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不会吧”挑衅年轻人,成白岩松的“四宗罪”,王朔所言不虚

说起白岩松,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本应谨言慎行,但白岩松的一句“不会吧”,却彻底引起,年轻人的抵制

白岩松在节目中说到:难道我们现在指望的是,房价很低,然后工作到处随便找,然后一点压力都没有,然后只要喜欢的女孩,跟她一追求就同意

不会吧!

一句“不会吧”挑衅年轻人,成白岩松的“四宗罪”,王朔所言不虚

听到这句话,可能不少人的反应就是,白岩松这不就是说,年轻人不努力,就想坐享其成嘛!白岩松的话怎么挑衅年轻人,犯了“众怒”呢?

第一:偷换概念不提核心

这个节目我们往前倒,提问的年轻人,问的是什么呢?您如何看待当代年轻人,他们一边对国家命运前途,感到乐观,但是又对个人发展前途,感到悲观,白老师您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在您那个年代,有没有这样的心理矛盾呢?

这个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呢?

就是资源内卷,时代改变,现在的社会已经稳定成熟,年轻人很难打破固有阶层。不少年轻人的想法,都是想立业再成家,但成家就得有房有车,但这样的目标,很难实现。

高房价的现实摆在眼前,年轻人在大城市打拼,但终究是个过客。

一句“不会吧”挑衅年轻人,成白岩松的“四宗罪”,王朔所言不虚

要想买个房子生活,只能回到家乡,年轻人对未来感到焦虑,是正常现象。但是白岩松没有指点迷津,而是说:由于我们那个年代,比你们不幸得多,所以反而没这么大的焦虑,根本连房子都不敢想,更谈不上房价,甚至我们师哥师姐,都没想过自己找工作,反正都是包分配。

也许对白岩松来说,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他生活的年代,和现在的年轻人完全不一样。按这个理论,年轻人不能抱怨,因为年轻人是幸运的,衣食无忧父母庇护

如果是以前,因为年代原因,操心未来也许没有用处,但现在时代在变,问题也在变,现在的年轻人,不得不操心未来,跟过去比,意义何在呢?

这不能解决问题,白岩松的话也,折射出很多父母,一代的通病,吃穿跟差得比,学习跟好的比,如果比不过,就是不够努力。

白岩松一句不会吧,充满嗤笑意味,父母那个年代的辛苦和付出,年轻人自然不能否认,但一个人的思考,受到他经历的局限,但白岩松作为,著名主持人和记者,自然能看透本质,他知道问题,他也许只是不在乎。

第二:人生赢家不懂人间疾苦

白岩松从大学毕业后,就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可以说这个分配的起点,就已经高出他人很多,但白岩松也的确,是有真才实学的。

从记者做到主持,从幕后到台前,白岩松30年的工作生涯,兢兢业业努力工作,积累了声望和财富。白岩松一毕业,就进入央视,这样的经历,扩展了白岩松的眼界,却限制白岩松的经历,他只能看到和报道,他人的故事,自己却不会亲身经历

为什么这么说呢?白岩松有一个儿子——白清扬。

对于唯一的儿子,白岩松悉心培养,白岩松的儿子,毕业于北京景山学校。

一句“不会吧”挑衅年轻人,成白岩松的“四宗罪”,王朔所言不虚

怎么形容这所学校呢?这所学校,已经有超过60年历史,这个学校读书的人,出身都非富即贵。学区房均价19万每平起步,而北京2020年平均工资是9340元。也就是说,普通人工作一年,这样的房子,连一平米都买不起,而在景山学校毕业后,白岩松把儿子,送去了英国留学,在多数家长还在为,孩子上学,要不要卖房买学区房,而纠结时。

白岩松根本没有,这样的顾虑,现在的年轻人,买个房往往需要父母资助,在白岩松这里,根本不是问题。但这也不是批判的理由,毕竟只要是合法所得。谁也没有资格置喙,但白岩松不应该,以一种高高在上的态度,来说年轻人不够努力,毕竟这个社会能成功的,只是极少数人,而白岩松就属于这个少数。

近段时间,一位副处长送外卖,12小时只赚41元的事情,上了热搜。先不说其他问题,但12个小时的工作,难道还能说工作不努力?那天晚上,记者和摄影师找到他时,他坐在路边抬起头说:“我觉得很委屈,这个钱太不好挣了。”是的,钱不好挣,所以年轻人要努力,但年轻人想要看到希望。

白岩松的那句“不会吧”,就像一把刀,他知道插在别人心上,但是他感觉不到痛。因为白岩松,也许吃过工作的苦,但他从来没有经历过,为生活奔波的苦。白岩松的生活,一直是看得到未来的。

第三:合格还是冷漠?

