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哈啰顺风车:同行往死里撕,谁是最大赢家?

致哈啰顺风车:同行往死里撕,谁是最大赢家?


人民想念滴滴顺风车,这让有的人感觉很不爽。

4月15日,滴滴顺风车负责人张瑞发布了“滴滴顺风车致大家的一封信”,提及顺风车业务在下线期间的反思,公布了“回归顺风车本质,尽全力抵制非法营运"、”去掉个性化头像、性别等个人隐私相关信息显示“等五大整改措施。

这封公开信言辞恳切,迅速引发公众的强烈反响,在官方公众号文章阅读量也很快突破10万+,在微博上也引来了超过4500条的评论,而在热门评论区,几乎都是清一色呼唤顺风车早日上线的声音。

或许,这是时隔半年多以后,滴滴顺风车小心翼翼地试探了一下民意,不排除为日后回归江湖造势。

遭遇数次舆情危机的滴滴顺风车,如果再以舆情为切口,以“应广大用户的强烈要求”类似的理由回归无疑是天时地利的操作。

然而,这对于正在铺天盖地投放广告的哈啰顺风车来说,滴滴顺风车最近的动作,显然不是个好消息。

一方面是哈啰顺风车还没完成原始的用户积累,多个地区的顺风车业务还处在教育用户阶段,滴滴如果此刻回归势必让哈啰的获客空间进一步收窄。

另一方面则是滴滴顺风车的重新上线,可能还会带来诸多的行业新风向,甚至引来相关部门新一轮的监管措施加码,对于初窥门庭的哈啰顺风车来说,无端增加了太多不可控的阻力和风险。

不服就干。作为阿里系一员,哈啰出行一脉传承了老大哥工于运营和公关的长处,在滴滴顺风车的公开信发布后不久,哈啰出行很快也怼了一篇。

在这篇名为《致滴滴顺风车张瑞的一封信》中,哈啰顺风车事业部负责人江涛先是称赞张瑞的公开信引发了共鸣,然后讲述哈啰做顺风车业务的初心,同时还针对滴滴正在进行的五大整改措施回应了哈啰顺风车目前的落实情况。


致哈啰顺风车:同行往死里撕,谁是最大赢家?


在文章的末尾,江涛隔空喊话张瑞,呼吁他保持敬畏之心,真正落实整改措施。最后江涛喊出“垄断会阻碍行业的持续进步”这样的口号,可谓是图穷匕见。

虽然这封公开信没有滴滴那般反响热烈,不过好歹也算是蹭上了热点,在气势上没有太输给竞争对手。

这位江涛老师,之前在江湖上响动不大,但从这波操作来看,如果以后不做出行业务,向公关界转型发展,或许也是条好路子。

事实上,哈啰并不需要这么弯弯绕。滴滴试探民意为回归做准备,意图已然十分明显,哈啰不甘心只捡残羹剩饭,想要和昔日霸主掰掰手腕的野心同样路人皆知。

既然都是快摆在明面上的事,哈啰出行也就没必要再藏着掖着的了,更无需高喊什么“垄断阻碍行业进步,哈啰加入促进良性竞争”的论调。

不妨直言,我哈啰就是要和滴滴抢吃顺风车这碗饭,咱们扳扳手腕儿,让人民群众看出好戏如何?而目前以公开信大揭滴滴顺风车的伤疤,自家平台就能万年太平?你做初一,他做十五,把锅砸了,对大家都不是好事。

话术是话术,哈啰做顺风车也不纯粹是为了普惠绿色的共享出行,而是几年来在共享单车业务上的持续烧钱,逼着哈啰要横向发展寻求业务增量。

从2016年开始,哈啰就始终融资——烧钱——再融资的道路上循环往复,不过得益于蚂蚁金服这位大金主的强力支持,哈啰的资金链一向都十分健康。

2018年9月,哈啰再次完成了40亿元的融资,正式融资轮次来到了惊人的G轮,总计轮次更是高达13轮。

然而在诸多投资方争相押注的背后,哈啰的营收状况却并未被过多提及,根据2017年时公布的财务数据估算,当年哈啰净亏损就已经有4.8亿之多,营业收入却仅为1.28亿。

