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即便一切崇高的叙事正被消解,我们依然愿意相信理想的力量。

作者 | 星晖

编辑 | 石灿

七月的电影市场杀进来一位特殊选手。

银幕上,朝暮日影轻抚大礼堂,春风秋雨浸润二校门,清华园的万般风情定格于一瞬。随后影厅里响起掌声,灯盏亮起。

7月9日,纪录电影《大学》正式登陆全国院线。从命名到题材,《大学》都散发着市面上少见的书生气。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电影《大学》海报

孙虹、王静、柯永权三位导演均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他们把镜头朝向母校,聚焦四位清华人的境遇与抉择。《大学》的拍摄期长达三年,经受过疫情的考验,积累素材量超1000小时,最终浓缩为110分钟。

在公映前的媒体点映场,主创团队直面媒体提问,聊了聊创作者心中的大学精神。

浪漫化的表达之外,更令人好奇的问题是,今天我们如何界定高校电影的文化坐标?

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年轻人,还需要去电影院看名校吗?


电影里的名校


每一年的高考都是全民热议的话题,“寒窗苦读”则是全社会教育氛围的基调。千军万马欲过独木桥,彼岸就是“梦中情校”。

互联网大潮来袭之前,公众了解大学真实面貌的途径并不多。那时的名校身上蒙着一层神秘面纱,承载了无数种想象。即使有“校园开放日”这般短暂的窗口,也往往与招生咨询工作紧密相连,受众终究不够广泛。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直到UGC(用户原创内容)生态蓬勃发展起来,信息壁垒才被彻底打破。近年来,一批探校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被网友戏称为“招生办的阴谋”。越来越多的Vlog博主举着相机走入校园,从食堂到教学楼一网打尽。他们中的不少人本就是校内“原住民”,名校光环成为收割流量的利器。

来自外界的好奇与向往,编织起这张以名校为核心的传播网,而电影正是其中最特殊的分支。

世界范围内,美国的哈佛大学是高校电影的常客。那抹“哈佛红”在影坛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就了《社交网络》《律政俏佳人》《风雨哈佛路》等一众佳作。电影的影响力亦跨越大洋,使哈佛的精英色彩深入人心。

在中国,清华大学则是朋辈中的佼佼者,前有章子怡、黄晓明等明星主演的《无问西东》,后有汇集各方之力造就的纪录片《大学》。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镜头中的清华天文台

《无问西东》与《大学》都有着鲜明的献礼色彩,项目背景分别是清华大学100周年校庆与110周年校庆。宣传任务不可豁免,但高校电影绝不仅仅是被拉长的招生宣传片。

长片体量能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不论是展开叙事还是刻画人物,都有了进退腾挪的余地。在此基础上,创作者得以酝酿出丰沛而动人的情怀,具备重要的社会影响力。这是中国高校电影的根基,也是使之区隔于其他碎片化媒介的关键。

另一方面,名校光环并非挡箭牌。高校电影有其特殊性,但仍要遵循电影工业的普遍规则,并接受市场与大众的审视。理想情况下,随着产业不断发展,院校背景应当与各类故事相融合,为构建成熟多元的电影生态添砖加瓦。

从专业性的视角来看,《大学》贡献了一次有益的探索示例。影片制作团队来自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清影工作室,发行方为天津猫眼微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清影工作室既是学术团体也是影像机构,它深耕纪实影像二十载,曾先后参与《喜马拉雅天梯》《无问西东》《大河唱》《棒!少年》等院线力作,手握《我在故宫修文物》《我在故宫六百年》等重要作品,声名斐然。

团队耗时三年,倾注心力,最终让水木清华在银幕上盛放。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镜头中的清华篮球场

四方英杰齐聚,天下鸿儒往来。图书馆里漫卷诗书,运动场上挥洒汗水。少男少女于舞池中懵懂牵手,青年才俊在天文台仰望星空。画卷徐徐展开,欢迎来到《大学》。


名校中的人物


电影是复现的艺术,纪录电影尤其如此。真人、真事、真生活,方可迸发出真情怀。

《大学》的主人公是四位清华人,分别是新生严韫洲、院士钱易先生、毕业生宋云天和归国学者蔡峥。他们正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高考、毕业、入职与退休。镜头摄录下少年意气,也见证苍苍白发。

主人公们的年龄与遭际各不相同。

00后严韫洲来自上海,刚刚度过成人礼的他,背负着亲友们的期待,踌躇满志地踏入高考考场。钱易教授已是耄耋之年,仍在清华的讲台上传道授业,数十年如一日。博士生宋云天即将离开象牙塔,他心中有关于职业规划的困惑,更有着造福一方的热情与抱负。旅美多年的学者蔡峥踏上归国之路,决心制造一台真正属于中国、领先世界的天文望远镜。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清华新生严韫洲

