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杨振宁老先生100岁了。严格意义上来讲,出生于1922年的杨老“实岁”应该是99岁,但按照中国人过9不过10的传统,清华大学、中国物理学会、香港中文大学还是选择在9月22日为杨老举办了一场“百岁诞辰”学术思想研讨会。

18年前,82岁的杨振宁毅然放弃了美国国籍,回国任教,当选中科院院士,而非外籍院士。当时就有人讽刺他说“回国养老”“为娶娇妻”。

时至今日,只要有杨老的新闻,下面的评论区仍有相关言论出现,着实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非议他的人可能不知道,杨振宁早在50年前就第一次归国时,就开始四处为中国留学生筹措资金。

回归中国国籍一年后,杨振宁又动用人脉关系,为中国又争取到了另一位美国学术泰斗回国,在清华大学开设了鼎鼎有名的“姚班”。

2015年,这位美国学术泰斗追随杨振宁脚步,宣布放弃美国国籍,重归中国国籍。他就是“图灵奖”获得者,原美国科学院院士,现中科院院士:姚期智。

“我永远忘不掉放弃中国国籍时,父亲失望的眼神”

姚期智比杨振宁小24岁,在美国主攻计算机科学。两人年龄虽然相差很大,但经历高度相似:同样生于大陆、学于美国,受制于当时国内落后的研究条件,不得已加入了美国国籍。

杨振宁回忆他加入美籍时说:“1945年-1964年,我在美国生活了19年,青年时代大部分在美国度过。”

得知他要加入美籍后,父亲三次来找他谈话,希望杨振宁放弃。“父亲三次来找我,劝我回国,这是父亲灵魂深处的愿望。但他又知道留在美国能让我的学术更上一层楼。”

同样的煎熬也发生在姚期智身上,他曾说:“我永远忘不掉放弃中国国籍时,父亲失望的眼神。”

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1967年,姚期智赴美留学,主攻物理学,师从诺奖获得者格拉肖教授,这让他与同为诺奖得主杨振宁在学术上有了交集。

经过10年留美学习后,姚期智发现自己的天赋用在物理学上有点不合适:“物理学看直觉,你可以猜想问题的正确答案,不必严格求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至今无人能证明,但无碍相对论作为经典理论的地位。“我更合适需要严格求证的数学,这种能力放在计算机领域更合适。”

1980年后,姚期智把研究领域从物理学转到了计算机,果然取得了惊人的成就——1998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2000年,获得计算机学科最高奖“图灵奖”,他成为第一位获得“图灵奖”的华人。

在美国触及到计算机领域的“天花板”后,年逾半百的姚期智思乡之情日益强烈,“中国人讲落叶归根,我的根又在哪里?父亲一辈子以我为骄傲,我却令他失望了。”

2004年,率先回国的杨振宁向姚期智发出了邀请,请他来清华任教,为清华开拓出一条高端计算机研究的新路。

姚期智立刻接受了邀请,决定先作为外籍院士回国看看,如果在清华干得不好,再回美国。

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虽然心里这么想,姚期智的举动却不留后路。他先卖掉了在美国的房产,然后去普林斯顿大学辞职。

其他教授见他收拾行装,以为他是去中国做短期访学,便问:“这次去中国待多久?”姚期智有些犹豫又坚定地回答说:“Permanently!(永久的)”

姚期智兑现了诺言,他在清华教书,一手创立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又担任了清华大学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长。

很多国内的大教授成名后,会选择带博士生、研究生,忽略本科生教育,或许他们觉得本科生无法理解他们的学问。

姚期智不同,他坚持每年带本科生,抓大学“基础教育”。

2005年,姚期智回国第一件事就创立了“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外界称为“姚班”,成立15年仅招收了400名学生,一年不超过30人。

姚期智制定了“姚班”15门课程,亲自教授6门,全程英语教学。

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姚期智很看重这群弟子,他说:“中国尖端计算机科学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段距离,中国人距离获得‘图灵奖’有20年的差距,很希望首位中国图灵奖得主能出在我们班。”

2015年,姚期智正式申请中国国籍获得批准,他说:“能培养中国的青年才俊是我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工作。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没有杨振宁的邀请,中国可能会错失姚期智这样一位杰出的学者。

“原子弹究竟是不是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杨振宁是看中国变富裕了、有钱了,为了图享受才在晚年回国的。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杨振宁几乎每年都会回国一次,帮助中国发展科学教育。

正是有了30多年的交集,杨振宁才会选择2003年重归中国国籍,他的回来不是“突击入籍”,而是水到渠成。

百岁生日会上,杨振宁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他表示,1971年第一次回国时,除了见父亲外,他最想见的人是西南联大的学长:邓稼先。

杨与邓的关系非常要好,两人都就读于西南联大,同为物理系,毕业后双双赴美留学。唯一的不同是,1950年邓稼先选择回国报效祖国,杨振宁留在了美国继续搞研究。

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此后20年,两人断绝了联系。杨振宁再一次得到邓稼先的消息是在美国报纸上: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邓稼先作为领头人之一被美国媒体广泛报道。

杨振宁很为邓稼先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但又有美国报纸说,中国原子弹研究中,有美国物理学家参与。

这成了杨振宁的一块心病,他多么期望原子弹是靠中国人自己力量研究出来的,又不敢确定是否有美国物理学家的参与。

1971年,杨振宁回国见到邓稼先后,杨振宁很想问他,原子弹是不是有美国人的参与,可问题太敏感,整整四周的访问,他愣是没敢说出口。

在北京机场送别时,杨振宁终于憋不住了问邓稼先:“原子弹究竟是不是我们中国人造出来的?有没有美国人的参与?”

邓稼先实事求是地回答说:“据我所知没有,我要先组织求证,到时写信告诉你。”

50年后,百岁杨振宁终于可以对邓稼先说:“此生无憾了”

后来,邓稼先在信中说:已求证,中国原子弹没有外国人参加制造,除了最开始略微有苏联人提供了一些帮助,其他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做的!

在信的结尾,邓稼先写到:和你见面几次,心里总觉得缺点什么东西似的,细想起来心里总是有“友行千里心担忧”的感觉。因此心里总是盼望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

邓稼先特意把“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改成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两句同样表达团圆之意,但又有所不同。杨振宁说:“当时没看懂这句话。”

100岁的杨振宁旧事重提说:“50年后,我可以说,‘稼先,我懂你的意思了’,我可以很自信地和你说,这50年,我们是‘共同途’,走在相同的路上。我相信你也会满意。”

从分隔在中美两国“共婵娟”到同在中国“共同途”,百岁杨振宁可以和邓稼先说出那句:“此生无憾了”。


作者:江左佑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清华大学   清华   但愿人长久   无憾   原子弹   美国   物理学   国籍   院士   中国   计算机科学   年后   父亲   教授   中国人   学术   计算机   杨振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