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嘲讽袁隆平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现在的网络风气真的越来越差。估计也是饥荒年份看起来距离现在有些遥远了,才使得很多人开始信口开河的胡言乱语,不思感恩,反而对一些原本需要尊重、敬仰甚至感激的前辈满是不尊重、质疑甚至是嘲讽、责备。

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就有不少网络喷子时不时拿“我没吃他的杂交水稻”、“我吃玉米”、“我吃西餐”,甚至是“中国人吃饱饭根本不靠他啊”这些话来嘲讽。

可谓是三观败坏。

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是否担得起?

首先,袁隆平先生的确是国内最早研究水稻杂种优势理论的学者,这毋庸置疑。

那些嘲讽袁隆平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的确,袁老所培育的水稻品种,的确不是现今种植面积最广更并非是现代人吃的最多的水稻品种,不少人也正是因为这点来质疑袁老的功绩。

但是,这并不能作为理由来贬低袁老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盛名。

无法否认的是,现今水稻育种工作,的确是无数科研人员一起努力的成果。甚至说在袁、颜、张、李四位领域内的学者来说,袁老所承载于一身的美名和称赞,的确也明显超过其他三人了,因为其他三人成绩并不比袁老差太多却不似袁老拥有如此盛名。但这也并不代表,袁隆平本人没有贡献,不代表他担不起盛名。

杂交水稻这一概念,若真要追溯的话,其实最早是日本人提出的,但仅是概念上的提出,无法拿来进行产业化的生产。

在袁老之前,在国内的水稻育种工作里,杂交水稻也是并不受认可的。袁老的确是杂交水稻方面的先驱,为水稻的育种工作开辟了杂交育种的道路。称为“杂交水稻之父”,是名副其实,无可厚非。

那些嘲讽袁隆平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也有人可能会质疑,既然并不是他一人之功,为何又要以他为首,把功名都归功于他一人身上?

答:凡事都有主次。自古以来任何重大的成就,哪有完全依靠一人之功的呢?但是能够名垂千古的,无非也就那么几个,领头的人,承载着主导方向和引路人的压力,一旦成功,收获的赞誉最多,这也很正常。

何况,的确袁老是最早开始理论研究和铺垫的那个人。正如每次大会,咱们都得先感谢一下“马列毛邓”或公司理念和文化一样,理论高度决定实践高度。袁隆平的确是杂交水稻研究工作的那个领导者和先行者,研究的进展是在其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成功当然也离不开他。

如果非要追究一下为何归功于个人的客观原因,那么就是当初申报国际奖项时,国际要求只能申报个人,而不能是集体了。因此,只能以袁老的个人身份去申报,美名自然而然的也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而袁老,其实一直以来也并未居功自傲,而是面对采访时时常不忘说: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集体的功劳,是国家的支持。”

那些嘲讽袁隆平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何况,袁老90岁了,还能在田间工作,莫不说他作为一名科学家,就算他是一名普通老人,90岁了仍坚持工作,他不值得被尊重吗?他担不起盛名吗?

答:名副其实。

二、杂交水稻的意义

杂交水稻的确不好吃,但其实不少农村出来的孩子,应该从小也是吃杂交水稻长大的。即便你没有吃过,但可能你的父母、老师或是朋友的曾经吃过。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才得以开始追求更好的口感;但往前倒推40年,很多农村家里,都是种过杂交水稻的,因为产量高。

至于味道?

拜托,在那个饥荒和穷困的年代,吃饱饭,才是第一位,谁顾得着好吃不好吃啊?

如今物质充裕了,水稻甚至其他杂粮的品种多了,站着说话不腰疼了,当然可以挑剔杂交水稻这不好那不好了。

可在过去的那个年代,为了吃饱饭,为了能让更多的人不饿肚子能让更多的人能吃饱饭,谁顾得着杂交水稻好不好吃、抗病能力差不差啊?!

产量高,多口粮,能多个人不饿肚子。

那个时候,能让更多的人不饿肚子,才是第一位的。毕竟,曾经的我们,拿不出产量高,抗病能力强,味道更好吃的种子来!

三、人不能忘本

其实,几十年前,不少人的父辈都经历过吃不饱饭,会饿死人的年代;不少50、60年代生人的小时候,都经历过吃不饱饭的年代。

现在真的很少人吃杂交水稻了,但那是因为有很多其他味道更好的食物可供选择了啊。可我们不能忘记和忽略的是,曾经的中国,我们真的并没有太多选择。

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不只一个途径,但集中力量去尽量高效的解决问题,必须选择一个。

那些嘲讽袁隆平的人,不是蠢、就是坏

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即饥饿问题,也许有别的途径,在历史的种种环境下,最终选择了杂交水稻而已。杂交水稻让中国获得了粮食基本够吃了,这个成就一点不小。

不能因为今天的衣食无忧,就忘了过去饿肚子时代的困苦,更忘了当时解决粮食问题的迫切和无可奈何。

可想而知,如果当初没有选择杂交水稻,势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其他的超级小麦,超级玉米,甚至需要进口种子,可是,那需要多耗费多少时间多少国家发展的预算呢?