随着哈啰出行在2018年的大举扩张,这一亏损金额可能还会持续扩大,不过考虑到源源不断的外部资金注入,哈啰暂用还不用过分的为钱担忧。

共享单车到底能不能盈利,商业模式是否能够跑通,时至今日,前赴后继的ofo、摩拜、哈啰都还没能给出具体的答案。

同样迟迟未能盈利的还有滴滴出行,在经历了灰暗的2018年后,滴滴出行6年来总体的亏损已经高达400亿元,而且还是在司乘双方都表示已经感受不到显著补贴的情况下。

虽然各自的主体业务都还未能实现盈利,但是顺风车业务能够赚钱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比网约车和共享单车业务,顺风车的运营成本更低,平台只需撮合车主和乘客,就能从中轻松拿到抽成。

而且在滴滴顺风车命案发生之前,此类业务几乎由于不受监管的限制,扩张速度极快。

在2017年,滴滴的顺风车业务就已经创造了单年8亿元的巨大利润,上线三年来更是实现了超10亿次的出行单量。

如此诱人的市场蛋糕,急需盈利业务补血的哈啰出行显然不愿意让滴滴顺风车继续独占。

除此之外,哈啰出行从顺风车业务切入滴滴的腹地,还能够有效的在侧翼保护共享单车的主营业务。

今年滴滴出行选择对非业实施“关停并转”的策略,包括滴滴外卖在内的诸多业务线都不得不面临关停或者出海求生的命运,但是其旗下的青桔单车却似乎并不在此之列。

去年夏天滴滴推出青桔共享单车,随后又加码了街兔共享电单车,在一线城市禁投令仍然生效的情况下,滴滴系的共享单车在二三线城市已经和哈啰单车短兵相接。

虽然在市场保有量上青桔和街兔还未能对哈啰产生实质性威胁,不过在影响用户选择的骑行舒适度层面上,青桔已经在用户体验上超过了哈啰和摩拜。

根据必达咨询发布的《2018年中国共享单车用户体验报告》显示:市场最晚入局者青桔单车,在充分吸取“前辈”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性推出优质产品,提高用户骑行舒适度,获得第一名,摩拜、哈罗并列第二,OFO垫底。

除了青桔之外,滴滴目前还托管着一定体量的小蓝单车,得益于滴滴多年在政务公共关系上的处理经验,这两款单车在停放秩序管理等方面都得到了地方主管部门的认可,包括北京、成都、昆明、南昌等多地政府部门相继点赞滴滴系单车的运维体系。

滴滴在共享单车市场的偷偷发力,哈啰自然不可能没察觉到,共享单车1.0时代的ofo和摩拜如今日渐式微,2.0时代留给青桔的机会其实还客观存在。

回过头来看的话,哈啰选择入局顺风车领域,不仅是在为自身寻找业务增量,同时也是对滴滴布局共享单车的反击。

但是如今的顺风车市场,显然不是几年前滴滴推出顺风车业务时的混乱场面,除了外部的监管逐渐加强之外,消费者对于这一业务的要求也已经有所改变。

除了最敏感的安全保障之外,顺风车业务在派单机制、定价水平、客服反馈等多个层面也都在逐渐向网约车靠拢。

今年的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几年来首度缺席,本以为这将是哈啰出行快速提升知名度的大好时机,不过最终的市场反应却平平。

相比较另一位佛系顺风车玩家嘀嗒出行,哈啰出行在春运期间的存在感甚至还要更弱一点。

当然从顺风车产品本身的特殊性来看,哈啰出行还需要学习和试错的地方仍有很多,虽然现阶段成绩寥寥,不过毕竟背靠阿里,手握两亿共享单车用户,未来仍旧可期。

毕竟是滴滴几年打磨才稍稍做出点成绩的事情,如今哈啰想一股脑地走完,目前来看显然还不太现实。

至于碰瓷营销什么的,让手机大佬们去做就好了,作为公共服务的运营者,与其高喊着“促进行业进步”的空头口号,远远不如把产品做好来得实际。

在中国做共享出行,本来就不容易,残酷的市场竞争还是小儿科,政策风险这把达摩克里斯之剑,就一直高悬在大家头上。友商竞品互喷几句可以理解,但上来就冲着要害处下死手。请相信我,最后的最大赢家,绝对不会是行业内的任何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哈罗   达摩   舆情   轮次   阿里   公开信   增量   民意   赢家   单车   融资   上线   同行   业务   用户   行业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