导演孙虹在访谈中表示:“清影工作室做纪录片已经有近20年时间了,回顾清影每一部作品,其实都在关注时代洪流下那些最微小、最普通的小人物,这也是清影一以贯之的精神,我们相信那些没有光鲜标签的人物,也有着自己不平凡的故事,他们都是时代的缩影并代表了时代的大多数。”

《大学》的主人公们是平凡的,他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和每个普通人一样体味酸甜苦辣。就拿宋云天面临的困境来说,是选择旁人眼中的好工作,还是听从理想的呼唤?对于千千万万初入社会的青年来说,这是一道永恒的谜题。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在校时的宋云天

他们也是不平凡的,因为理想的光辉照耀道路,令人神往。主人公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更“困难”的道路,他们离开舒适区,力图追寻更有意义的人生。四位主角只是缩影,他们身后还有许许多多奋斗者,共同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影片的片尾字幕列出了庞大的出镜名单,一些人名被打上方框,表明他们在公映时已经逝世。被方框圈住的,大多是躬耕一生的学界泰斗。但其中有个特殊的名字,属于一位扎根基层的村干部,她是宋云天的祖母。

镜头记录下一段宝贵的画面。祖母做了多年村支书,深知此中艰辛。她得知孙子的志向后,用质朴的话语描绘基层工作:“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祖母的目光满是殷切爱意与担忧。家人推杯换盏时,她默默拭去眼角的泪水。

那一帧影像的温情,于无声处越过生死的桎梏,历经时间冲刷而熠熠发光。源源不断地予以后辈勉励。

真实即力量,是鲜活的人物赋予了这部电影生命。


人物后的时代


前段时间,电视剧《觉醒年代》备受观众喜爱。生动的人物、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人。它再度提醒我们:与时代脉搏相呼应的故事,才能真正传递时代精神,打动观众。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同各色的宝珠,被爱国主义情怀的线索串起,铸就多彩的民族复兴史。《大学》的故事属于当代。基层选调、学者回国,这一切正在此时此刻的中国发生。

学者蔡峥带着家人义无反顾地回国,为了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而四处奔走。他的眸子里映出浩瀚星空,足下是厚重的土地。

毕业生宋云天选择成为一名村官,用双脚丈量希望的田野。对他来说,自身的理想与祖国的前途密不可分。他的每一步选择,都是为了践行家国梦。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工作中的宋云天

在媒体场映后交流环节,蔡峥老师登台,给了大家一个惊喜。影片中的人物出现在眼前,仿佛刚刚从银幕上走下来。

对谈中,蔡峥介绍了清华大学天文系的发展现状,并表示光谱巡天望远镜项目稳步推进中。最近的首映礼上,他还对观众说:“我想给大家一个七八年的约定,到时候用我们中国自己的望远镜,带着大家看看已知和未知世界的边缘。”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首映礼现场的蔡峥

大国学者有大国之志,这是一场注定漫长的远征。不需要杜撰或渲染,真实的故事已经足够精彩,纪录电影的曼妙之处莫过于此。

我们身处的世界纷繁复杂,充满诱惑。“大学”的意义渐渐模糊,有时是教育焦虑的载体,有时被一纸学历所遮蔽。此时此地,《大学》的故事如同一次回溯,它试图用真实的人与事,重新唤起青年的方向感、使命感和力量感,归还教育的本质。

影片的英文译名是“The Great Learning”,而非“University”之类更实在的字眼。主创团队在对谈中表示,“The Great Learning”取自四书五经中《大学》的译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对大学精神的探索放之四海而皆准,不仅仅局限于一座清华大学。

在拍电影这件事上,清华是认真的

四大国学导师雕像

电影监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尹鸿教授表示:“这是一部清华题材的纪录电影,但又远不只是与清华有关的电影,正如其名《大学》,它是写给大学的一封情书,也是大学写给观众的一封情书。”

在回顾拍摄初衷时,导演孙虹说:“这部电影的意义就是带领大家回到理想青葱的大学时光,找回那个勇往直前、不顾一切的自己。”这是创作团队的情怀,也是《大学》对时代精神的回应。

娱乐至死的年代,即便一切崇高的叙事正被消解,我们依然愿意相信理想的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9

标签:清华   哈佛   清华大学   名校   中国   主人公   学者   镜头   团队   理想   人物   故事   时代   大学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