慢慢的吃饱了饭之后,科学家们和农民们也知道终于有资本可以嫌弃杂交水稻不好吃了啊!开始慢慢改种其他好吃的水稻了啊!

但这可不代表,我们不需要感恩袁隆平这些带领我们走出曾经的温饱困境的这些科学家们啊!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哪能走到今天可以拥有选择吃什么的这一天?

如今的我们,可以嫌弃杂交水稻不好吃,我们可以吃泰国香米,英国土豆,美国玉米,但这个前提都是,我们终于可以吃饱饭了!有恃,才能无恐。

没吃的饿肚子的时候,谁能不怕?

有些喷子怕不是脑子有坑,说“我不吃米,所以不用感谢他”。

呵呵,你要不要去问问你家里人或你身边的亲朋好友,是爱吃米饭的人多,还是不吃米饭的人多?在没有粮食的时代,要是身边的人不吃米,和你抢小麦、玉米、红薯甚至高粱吃,如果还是不够,说不定,只能把你炖了吃了。

“易子而食 折骨为炊”的典故忘了吗?

“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朝鲜逃兵了越境的时候因为饿怕了把人剁了当粮食,不知道吗?

这些喷子,想过那些吃不饱饭的时代的窘况吗?无知至极!

忘本的事,我们还是不该做。

四、农业稳了,国家才能发展

很多事情是一环扣一环的,如果粮食产量不高,就需要消耗更多人来种田;那么何来的解放更多劳动力何来的精力去工业化?哪来的劳动力去搞科研,去发展第二、第三产业?

没有袁隆平这些科学家们,可能不会直接饿死很多人,但我们可能永远都会为遭受饥荒而担惊受怕,会多花很多时间在吃了上顿忧心下顿的忧心中挣扎,或至少大幅度减缓了工业化和服务业的发展速度。

何况,水稻其实也不仅是一半人民的主食,也是很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原料啊。稻谷的作用可多着呢!

提取淀粉、制糖、酿酒、制醋、加工米粉的工序中,都需要用到大米,稻谷也是最原始的牲畜饲料。

民以食为天,粮食种植与生产技术是国之基本,是百姓生活的最基本保障。如果粮食出了问题,这个国家也就危险了。

我们不妨看看苏联的教训。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失去粮仓,整个国家的粮食问题成为了很大的问题,一直到现在,许多俄罗斯中青年人还有饥饿的记忆;而我们的80后、90后,早就不知道饥饿是什么滋味了。

打铁还需自身硬,粮食这种基本的民生问题,不能过度依靠贸易。

在国际政治角力中,永远都在寻找对方国家的七寸,越是立国之基的领域,讹诈效果越好。如果中国过度依靠贸易来解决粮食问题,那么这无疑就给了竞争对手一个巨大的软肋和威胁机会,危机时刻,难道为了一口粮食,就得作出巨大的妥协与让步吗?

五、牢记历史,学会感恩

我们用了不到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超过世界20%的人口,靠的是无数像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们、农业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民们,是他们的科研、发明、使用的各种化肥、农药,利用杂交、诱变或转基因技术改良的各种新品种农产品,才有了今天越来越丰富的粮食品种,才让我们可以解放劳动力,投入到工业化和其他行业的发展中去,才得以衣食无忧,物质更加充裕,还有闲情逸致有电脑可以拿着键盘或手机做精神交流。

而现在,在网络上时常被人嘲笑鄙视和辱骂的,也是这些人,也是这些东西。

最少的有效耕地,养活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参与了这些伟大进程的人们,不是功臣,又是什么?我们不去感恩他们,难道去感恩什么都没做的只是抱着键盘敲敲敲的网络喷子和键盘侠吗?

袁隆平老先生作为参与了粮食产量增长工作甚至扮演了很重要身份的一名科技工作者,哪里担不起我们这些后辈的尊重和感恩了呢?

难道讽刺他们,才是对的?显然不是。

值得尊重和感恩的粮食增产工作者,当然绝不仅只有袁隆平,所有为粮食增产的科研人员,甚至农民伯伯,都值得我们尊重。

小人最快捷的成名方式,就是和做出成绩已有声望的人去缠斗,仿佛抨击和嘲讽了比自己厉害很多的人,自己也变得牛气了起来。实际上呢?不过是不知历史、无知、愚昧,哗众取宠,要么蠢,要么坏。

做个铭记历史感恩的人,别学他们。

(本文由【三更茶点】作者沐裕原创,在今日头条、微信公众号、百家号、大鱼号同步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稻谷   俄罗斯   饥荒   水稻   盛名   饥饿   劳动力   中国   玉米   粮食   好吃   年代   国家   历史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