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海洛因”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谁在贩卖

“电子海洛因”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谁在贩卖

如果有毒枭靠贩卖海洛因,亿元豪购别墅,结果被媒体曝光,你会羡慕他吗?

可是,一个靠贩卖“电子海洛因”的人,花近亿元买一套豪宅,无数人都在表示崇拜和艳羡,这正常吗?

“电子海洛因”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谁在贩卖

这个人叫姚晓光,腾讯公司副总裁,号称全球最赚钱手游《王者荣耀》之父。根据最新统计,7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王者荣耀》的玩家。每一天,这款游戏的在线人数高达8千万。在今年一季度,就为腾讯贡献了60多亿元收入。

“电子海洛因”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谁在贩卖

运营团队的回报自然也是丰厚的,仅2016年初获得腾讯业务突破奖,姚晓光团队的奖金绩效就高达2亿元。所以,他能在香港花近亿元可谓水到渠成。

然而,姚晓光香港买楼的款项中,至少有3成以上都来自中国的未成年人。据腾讯公布的数据现实,《王者荣耀》用户中,“00后”用户占比超过20%。又根据questmobile的最新数据,《王者荣耀》“00后”的月活占比高达36.3%。

这意味着,“00后”玩家对《王者荣耀》的沉迷程度,远超2亿玩家的平均水平。而这些数据,只是通过玩家们的注册信息获得,考虑到还有部分未成年玩家冒用成年人信息注册的现实,《王者荣耀》对中国未成年人日常的侵入,很可能远超公众目前的想象。

又根据questmobile统计,《王者荣耀》7月1日人均使用时长高达106分钟,接近两个小时。就在同一天,腾讯旗下的微信人均时长还不到81分钟,QQ则只有50分钟。可以设想一下,你每用8分钟微信,就有一个中国人玩了10分钟《王者荣耀》,而他(她)有36.3%的比例是未成年人。

还有更加细思恐极的,7月1日,全国绝大多数中小学都放假了,而《王者荣耀》的日活与前几个月的曲线比,并无明显上升。这说明,未成年人在暑假中玩《王者荣耀》的时长,与假期前差不多。显然,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在放假后玩得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本应好好学习的日子里,玩得太多了……

“电子海洛因”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谁在贩卖

所以,无论腾讯的PR做得再多,话术设计得再精巧,他们都无法掩盖一个事实:《王者荣耀》在商业上的成功,建立在无数青少年荒废正常学业和休息时间的基础上。姚晓光团队在腾讯庆功会上笑得有多开心,就有百万倍千万倍的家长抱着网瘾孩子恨得咬牙切齿。

腾讯或许会说,10岁男孩34天花费5.8万元充值,杭州13岁少年因为被爸爸禁玩《王者荣耀》跳楼,海口12岁少年为充值偷光母亲近4万元积蓄……等等,都是极端案例。也并不排除,部分未成年人自控力超强,只是把《王者荣耀》做为课余放松身心的调剂。然而,《王者荣耀》在每一天都占据孩子们那么长时间,对缺乏辨识能力与意志的孩子们来说,他们更容易成为偷钱充值的坏孩子,还是每天只玩半小时游戏的尖子生?

《王者荣耀》究竟是无辜无害,还是“电子海洛因”,姚晓光说了不算,马化腾说了不算,那些每天督导孩子们的家长和老师说了才算。哪怕《王者荣耀》只有万分之一的沉迷比例,具体到某个孩子,某个家庭,某个班级,却是100%的失败和绝望。

几天来,在被媒体和公众群起质疑之后,《王者荣耀》出台了几条 “防沉迷”措施,马上就传出被破解被规避的消息。同时,腾讯还被曝出针对《王者荣耀》舆情的公关方案,显示其负隅顽抗之决心。是的,想让腾讯主动放弃《王者荣耀》这块香饽饽,势比登天,我们不能有丝毫的侥幸。

《王者荣耀》制作人李旻更是公开发声,“沉迷怪罪游戏,我们有些委屈”。在这封公开信中,看不到李旻先生对沉迷学生及家庭有哪怕一个字的愧疚和不忍,他更是将《王者荣耀》称为他和团队的“孩子”,舐犊之情溢于言表。

李旻先生说,“我充分体谅全中国的父母对自己儿女的这份爱,正如我们深爱着我们的孩子《王者荣耀》一样。”这句话矫情且无耻,对任何一个被《王者荣耀》毁掉的家庭来说,这都是新一波的伤害和羞辱。做为“电子海洛因”贩卖者,李旻先生有什么资格“体谅”全中国的父母?又拿出了什么诚意来“体谅”我们?