关于白岩松的争议很多,其中一件就是,白岩松将犯罪嫌疑人,称作“五十二岁的老汉”,将警察的牺牲称作“死亡”,这番话之所以刺耳,是因为白岩松话中,对犯罪者充满同情。

事后,有人问白岩松,村民已经造成四死五伤的。既定事实您为什么不叫他犯罪嫌疑人,反而叫他五十二岁的老汉?

白岩松说道:“警察们的愤怒,多来自于他们长期以来的不平,委屈和压力,我在做这档节目时,事件仅发生了几个小时,一切都还是未知数。所以我采用了比较中立的说法,新闻要有新闻的准则”

但事实就是,老汉已经造成既定犯罪事实,他就是犯罪嫌疑人。白岩松的辩词毫无说服力。白岩松的客观,不但面对嫌疑人时如此,面对祖国同胞也是一样。当初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央视记者赵普,四川卫视女主播宁远。在直播中,数次哽咽,为了同胞伤心落泪。但白岩松却说:“身为一个记者,一个新闻人,报道新闻时要立场客观中立。不能将情绪传染给观众”。这些话的确客观,但却如此冷漠,真情流露变成“不合格”

难怪作家王朔,这么评价白岩松

“拥有自以为的真诚,骨子里却是做作的”

白岩松太成功,所以太优越。他感受不到,普通人的悲欢哀苦,但喜欢他的人,却又是这些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大家觉得白岩松,正直可靠,敢说真话。但白岩松说的话,一直都只是中肯的话,不选边站,只立在中间。

第四:悲欢并不相通

这么多年过去,央视流水的主持人,铁打的白岩松。白岩松的能力的确过人,但白岩松的傲气,也非常过人。在2015年时,白岩松写了一本自传《白说》。

一句“不会吧”挑衅年轻人,成白岩松的“四宗罪”,王朔所言不虚

提起书名时,白岩松说:“我姓白,所以这本说叫《白说》,但不管我姓什么,这本说都该叫《白说》。更何况,说了也白说”

话语中傲气显露无疑,对此书友,毫不客气地反击

说了这么多,的确白说。但有才气的人,多数有点恃才傲物,白岩松的确敢说会说,也总能说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当艺人高以翔发生意外时,错换人生事件引发热议时。白岩松都说出了,大家的心声,但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当初白岩松坚决反对,“饿了么”得多等5分钟,还有对年轻人的嘲讽,都说明,白岩松站得太高了。

站得高缺点就明显,目下无尘,没有普通人的身影。在白岩松,这个年纪的人眼中

一句“不会吧”挑衅年轻人,成白岩松的“四宗罪”,王朔所言不虚

年轻人已经非常幸福。这让我想起,一位45岁的中年男人,潜入平均年龄,十四五岁的年轻人群中,开导寻死青年。

这位父亲,也是因为17岁的儿子自杀,想要知道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刻,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在他看来,自己的孩子开朗乐观,不可能做出,轻生的事情。

但在群里待得越久,这位父亲发现,当代的孩子压力非常大。父母觉得孩子无病呻吟,老师的责备让孩子变得敏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有这样想法的年轻人,有太多的话说不出口,白岩松的一声“不会吧”,无非不是在说,你们年轻人吃过什么苦,我们那代人吃过的苦,可比你们多多了

不要说什么压力太大,我们那时候压力不大吗?但说不出口的话,宣泄不出的压力,正在压垮这一代年轻人,请“白岩松们”,不要视而不见。白岩松在央视这么多年,他的贡献和付出,不可否定,但好的主持人,不但要客观,更要能共情,对于白岩松,大家如何看待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年轻人   悲欢   犯罪嫌疑人   老汉   普通人   客观   央视   儿子   父母   年代   压力   记者   孩子   学校   工作   白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