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早在 2500 多年前,哲学家们就已经提出“叙事”这一概念。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第三卷提出了“纯叙事”与“模仿”概念,并将之作为对立的范畴进行界定。

“叙事学”作为一项理论首次被提出,见于法国文艺理论家茨维坦·托多洛夫在 1969 年出版的《<十日谈>语法》一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电影叙事学属于当代叙事学的分支,电影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叙事是其展开故事、表达深刻思想的重要特性。叙事学是研究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的学科,它的研究包括故事、叙事话语、叙述行为等。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曹保平的《李米的猜想》故事来自一则出租车司机被绑架的电视新闻,《狗十三》的灵感来源于“贵州六盘水五兄弟千里追凶案件”,《光荣的愤怒》和《烈日灼心》则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

他在《烈日灼心》中以恶劣的罪案体现出他对善恶两面灰色人性中的深思;在《追凶者也》中以喜剧化的方式呈现了人生的荒诞与无常;而《李米的猜想》则展现了在城市物欲中情感的迷离与追寻。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同时,曹保平又饱含温情地刻画了生活中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情,探索人性层变的复杂性,深化主题意蕴。

人性伦理下的善恶纠葛

从孟子“人性之善也,尤水之就下也”的“性善论”,到荀子“人性之恶,其善者为也”的“性恶论”,再到老子“性无善恶”的学说,中国伦理传统在对人性善恶的理解过程中不断构建着道德行为的价值规范和体系,从而有序发展。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人性层变的内在冲突

他擅长把人物设置在一种善恶冲突的极致环境中,而故事最后却经常走向一种命运的无常,据此我们可以发现,他影片的叙事主题呈现的是人性层变的内在冲突和最后受制于法律的一种必然性。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从 2004 年《光荣的愤怒》里叶光荣和熊家兄弟两派人物的善恶冲突,到 2015 年《烈日灼心》中辛小丰三人在亦正亦邪之间“救赎”的刻画,再到 2016 年《追凶者也》中对新生活充满向往却意外走上杀人取财道路的董小凤的描写,他始终以一种冷静旁观的态度勾勒人性的复杂主题,并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的结局归向主流话语,在善恶伦理下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善恶纠葛。

人性层变的内在冲突

中国传统道家伦理主张阴阳两极学说,老子有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曹保平在传统文化的耳濡目染下,其电影在强调人物之间二元对立结构的同时,将重点放在挖掘人物内心善恶的矛盾纠葛,从而创作出多层次的人性变化,增加了人性的深度。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烈日灼心》改编自长篇小说《太阳黑子》,原小说中的水库灭门案是三兄弟所为,并在之后的十多年摇身一变成为了“道德高尚”、“乐于助人”的“好人”。

曹保平在《导演的控制》一书中曾回忆当时故事的改编思路,他认为这样的转变是不合理的,能够完成如此凶残大案,并且能将现场清理工作做到滴水不漏的大学生,必定是内心极其冷酷和凶残的,小说开篇这样的人物设定使他们“完美救赎”状态的转变过于突兀。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因此他在电影结尾添置了“第四人”真凶,使人性层变和故事情节发展更具有合理性的同时,延展了三兄弟对“尾巴”的父爱,价值观上歌颂了人间真情。人性的善恶纠葛在主角人物身上显现得淋漓尽致。

七年的逃亡使辛小丰、杨自道和陈比觉三人的内心处于极度的恐慌中,为了救赎曾经犯下的罪恶,他们收养了死者的女婴,并在得知其患有重病后倾尽全力救治,直到最后为了给尾巴一个光明的未来而选择伏法死刑。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我们可以看到“宿安水库谋杀案”那五位受害者惨死的样子,也能清晰听到辛小丰在抓捕罪犯时的歇斯底里,看到杨自道见义勇为割破胸膛后默默离去的身影,听到陈比觉在尾巴流血时电话里的抽泣声,他们或许不是好人,但却是合格的“好爸爸”。

就像伊谷春说到的:“在我眼里,人是神性和动物性的总和。就是它有你想象不到的好,更有你想象不到的恶,没有对错,这就是人。”

这些复杂的、善恶纠葛的人性,呈现出真实的现实世界,为电影叙事话语带来了独特的机制与张力。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法律规范的外在制衡

影片对于观影者来说,就是满足某种意识形态效果,即通过电影来想象个体与实际生存状况的关系,因而,电影不仅反映并创造某种生活和意识形态,并且再生产着这种意识形态。

曹保平在犯罪题材影片的创作中便是充分利用了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通过“伏法赎罪”的主流化书写升华社会的道德价值,体现了“犯恶必惩,黑恶必除”的普世取向。

法律规范的外在制衡满足了大众对社会的信任,无论是贩毒的方文、裘火贵、裘水天,还是杀人的董小凤、钱贵兴、辛小丰,都必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烈日灼心》的三兄弟七年来都活在心惊胆战的逃亡中,他们通过多行善来达到罪恶感的平衡,救赎自己曾经的罪过。

辛小丰作为一个协警,却拥有狼一般的勇敢,在抓捕行动中不惧歹徒的刀刃、无畏深不见底的污水;杨自道作为司机拾金不昧,从他那摞厚厚的失物本上可以看到他多年来始终如一的道德坚守;当两个人都赚钱养家的时候,陈比觉做了七年的“傻子”,他沉下心来回归家庭,用亲情温暖了幼小的尾巴。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用辛小丰的话说,他们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的内心已经在杀人案后就被锁进了冰冷的牢笼。他们的逃亡与伏法更像是一种自我选择,是为了赎自己曾经的罪过,也为了给尾巴一个美好的童年。

电影《光荣的愤怒》展现了云南黑井村新任村支书叶光荣与村痞熊家四兄弟之间的斗智斗勇。影片以熊家兄弟的恶言恶行为序,熊老大以权谋私任用自家亲戚、熊老二摆酒席从来不给钱、熊老三公报私仇推掉水根家房子,这一切都使黑井村民苦不堪言,怨声四起。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最终叶光荣聚集了狗卵、大旺、水根等民众起义,而“神兵天降”的警察也彻底收服了熊家恶霸。

导演将叙事重点放在叶光荣对抓捕熊家兄弟的布排上,为了不打草惊蛇,叶光荣一边在表面上维持与熊家兄弟的和平,一边在背地里稳定“军心”、安排抓捕路线。但因为农民自身特点的局限性,土瓜做了叛徒,光荣在布排的时候忘记挂断电话,频频出错的计划被熊家兄弟击垮。

就在计划即将失败,所有起义人员被熊家兄弟围堵的时候,竟出现了“最后一分钟营救”式的大反转,众多警察及时出现抓住了这些鱼肉相亲的恶霸,还黑井村一个平静的环境。影片最后以新班子的接替结尾,更贴近了人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呼唤。

曹保平电影中的善恶纠葛,展现人性的内心冲突

留给观众的思考

对于电影叙事学来说,这其中包括叙事主题、叙事结构、叙事视角、叙事风格等诸多门类。 曹保平在电影叙事主题中对现实和人文的关注具有一贯性。他在采访中曾提到:“做一个电影,最后想表达的那个东西能不能呈现出来,有时候要看它背后最原始的那个命题是不是能一直激动我。”

曹保平极为敏锐地将现实维度展现在他的笔触中,通过聚焦在社会和文化背景下人性伦理下的善恶纠葛,从而折射出他在叙事主题深层的思考。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善恶   纠葛   家兄   冲突   人性   电影   意识形态   烈日   伦理   尾巴   光荣   内心   影片   人物   故事   主题   曹保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