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引语:

罗振宇说:“在人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有一条沟,你陷在里面,那个感觉就是挫折;你能把这道沟填上,爬出来,把新遇到的问题包容进自己的世界,重建了自我,这就是成长。”


诚然,人需要成长,必定是受尽挫折后的领悟。犹如《萤火虫之墓》中的14岁少年清太,带着4岁妹妹节子,父母双亡,面对挫折和磨难,最终自己和妹妹都饿死了。

当大家只把眼光锁定在战争的残酷和孩子的眼泪时,我看到的是清太成长历程的一种失败。虽是未成年人,但是没有人能保证父母能陪伴一辈子,总是需要自己独自去面对的。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萤火虫之墓》是日本野坂昭如根据自己在二战时的经历,写出来的小说。他也有妹妹,但却没照料好妹妹,结果导致妹妹病死。带着这种懊悔心态,他写出了《萤火虫之墓》。1988年由高畑勋执导,改编成动画片。相比起宫崎骏,高畑勋的执导风格更趋现实化,直白简单的描述出复杂的人性和社会的现实,高导的作品给人一种沉重的压抑感。

本文将从他的三次选择展开详细分析,并阐述他的经历引发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一. 他缺乏独立的自我意识无法适应孤独。表面上看,他决定去投奔姨妈家是最好的选择,实则是另一种灾难的开始。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当母亲被炸死,他决定带着妹妹去投奔姨妈。他为了安慰妹妹,没把事实真相告知妹妹。很多人觉得一个14岁的小男孩和4岁的小女孩是没有独自生存能力的,只能依附别人给予帮助。

电影中可以看到,在面对母亲离世,他没有马上清醒,自己将要作为家长,照顾妹妹,邻居在帮他照顾妹妹时,还问他的打算。幸存下来的人都集中在学校里,大家一起帮忙救助伤者,互相照顾,而清太选择的是投奔姨妈。

心理学家萨提亚有个理论叫冰山理论,我们眼睛只能看到水面上冰山的十分之一,而十分之九的冰山在水下,常常被我们忽略。

大家只顾看到了战争的残忍,和未成年小孩的可怜,但是我们却没挖掘出事件更深层一面。清太他当时如果冷静的思考下,就会知道投奔亲戚只能是暂时的,还不如留在原地,跟幸存者一起,大家互相帮助。留下来,帮母亲好好安葬,而自己也做力所能及的事,参加国家劳动会,那么之后的结局会不会扭转?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14岁的清太和《千与千寻》中10岁的千寻都是独自面对人生困境,而千寻呢,马上就接受了现状,开始工作。但是千寻的处理方式就跟清太不一样,马上调整心态,迅速适应。在当今社会,我们时刻要面对各种突发状态,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自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旧约圣经》的《传道书》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凡你手所当做之事要尽力去做。”


而清太还在幻想着,逃离家乡,选择姨妈家避难。离开家乡,就能恢复之前的生活了吗?他为何不留下来,跟大家一起重建家园,而要选择逃避呢?邻居对他的关心,他也没有感谢之意。他不善言举的性格,可以预见到他去姨妈家的生活状态。

二.没有自我觉醒的意识,没有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立刻成长起来。从姨妈家的搬离,就注定是悲剧的开始。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清太带着妹妹投奔姨妈家,还沉迷过去美好生活的幻想中,无法忍受姨妈的闲言碎语后,他带着妹妹搬到防空洞开始自己的生活。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从姨妈家的环境和经济看的出来,没有清太家条件好。从姨妈的那句话“非常时期,还是有人有这种好东西,军人就是这么奢侈。”可以看出清太是养尊处优的,没有受过一丝磨难,家庭和谐,物质丰沃。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在姨妈家,他也没想过像姨妈的姐姐一样,去参加劳动员,而是整天在家吃了就睡,还看一些没名头的书。他始终没有忧患意识,所以他姨妈才会说他一天游手好闲,学校也不联系。

很多人肯定觉得姨妈太过分了,其实作为普通人家,在战乱时刻,养活自己都很难了。还别说多出2个孩子,还在长身体的他们,饭量肯定是很大的。

就算在现代,经济一般的家庭,也不可能长期去供养2个小孩子。他姨妈的建议,他完全没有听进去。在跟姨妈的沟通中,他始终是沉默的,没有任何争辩。

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曾说过:“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


