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写一首相思诗,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不料意外造就传世经典

文学作品难以界定抄袭,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学中有不少修辞手法,是鼓励“取我所需,为我所用”的,比如说“化用”“借用”“套用”,就是把他人的作品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打散后重组形成一个新的整体,古人写诗词常常这么做,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第一才女李清照的千古名三句,就是化用自范仲淹一首词作中的后三句。


范仲淹写一首相思诗,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不料意外造就传世经典



范仲淹生于989年,是典型的官宦世家子弟,代代都有人在朝为官,最厉害的一位甚至做了唐朝的宰相,即便是其继父都当着平江府刺史,所以范仲淹能在一个优越的背景下学习,从而获得绝佳的文化熏陶,26岁那年中进士,起初负责讼狱,然后负责淮盐贮运,还镇守过边疆,在新政中受到打击,1052年去世。


他的一生并没有打算要成为文学家,更注重政治抱负,只是当时文官的基本操作就是写文章,而他恰好又有那么一些厉害,人生又多有坎坷颠簸,于是流传下来的诗歌有305首,词也有5首,其中《御街行·秋日怀旧》就是被才女李清照看中的那首,全文如下:

纷纷堕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写一首相思诗,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不料意外造就传世经典



这首词的创作时间不可考,但能明显知道这是一首借用秋景抒发愁思的词,无论是寂寞、清冷的月景,还是孤单、凄婉的情绪,都像淡淡细细的丝线一般轻而易举攫取住看到这首诗的人,所以这定然是一首情景交融、画面感十足能让人身临其境的佳作,李清照作为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子,更能接收到里面的情感。


李清照出生于1084年,跟范仲淹差近百年的时间,但她的时代已经是宋词非常成熟的时期了,整个社会的诗词文化氛围就十分浓厚,又有擅长写作文和诗词的父亲,以及非常有文学修养的母亲的熏陶,最后还与有着共同爱好的丈夫赵明诚互相砥砺,于是李清照刚刚成年就已经在词作方面崭露头角。


范仲淹写一首相思诗,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不料意外造就传世经典



成年之后的李清照更是“才高学博,近代鲜伦”“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优质作品层出不穷,比如说那首被选进语文课本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和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一样,李清照同样是写“愁”,而李清照写愁也明显受到范仲淹之愁的影响,全篇最后三句,欧阳修是“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是“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都以“眉间心上”“无计”做主体,同样表达愁这件事存在于表面与内在,却不存在回避和消除的办法。


范仲淹写一首相思诗,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不料意外造就传世经典



不过李清照将欧阳修的这句拆解之后,虽然表达同样的意思,但却灵动和形象了很多,因为她比起欧阳修的那种“愁一股脑砸过来”的平铺直叙,是运用了“才下”“却上”表达了一个先后关系,很容易让人的脑海里就清晰出现了一个女子,先皱眉,又松眉,最后还是忍不住叹气的画面。


也就是说李清照这三句流传至今的经典,在欧阳修三句之上呈现了一个精妙绝伦的“点化”,不仅表现出来了李清照当时对于相思愁的深刻感受,以至于情感酝酿到位后奔突与发展,更展示了李清照学富五车的素材积累,以至于能深思熟虑中信手拈来,实现了语言的创新和思想的提升,到达一种更高的境界,所谓“青之出于蓝而又胜于蓝”。


范仲淹写一首相思诗,李清照模仿最后三句,不料意外造就传世经典


那么也就能清楚看到文学作品中“取我所需,为我所用”的修辞手法,与抄袭的本质区别了,抄袭的人主观是故意的,不是像李清照这样把无数的知识吸收之后重新梳理在灵感迸发之刻吐露出来,而且抄袭的人通常是生搬硬套,不像李清照这样结合了个人情感和理解之后进行高超升华......所以抄袭永远是低成本的剽窃,应当受到谴责和制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平江   情景交融   为我所用   秋日   此情   才女   文学作品   眉头   心上   此事   诗词   心头   画面   意外   女子   情感   经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