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几次看《末代皇帝》都没有看进去,终于有一个机会,让我静下心来,看看这部伟大的电影。讲述了一个皇帝爱新觉罗·溥仪从当上皇帝开始到最终成为一名普通公民之间横跨60年的跌宕一生。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为什么说伟大?第一,这是少有甚至罕见的能在故宫里拍摄的影片;第二里面涉及的内容都是敏感话题,在“双规”的大潮下能被广大群众看见实属不易;第三,记录式描述中国历史的片子,竟然是国外导演拍摄,不得不遐思,假设这是中国导演拍摄的,它还能不能走到台前?话说,中国导演似乎也不愿意拍摄这样的片子,那是中国最晦涩的时期,拍出来岂不有损国威?

我很庆幸,自己看完了这部片子。首先来说一下溥仪。

我们来说一个人的时候,经常被人诟病,你这是在褒扬或者贬低一个人。不是的,我只是从客观地角度单纯地评价一个人,做为个体的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和普罗大众一样拥有着爱恨情仇的人。

溥仪3岁登基为皇帝,3岁,能懂得什么?是的,什么也不懂,只有依赖。能被他带进宫的只有他的奶妈,阿嬷。

皇帝,是什么概念?拥有至高不上的权利,用庄士敦老师的话讲,他是一个孩子,一个全世界最孤独的人。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因为前面的“权利”,他从小缺少“教养”,他可以任意妄为。因为后面的原因,他又骨子里深藏小心翼翼和幽晦。而这种小心翼翼和幽晦,竟然伴随了他一生。

这部电影1987年就在意大利上映,直到2015年其3D修复版才在中国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成长的民族,能让一个民族有冷静下来从容地接受“世界杂音”的勇气,只有时间和这个民族的成长、成熟。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为什么说他是一个最不合时宜的人?

当他继位皇帝的时候,大清王朝已经不是从前的大清王朝。一个政权、一个制度、一个国家走在了亡途末路之上。到了他8岁的时候,他被告知,紫禁城外有了另一个“皇帝”,他只是紫禁城内的“皇帝”。

一座城墙内外仿佛隔了千里,仿佛隔了千年。同一片天空,两种政权,两个世界。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再看看生活在这个曾经辉煌的皇城里的人,一群阴风怪气的老太监、一群浓妆艳抹的老太妃,他们身着清朝服制,特别是女人,那份庄重与当下的社会格格不入。但最格格不入的还是这个代表着封建政权的皇帝,溥仪。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后来,几经辗转后他变成了日本扶持上台的“傀儡”,与日本人相处的一段人生,他也是不合时宜的,尽管纵情消费,声色犬马,但他并不开心。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小的时候他想着去牛津大学,带着他的婉容,多么单纯。

长大了,他对权力的欲望,让他想去复辟他的“王朝”,毕竟作为一个人,谁能甘心自己至高不上的权力在手中溜走!

他太单纯了。

我在想到底是谁导致了这翻天地覆的变化?是皇帝?是军阀?是某一个人物?某一个时期的一个政权?

都不是,是一种制度,这是一双无形的大手。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面的监狱制度一样,一个人在监狱里呆久了,即便出来监狱,也会感到无所适从。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溥仪从一个制度到另一个制度,流连辗转,一次次感到自己无所适从。溥仪和肖申克一样,也在监狱里改造,这一改造,就是十年。很有意思的是,他连系鞋带,连系扣子都不会,在一个监狱房间里有一个他曾经的仆人,仆人对他的服侍,他从来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但他的仆人在那个改革的年代,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了,他意识到,我不是他溥仪的仆人。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相处就是这么有意思,他一边恨这个主子,并不理解他,不尊重他,一边颤抖着手给他系扣子系鞋带,崩溃着大嚎,”这是最后一次,最后一次!“还残留着人与人日久相处,生的一点感情......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但这又是溥仪的错吗?

身为贵族,他连与皇后的性生活都是有人在旁边服侍的。生活里的一切,他从来都不用自己亲自动手。

他的不合时宜,让他显得楚楚可怜,是最委屈的那一个。当皇帝不是他的选择,当傀儡不是他的选择。

但是,但是,他终于做了一把自己!

那就是从监狱被释放,他侍弄他的花草,他再也不觉得自己是皇帝,再也不觉得自己是俘虏,他是溥仪,一个花匠,一个人。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更有意思的来了,他觉醒了。但这个国家似乎沉睡了。

红卫兵闹革命,他问身边的溥杰,“怎么都是一些年轻的孩子?”

是不是有几分相似?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他看到了监狱长被戴高帽,在街上游行,他不顾自己的危险,踉跄地追上去,申辩“他是个老师,是一个好人!”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看看吧,曾经两个“敌对”的人,似乎又成了朋友。

溥仪在监狱里找到了自己,这个“老师”有功不可没的功劳。

他一生中最尊敬的两个人,一个是庄士敦,一个是监狱长。

庄士敦教会他开阔了封闭的视野,监狱长教会他把目光投向自己内心。

为什么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尊师重道?一个人一生中能碰到一个好老师,实在一生中最幸运的事!但是,在现在人人为师的年代里,又有几个真正的老师。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境界更高的地方来了,作为紫禁城曾经的主人,他去自己的“家”,需要买票,他买票进了紫禁城。

他望着龙椅,恍如隔世。

一个小孩出来,大呼:“你不能上这里来!”

他说,“这是我的椅子,我曾经住在这里,我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小孩问:“你怎么证明?”

溥仪颤巍巍地在龙椅后面掏出了一个蛐蛐盒。

33年前,外国人拍了一部讲述中国历史的电影,28年后才在中国上映

竟然有一只蛐蛐从里面爬出来!我认为,这里的蛐蛐不是真的蛐蛐,蛐蛐早死了,这是一种影射,一个新的溥仪初生。

一个人最大的重生,不是毁灭再重建一个新的自己,而是接纳从前的自己。

溥仪,重生。

(作者:墨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紫禁城   中国   王朝   监狱长   蛐蛐   不合时宜   仆人   政权   监狱   外国人   片子   皇帝   年后   导演   年前   民族   老师   制度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