清太在姨妈家的遭遇,是常理之中的事.如果他能妥善的处理和沟通,那么结局可能会好的多。他缺乏情商,明明还有七千块的存款,为何不拿点出来,每个月给姨妈交点生活费。

而自己也应该立刻成熟起来,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机会,那么就算常住姨妈家,姨妈也不会那么多抱怨。纵观姨妈的老公和女儿也是善良之人,还劝姨妈不要对他们说重话,而且姨妈也没有明确的撵他们出去。人性是不可能全部都是完美的,我们也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是完美的,因为自己也不完美。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带着妹妹去游泳,还在幻想着以前父母在一起的美好日子。痴迷过去,还幻想能重回原来的好生活。就像姨妈对他说的:清太,你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他似乎还没有认清自己身上的责任,即使母亲骤然离世,以为投奔姨妈家,就能高枕无忧。这显然是一种对自我成长的逃避。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很多人痛恨姨妈的多舌和绝情,但是姨妈也没工作,就等着老公和女儿养活自己,平白多出来2个未成年孩子,照顾的时间遥遥无期,换任何一个人,时间长了,也会有抱怨的。如果经济宽裕,倒还无所谓。

清太面对姨妈的苛责,他选择的不是面对和改变,而是再一次的逃离。逃离姨妈家,表面上看上去是情绪的解脱和舒缓,实则是另一种灾难的来临。他并没有能力去照顾一个4岁的小朋友。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他们搬到防空洞里,吃青蛙野果,导致节子营养不良。长期睡潮湿的洞穴,身上长满了湿疹。他的这一次逃离,是从精神上逃离了束缚。但是换来的是风餐露宿,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古典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中说道:与其在等待中枯萎,不如在行动中绽放。

对于清太来说,这点不难,只是他最终选择的还是被动等待,等待父亲的回信和救援。

《肖申克的救赎》中的安迪,面对狱友的霸凌,长官的不公平待遇,四面楚歌。安迪只有主动行动起来,先赢得大家的尊重,再伺机筹划未来。但是清太并没有这么做。转换思维对他来说,并不难,只是要打破常规,打破他高傲的自尊心很难。

面对生死存亡时,他也没有求助姨妈,以为自己一个人能处理好。可见,平时在家,确实没有经历任何挫折和磨难,家里经济条件好,没有任何忧患意识。

三.他选择面对困境的对策依然是逃避,逃避的表现形式就是偷东西,趁着空难时,去姨妈家拿各种吃的,去偷别人田地里的农作物。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塞缪尔·约翰逊说:“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清太还是没有回姨妈家,即使面对擦肩而过的姨爹,他也飞快的离开。没有沟通,没有求助,自以为是的做了一切决定。节子的死跟他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清太的不善言举,木讷和不懂变通,不仅导致了节子的死亡,最终还导致了自己的悲惨结局。

如果他一直寄居在姨妈家,合理分配父母留下的钱,每个月按时交生活费。自己能出去找点事做,总能混口饭吃的。在姨妈家勤快点,帮忙做点家务,那么姨妈绝不会苛责他。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收起他可怜又无用的自尊心,增强生活自理能力,那么他也不至于去偷东西,就像农民伯伯说的那句话:你是海军军官的儿子,一定要坚强的活下去。他对这些有用的劝诫全然不顾,一心寻找着人生的捷径。

偷是最快能得到食物的方式,不需要任何付出。于是他自作聪明的发现了这条捷径。可惜,好景不长,被人逮住了,一顿暴打并扭送至派出所,幸好警察的解围,他才能走出派出所。

至此,他还没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当节子晕倒,看医生时,被查出营养不良,他愤怒了,对医生咆哮道:什么是营养?他终究没意识到是自己的能力问题,没能把节子照顾好。他把崩溃的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也无济于事。

福楼拜曾写道:“大地有其边界,人类的愚蠢却没有尽头。”


他再一次的用自己的愚蠢预判了自己跟妹妹的结局。对于自己的改变,他是有拖延症的。直到节子饿的面黄肌瘦,他才想起去银行取钱,可是为时已晚,节子已经吃不下去了。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很难理解他为啥在看医生时,就不拿出钱给节子买食物?或者拿这笔钱重回姨妈家寻求帮助。他跟姨妈的相处,可以看出他的情商是很低的。再加上他高傲的自尊心和执拗的性格,是万万不可能求助姨妈的。

正如老子所言:“刚者易折,柔则长存。”他的性格只有刚烈,没有柔和。不审时度势,不见招拆招,就一门心思的顾全自尊心,无法忍耐姨妈的劝诫和絮叨。

《千与千寻》中的千寻,才10岁,一个人拯救了变成父母的猪,治愈了无脸男,帮助白龙找回了自己。同样都是未成年人,清太和千寻结果却不同,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示。