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应该发声,究竟是我们的孩子重要,还是李旻先生的“孩子”《王者荣耀》重要?!

中国父母忙于生计,缺少对孩子们的陪伴,固然是《王者荣耀》走红未成年人群体的一大原因,可是这不代表腾讯就可以对未成年人为所欲为。我们更应该看到,《王者荣耀》最成功之处,不在于其慰藉了缺乏家长关爱的孩子,而是最大程度地绑架了孩子们的社交黏性。

腾讯动用了QQ和微信的用户朋友圈做为资源池,怂恿大家呼朋引伴,一起玩《王者荣耀》。未成年人在这款游戏里,找到了线下正常社交的替代关系,而且通过人物设计、团体战斗和奖品强化等规则,多重强化刺激玩家,不断提高他们身心兴奋的阈值——就像海洛因,越吸量越大。

所以,不是被家长冷落的孩子更容易去玩《王者荣耀》,而是孩子们沉迷《王者荣耀》,疏远了家长。这才是无数中国家长欲哭无泪的真正原因。这几天,腾讯收买部分公知大V,刻意倒因为果,指驴为马,践踏世道人心,究竟是谁给了它底气?

这也引出一个不得不正视的问题:腾讯有没有操守善用它的优势,腾讯有没有能力善用它的优势?如果腾讯既没有操守,也没有能力管束它在牟利冲动上的恶,应该怎么办?

几天来,《王者荣耀》也一直试图将自己混同于其他手游,把自己的问题泛化为行业的共性。然而,即使所有手游都是“电子海洛因”,也不代表《王者荣耀》贩卖“精神鸦片”就更理所应当。事实上,《王者荣耀》远比一般手游更可怕,它背靠腾讯这家全球第一社交工具平台,将用户数吃干榨净,将玩家人性中的弱点吃干榨净,通过专业团队精巧的规则设计,引诱玩家不断投入时间和金钱。

“电子海洛因”很可怕,更可怕的是谁在贩卖

我们只看到未成年人沉沦于《王者荣耀》,成年人沉迷的也不在少数,不过都被视作活该罢了。如果没有QQ和微信的导流,他们其中很多人原本是不会接触到《王者荣耀》的。如果说《王者荣耀》是一头恶狠狠的狼,又是谁把数以十亿计的QQ和微信用户圈作羔羊呢?

这才是《王者荣耀》真正问题所在。一个小创业团队贩卖“电子海洛因”,破产的可能性远大于成功。而腾讯贩卖“电子海洛因”,无疑将碾压全行业,成为一头暴烈的独角怪物。认识到这点,腾讯再想用几条轻飘飘的“防沉迷”措施蒙混过关,国家会答应吗?人民会答应吗?有关部门会答应吗?

所以,对《王者荣耀》的整改不能被腾讯PR牵着鼻子走。一旦我们错过这次清除中国最烈“电子海洛因”的良机,下一次必将是狗年马月。我们必须考虑以下可能:

一,《王者荣耀》的“防沉迷”措施,必须引入“刷脸识别”等移动支付级的登录程序;

二.强制《王者荣耀》为其“防沉迷”系统投保,如果系统被失效被规避,由《王者荣耀》的保险金赔偿未成年用户监护人;

三,因《王者荣耀》荒废学业的学生和家长,有权向运营方腾讯索赔,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补偿标准;

四,应该对《王者荣耀》的收入按比例收取未成年人保护基金,以救助未成年沉迷者接受心理矫正,回归正常人生;

五,禁止腾讯将QQ和微信用户导入其手游系统,尤其对其搬运未成年用户的朋友圈的行为,严管重罚。

在做到这些之前,务之急是《王者荣耀》认识到自己的罪错,向沉迷游戏的未成年人和家长老师们道歉,不要再敷衍塞责,巧言诡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海洛因   荣耀   腾讯   电子   操守   未成年人   中国   社交   王者   家长   团队   玩家   孩子   用户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