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我们在大别山背重些。”——邓小平

在我国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浴血奋战、救亡图存,涌现出了很多彪炳史册的光辉战役。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不仅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还为我国军队战略战术进行了伟大变革,这一战让我们的战略,由防守维稳变为了进攻取胜。

大别山的地理位置历来凶险,是兵家的常争之地,雄踞鄂皖豫三省交界,连绵起伏的大山横跨270多公里,想要抵达中原,这个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绝对要迈过去。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抗战初期,从大别山走出了两支红军主力部队,刘伯承任部队师长,邓小平任军队政治委员。军队改编后,这两支部队进行合并,但仍是以红军为基础力量,由刘、邓率领。

在抗日战争打响后,以大别山为中心的三省苏区,是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红色的基因注定要滋养这片土地,新四军第五师就是在这里组建起来的。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年代,成功挺进大别山,标志着站稳中原地区的脚跟、拉开解放战争序幕的起点。

挺进中原 立足之战

1947年,大部队兵分三路向大别山挺进,分别是二、六纵队的中路军、一纵队和独立旅组成的西路军、三纵队独为东路军。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起初刘邓率领的大军以“走进大别山就是胜利”为激励,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挺进中原。以锐不可当的势力粉碎了敌人的数十万大军的围追堵截,跨域了重重障碍。

可是,国民党军队一直穷追不舍,眼看着一场硝烟四起的战争马上就要上演。对方想趁着我军未站稳脚跟赶紧把我们打出去,长江北岸顿时炮声连天。

老蒋误以为我军要从南边渡过长江,立即调兵围堵,共集结了40个整编师的兵力将刘邓大军包围在了高山铺,其中的第40军是西北军最为精锐的部队,清一色的美式武士装备。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当时的我军力量悬殊、寡不敌众,由于南下消耗太多体力,非常的疲劳,为了精简行军装备,便于机动,一些重武器和车辆都已掩埋。

国民党军队此时更加咄咄逼人,穷追不舍。

当时“硬碰硬”,打规模庞大的歼灭战无异于以卵击石。一方面,我们初来乍到,还没有发动起群众的力量,连吃饭温饱问题都还难以解决,舟车劳顿下伤病员的安置也很棘手。

另一方面,由平原进入山区,很多士兵在营养不良的基础上又发生了高原反应,且缺乏山区作战的经验,导致伤员病员很多,士气也相当的弱。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此时杨勇司令提出可以借国民军队第82旅孤军奋进的时机布好埋伏,诱敌深入再一网打尽,可刘大将军仍不放心,多次表示想要从小路抄进,不要冒进。

在杨司令员的一次次劝说下,最终说服了刘伯承,设下了“袋行阵”,于是,一场伏击战策略拉开帷幕。

将敌军诱入设伏圈,并在退路上做好了埋伏,让其没有退路,一举歼灭。

高山铺战役可谓是我军挺进大别山,立足中原地区的关键性一战。我军一举歼灭了1.2万国民党军,还缴获了大量的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此次战斗严重的挫伤了老蒋的士气,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兵的斗志,被誉为“战略进攻的先导之战”

战争的胜利主要与杨勇司令精密的分析研判能力有很大关系,当时国民党军队主要集结于大别山的北部地区,但是南部地区就属于防守,这是一个殊死搏斗的好时机。

于是才设计了高山铺一战,为的就是把敌人先搞疲惫,再做好埋伏,使其在途中运动的状态下出敌不意、以巧致胜。

同时这更离不开解放军英勇无畏的精气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在敌人战机轰轰扫射之下,在一道道“天险”地形之上的围追阻击,我军杀开了一条血路,架起了浮桥,顺利闯过了汝河。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善于在动态中抓取有利时机、审时度势地制服敌人,这就是我军的高超之处,这无关于武器装备,只关乎于战术战略的精巧,所以,这场战役胜利后,毛主席也甚是欣喜,还亲自分析形成理论知识。

示之以弱,诱敌深入。我军战术,实属高妙。天时地利人和之下,连最后一道险关——淮河,也顺利地通过了。

因为在以往从来没有人能够徒步渡过淮河,但恰好这一次刚涨起来的潮水退了下去,刘大将军率先踩踏,尝试渡过,接着大部队也顺利通过。

大别山精神

高山铺战役如此艰险,但这其实只是挺进大别山过程中的第一次战役,像这样的战斗还有很多次,像这样以少胜多的殊死搏斗也有很多,足以看出我军当时如何艰难才能夺取解放战争的胜利。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而在这之前,我军即使成功进入了大别山,但并未打过歼灭战,在这样复杂艰险的地形下,获取成功是非常难的。但是必须要成功。

因为这一场战役打得如何,直接会影响到我军部队的士气,以及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工作步调。

这场战争我们共歼灭敌军四十个师,八十二个旅,这一战胜利后,刘大将军也激动不已,连声感叹“幸好没有放弃大别山的斗争!”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杨勇司令足智多谋,此次战术为他的军旅生涯又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也标志着,在大别山建立根据地的可行性进一步增大。大别山的士兵和百姓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浴血奋战、前仆后继,他们用汗水和鲜血赢得了战争的胜利,也赢得了红旗不倒的永恒标志。

结语

邓小平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后,专门写文章回忆当年的“挺进大别山”,这段历史令他难以忘怀,被他看作人生中最开心的战役。

刘伯承犹豫不想打,杨勇坚持要打,一场战役以800人代价歼敌1.2万

虽然那时候我们的装备、兵力、地势都处于劣势,但是我们还是打出了“以少胜多、以弱强敌”的硬仗、胜仗。这与指挥员顾全大局、英勇进攻的战斗风格有很大关系。

当然,胜利之战的打响,更离不开解放军勇于牺牲自我,成就伟大祖国的大无畏精神,这样的精神定当照耀我们新时代的年轻人更好地砥砺前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原地区   解放战争   大别山   淮河   战役   高山   中原   纵队   长江   我军   埋伏   士气   司令   部队   敌人   犹豫   代价   杨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