四.从清太失败的人生历程,引发出我们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1.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与孩子试错的机会,提高“逆商”能力

樊登说:“逆商,就是你处置逆境时的能力。”


家长在孩子成长教育中,应该适度给予孩子一些试错的机会,不能只展示美好的一面给孩子,这样孩子会误以为世界皆是美好,一旦遇到挫折变会一蹶不振。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就如前段时间的坠亡女学生缪缪,因为作文的事跳楼。未成年人心智不成熟,容易冲动行事,所以造就了悲剧。近几年未成年人自杀的事件并不少,社会每个人的性格不同,表达方式也不同,我们无法保证每个人都能温和的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么我们只能加强孩子的教育问题,锤炼一颗坚强的心,来面对任何逆境。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面对众人的误解和天神的降临,他并没有服从命运,而是有着“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改变自己,而非被动等待命运的眷顾。

而清太就是被动等待,最后只能活活饿死。从小养尊处优,没有受过一丝挫折,也没有反抗命运的能力。

《羊脂球》中说道:“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真是如此,生活没有完全的苦,只需我们转变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生怕孩子受到一丁点挫折和磨难。殊不知,这样的保护过度,完全阻隔了孩子逆商的培养。没有经历过挫折,就没有应对的能力和勇气,长此以往,一旦遇到不如意,就会陷入悲观情绪。

2.提高孩子人情世故的能力,情商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能力。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清太在跟姨妈的相处中,就没有处好关系。跟亲人关系的恶化,直接导致后来他跟妹妹的死亡。倘若他当时放下自尊心,听从姨妈的劝诫,维护好关系,那么还能多一个人能帮到他。清太在成长过程中的舍本逐末,直接害到妹妹的死亡。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天空之城》中的希达,情商很高,对于每一个帮助她的人,她都心存感激,并时常牵挂他们,常把感谢的话挂到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懂感恩并会表达人是招人喜欢的,而且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千与千寻》中的千寻,主动去帮助别人,最后别人也回馈了自己。

而清太的不善言举和木讷,最后还相处成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他也是有责任的。他当时如果能积极拉拢跟姨妈的关系,那么姨妈也会照顾他们兄妹的。

3.提高孩子的灵商能力,并转变孩子的思维能力。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灵商,即是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这个词是由英国人达纳·佐哈、伊恩·马歇尔夫妇提出来的。


清太就缺乏灵商,面对妹妹病重,他就没有转变思维,去求助姨妈,明明手上是有父母的存款的。付给姨妈生活费,那么事情还有回转的余地。

《幽灵公主》中的小桑,在面对跟人类的斗争中,改变了自己的执念,听从了阿席达卡的建议。最终,人类和动物才能和谐相处,没有过多的伤亡。对一件事的顿悟能力,是需要快速转变的。

对于内心的锤炼,思考和顿悟,都是一种需要长期锻炼的能力。可见,清太父母在平时就没有给予他们灵商的培养。纯碎注重物质上的满足,没有在性格上有所磨念。


总结:


《萤火虫之墓》:从三阶段看清太成长历程,引发对孩子教育的思考

故事的最后,清太背着妹妹的尸体去山上火化。而姨妈的女儿和朋友在聚餐。剧中放的是苏格兰民歌《可爱的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没有声嘶力竭的悲伤,所有的悲伤都在观众心里。强烈引发我们的深思,清太和妹妹的悲剧,一方面是因为战争失去双亲,另一方面也是自己在面对困境时,无力改变造成的。

达娜·萨斯金德在《父母语言》这本书里提到:“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相互回应、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所以父母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成长的最好方式。未成年人思维有局限性,但是作为成年人,作为家长的我们,是不是也该思考下对孩子的教育。过分保护孩子,给予最完美的物质生活,是不是就是真正的爱孩子?

但当今社会,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的选择,也是令众人痛心的。他们无法正视挫折,无法清醒的分析和预判,为此会付出更大的代价。所以作为父母,更应该提高孩子的逆商,情商和灵商能力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关注我们的赫拉,互联网运营,爱写作,爱韩剧,喜欢请点赞,谢谢关注~

原创不易,请勿洗稿,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

#头条青云“叫好又叫座”作品征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哪吒   太和   节子   孩子   善言   千与千寻   萤火虫   姨妈   未成年人   自尊心   磨难   情商   挫折   父母   阶段   妹妹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