条虽然没有概括为一国两制,但是实际上表述的意思便是如此。

叶九条之后,1982年的宪法中,增加了一条“国家在必要时设立特别行政区”,充分考虑到了台湾的特殊情况。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叶九条的报道

1982年7月,在邓小平的指示下,廖承志向蒋经国公开致信。两人曾经是儿时的玩伴,也曾经是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同学,两人的父亲也是早期国民党的故交。

所以,廖承志在对蒋经国的信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对方能以民族大义为出发点,担负历史责任,实现国家统一。

邓小平亲自具体指导公开信的主旨跟内容细节,关心后期发表效果。但是蒋经国最后表达以拒绝。对于这样的态度,邓小平也表述可以理解。

后来在见到陈树柏等人时,邓小平还让其表达对蒋经国的问候,表示 “见到他,你代我向他问候,他有他的难处,可以理解。不要一直板着面孔,他自己不能出面,可以让别人出面”。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廖承志

1983年,国民党的“武力反攻大陆”的说法也逐渐被“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而替代,两岸关系呈现较为缓和的趋势。

1983年的6月,邓小平在会见杨力宇的过程中,阐述了关于台湾问题的重要观点,被称为“邓六条”。“邓六条”希望实现国共两党之间的和平会谈,加强合作,而且不允许外国插手干预中国内政。

“邓六条”发表之后,被认为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新构想,也是进行台湾问题解决的底线。邓小平再一次用系统理论化的形式阐述了实现和平统一的方式,也促进了“一国两制”理论渐趋成熟。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杨力宇

从实际出发实现一个中国

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中央顾问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一国两制”就是针对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的切实有效的方法。

在撒切尔夫人进行香港问题的谈判时,邓小平曾经说,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这句话铿锵有力,代表了我们的态度。

香港回归的问题能谈成,在邓小平看来,主要是国家在不断的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有力量且值得信任的国家。证明“一国两制”是可行的,是正确的道路。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台湾问题的解决开了道路,但是台湾问题更为特殊,需要更谨慎更真诚的思考。邓小平曾经在一份批示上加上了“和各界人士”的几个字,表达对“台湾当局和各界人士”的共同期许,关照到各界人士的内心需求。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

10月22日,邓小平说道:

“解决台湾问题要花时间,太急了不行。现在我们的方针还是以国民党当政者为谈判的对手。这一点,台湾的人有一种反映,说我们不重视台湾人民。最近国务院总理在国庆招待会上的讲话中,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

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国民党当局、以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我们过去做了一些,现在更要有计划地安排。”

邓小平深知,解决台湾问题,既要考虑到台湾,也要考虑到背后一直在干涉的美国。这两个方面都需要付出耐心,也都需要慢慢地处理。

1985年,蒋经国的身体每况愈下。邓小平觉察到,如果蒋经国去世,后期台湾的情况将难以确定,由此,他通过多次带话,希望在这一代通过双方努力,共同为祖国统一做一点事情,加快实现和平统一的目标。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年轻时的蒋经国

在大陆积极主动的推动下,1986年开始,两岸关系缓和加速。蒋经国曾经发表《中国之统一与世界和平》,在其中强调“中国只有一个,中国必须统一。”

且不说这句话是不是代表国民党当局的野心,但是从民族大义上认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这是难能可贵的。所以当时台湾众多人认为,在将来实现统一是他们要走的路。

1986年,货机机长王锡爵驾驶飞机到达广州的白云机场,希望回到大陆跟家人团聚,在两方相关代表的商谈下,双方在香港顺利完成了谈判跟交接,这次谈判的成功,也打破了之前台湾设立的“三不”原则,扩大了两岸往来的政治影响。

邓小平殷切地说: “我们欢迎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参与这个具有前景的事业。”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王锡爵(右二)

1987年,俞国华曾经表示台湾的“三不政策”是消极的,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邓小平也多次提出,“一个中国”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民族愿望。

1987年,蒋经国开始推行更为顺应两岸关系发展的政策。

7月份,宣布解除台湾及澎湖列岛的戒严令,允许台湾民众将香港作为观光旅游的首站。

10月份,决定除现役军人及现任公职人员外,凡在大陆有血亲、姻亲、三亲等以内的亲属者可赴大陆探亲。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探亲

11月,打开了“台海大门”,实现了两岸人员的往来,这个封闭近40年的“大门”,终于打开。

不过令人惋惜的是,1988年,蒋经国与世长辞,李登辉继任总统。

邓小平对于蒋经国的去世深为叹息,毕竟在后来证明,李登辉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台独分子。

面对新形势,邓小平调整策略,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振兴民族,希望以炎黄子孙的共同血脉关联,实现两岸的和平统一,促进民族富强,实现共同目标。

1979年,邓小平访美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说法

李登辉

1994年,邓小平90岁生日,台湾送来陈立夫的回忆录《成败之鉴》,即是对邓小平的生日庆祝,也是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如何解决台湾问题?

看完邓小平为之呕心沥血,不断谋篇布局的策略,或许谨记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培养民族气节,涵养民族精神,铭记:“我们的国家是有希望的。”接续奋斗不止是我们能做也需要做的。


参考文献

[1]蒋永清.邓小平殚精竭虑解决台湾问题.湘潮,2014(11).:12-16.

[2] 陈梦曦,郭俊,李国俊.基于台湾问题的邓小平对美外交思想研究.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7(06):112-115.

[3]李德栓.台湾问题与解决对策——论邓小平的涉台思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24(11):14-18.

[4]石国华.邓小平与台湾问题的构思,宜宾学院学报,2005,10(10):4-6.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中央顾问委员会   台湾   撒切尔   李登辉   党中央   莫斯科   台湾问题   内政   美国   国民党   中国   两岸   祖国   蒋经国   说法   国家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