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迄今为止斩获了53.4亿人民币票房的电影《你好,李焕英》成为本次春节档最成功的影片,这部影片在国内电影票房榜上的成绩仅次于《战狼2》。由于这个成绩大大超出了预期,第一次做导演的贾玲也成为了影坛红人。正所谓人红是非多,随着电影的成功,贾玲也遭到了许多批评,这些批评有的是针对电影的模式,有的是针对电影的营销手段。但是其中有一条最为引人注目,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网络上有人以“消费母亲”来抨击贾玲。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你好,李焕英》这部作品是一部根据贾玲的真实遭遇改编的电影,贾玲母亲真实的名字就叫李焕英。由于早年的经历,母亲李焕英成为了贾玲一生的遗憾。由于早年的一次车祸,贾玲的母亲早早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当时贾玲还没有出名,后来随着事业的顺遂,一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在贾玲的心中愈发的膨胀。后来贾玲根据自己的这段经历,创作了一部名叫《你好,李焕英》的小品,后来又以这部小品为框架,贾玲创作了后来的这部电影。

因为小品和电影中都关乎了贾玲的母亲,所以网络上便有了贾玲消费母亲的言论。这种言论乍一听虽然有点道理,但是也让每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觉得怪怪的。在讨论这个观点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何为消费。所谓的消费,或者被消费,就是有人利用别人谋取经济利益,而在这个过程中,被消费的人是一个被动参与者,并且全程没有任何获益,而且很多时候也可能并不知情。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如果仅仅这样看,貌似贾玲真的有消费母亲的嫌疑。不过在下定论之前,我们还要继续深入这个话题分析。因为贾玲虽然以母亲的名义拍了一部电影,但是整部影片的噱头却不在贾玲的母亲李焕英。因为在大众的认知里,李焕英不是一个社会名人,电影命名为“你好,李焕英”,并不会为电影带来直接的商业利益。由此可见,关于知名度或者社会影响力这个方面,贾玲的母亲,对于贾玲这部影片的成功,并没有做直接贡献。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然后就是影片的内容,作为一部艺术作品,电影中的细节总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你好,李焕英》这部作品也不例外。影片的基础框架是导演贾玲的人生遭遇,这个遭遇中,贾玲的母亲李焕英是故事的主角。而贾玲本身又是一名文艺工作者,一个文艺工作者,用文艺作品去纪念自己的母亲,这本身应该没有多大的问题吧?如散文家朱自清的《背影》,难道说他的这部作品是在消费自己的父亲吗?这未免有些牵强,有些强词夺理。

其实在电影的历史中,有很多关于贾玲消费母亲类似的言论。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周星驰执导的电影《大话西游》,这部影片最先上映时,被有的专业电影人直接抨击为“文化垃圾”。而影片上映后,最初的言论中,这部作品也被指责为亵渎经典。可是在历经了多年之后,《大话西游》这部电影却越来越耐看,而那些抨击过《大话西游》的人却早已没有了踪影。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除了《大话西游》这部电影之外,陈凯歌、张艺谋许多早年的电影,也被很多影迷指责为消费民族的阴暗面。作为电影导演而言,他们更多要考虑的是要通过什么方式在大银幕上展现事物之间的戏剧性冲突,这是他们的工作,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正向价值。艺术和科学最大不同的地方在于,艺术所处的视角更高,也更为全面。就像《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贾玲便通过一次穿越,和母亲进行了一次超时空对话。

另外当前的电影圈,是现代经济主体的一部分,所以影片上映后,注定要以经济模式来推动。所以《你好,李焕英》这部影片获取票房,和当下的电影商业非常的契合。贾玲之所以拍摄一部电影《你好,李焕英》,她并不完全是为了票房,她更多的是希望将自己对母亲的那种遗憾,在银幕上达成一次和解。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而且《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上映,再一次掀起了一股“母爱热”。这个故事在很多观众面前,就像贾玲在现身说法,在用自己的经历,去证明母爱的伟大。所以这部影片在精神层面上,对于能够看懂影片内容的观众而言,具有绝对的正向价值。国人的传统中一个人最首要的道德就是要孝顺,而《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的潜在主题,就是启发观众在有机会的时候,尽可能的孝顺家人,享受亲情。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而言,《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并没有任何丑化贾玲母亲而博取观众的逻辑。从这个方向分析,整部影片更加的谈不上贾玲消费母亲了。但是分析到这里我们便发现了一个更加严峻的问题,就是批评贾玲消费母亲的人意欲何为呢?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我们做几个方向的假设,如果说抨击“贾玲消费母亲”仅仅是竞争对手用以黑化电影《你好,李焕英》的商业手段,虽然这个行为非常可耻,但是这个行为的伤害指数并不是很大。不过如果真的是有人发自心底地认为贾玲是在消费母亲,这个思路就非常的可怕了,这种想法的出现,需要大部分观众警醒。

在当今社会中,任何行为,几乎都是要跟经济挂钩。因为现在的社会活动里,经济架构了大部分社会活动,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绕不开经济法则。所以贾玲拍电影也是如此,她为了把自己内心的这种遗憾表达出来,她为了让大部分人明白自己心中的这份感动,她先是创作了小品,然后进而又创作了电影。这种根据真情实感创作的电影,其实又正是当今影坛极其匮乏的题材。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而后这部影片由于真实地展现了母爱的伟大,所以赢得了观众的口碑,进而获得了非常高的票房。所以其中的价值传递是一个递进的逻辑,所以影片首先有的并不是票房,首先有的是母爱,首先有的是亲情。影片中的情感先是感动了贾玲,所以贾玲才有信心带着这份感动,创作了一部电影。贾玲除了是影片的创作者,其实她也是影片的观众,因为这部电影贾玲更需要观看,她要在影片的故事中,完成自己和母亲未尽的对话,以抵消掉她一生的遗憾。

指责贾玲消费母亲,是一种严重的文化退步

所以如果真有人发自内心的质疑贾玲在消费母亲,我们真应该要好好反思一下,我们对当今世界的认知逻辑。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这是一种文化的退步。按照这种逻辑,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工作就无法开展了,而人类的群体精神交流又将如何进行?这种道德绑架式的批评,禁锢、影响了文明的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母亲   文艺工作者   退步   母爱   大话西游   票房   有的是   小品   逻辑   遗憾   观众   你好   影片   作品   文化   经济   电影   贾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