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我在黑暗里倾听多少次

我几乎爱上了静谧的死亡

我用深思的诗韵唤他的名字

求他把我的一息散入空茫

——济慈《夜莺颂》


还记得《夜访吸血鬼》里的莱斯特吗?阿汤哥扮演的这只吸血鬼,是多少人心中的朱砂痣。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通常吸血鬼的故事里总有那么一个谈吐优雅、风度翩翩的吸血鬼公爵,出现在维多利亚时代的伦敦。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说到吸血鬼,那一定也少不了杂草丛生的坟墓上跳过的黑猫、寂静月夜里飞过的黑鸦,还有最重要的——藏匿在深林里的阴森古堡。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今天我们一起踏进那荒凉高耸的城堡,找寻阴郁黑暗,却有着致命诱惑的哥特艺术

野蛮艺术之始

哥特似乎已经成为暗黑浪漫的代名词,但其实最初的哥特风和这一点关系都没有。文艺复兴大师将文艺复兴之前的北欧建筑比喻成“哥特式”,借此批评中世纪艺术。从此,哥特在艺术史上开始有了“名分”。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休伯特·范·艾克《神秘羔羊之爱》祭坛画中的中世纪哥特字体。

中世纪哥特艺术最主要体现在建筑风格上。11世纪起,像征着神秘与崇高的哥特教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于欧洲各地,成为了王权贵族的独特象征。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兰斯大教堂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米兰大教堂


在法国哥特盛期,最常见的两种教堂风格便是辐射式与火焰式。辐射式法语意为“散发光芒”。辐射式哥特教堂大量使用花窗格,以此代替厚重的墙壁。而巴黎圣礼拜教堂(La Sainte-Chapelle)是辐射式哥特教堂的巅峰之作。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巴黎圣礼拜堂的构造犹如一个巨大玻璃圣龛。

火焰式,顾名思义,如火焰一般。火焰式由辐射式演变而来,它的花饰窗格呈波动曲线,像是熊熊燃烧着的火焰。位于法国鲁昂的圣马克洛教堂(Église Saint-Maclou)是典型的火焰式。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圣马克洛教堂的花饰窗格如火焰般向上窜动。

到了13世纪,英格兰的哥特教堂渐渐脱离法式哥特风格,出现了盛饰式和垂直式风格。盛饰式十分强调装饰元素,呈现出富丽堂皇的效果;而垂直式教堂顶部的扇形拱和两侧的束柱,让教堂看起来更显崇高。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著名的约克大教堂(York Minster)的中殿便是盛饰式,这是英格兰哥特教堂中最宽阔的中殿。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格洛斯特大教堂(Gloucester Cathedral)。整个教堂宛如一个由石头与玻璃建造而成的巨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号称黑暗美学之父的McQueen对哥特艺术十分钟情,他在2010年秋季系列上呈现了他的遗作,服装上充


至上圣耀

哥特教堂非常重视装饰元素,教堂顶部密集的尖塔、大面积的玻璃彩绘和精巧的浮雕,都是体现“至上圣耀”的关键点。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几乎结合了中世纪所有哥特建筑元素。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同样以密集尖塔出名的还有位于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英国小说家曾称其“活像一只刺猬”。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沙特尔大教堂的“王者之门”(Portal Royal)和亚眠大教堂的正门《最后的审判》雕塑,都是哥特

圣光普照

为了让圣光能够照进室内,哥特教堂选择用大面积的花窗玻璃替代厚重的墙体。因此以柳叶窗和玫瑰窗为主的花窗从此成为哥特教堂的“朝霞”。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1429年圣女贞德护送“胜利者”查理七世在兰斯主教座堂进行加冕典礼。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巴黎圣母院的玫瑰窗。玫瑰窗的辐射样式是法式哥特辐射式的代表。

“那些彩色玻璃窗,我们的祖先曾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踌躇于大拱门圆花窗与半圆形后殿尖拱窗之间,又是谁把这些‘色彩强烈’的玻璃窗换上了冷冰冰的白玻璃呢?” ——《巴黎圣母院》雨果


哥特教堂的圣耀,还来自于储存着帝王将相永恒记忆的圣骨匣。虔诚的信徒们认为圣人们的骨骸和圣物能够创造奇迹。这些圣骨匣同样拥有华丽的雕刻、镂空设计和密集的尖塔,俨然是教堂的微缩版。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14世纪Jean de Touyl制作的哥特式圣物盒,现存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查理曼大帝圣骨匣,现存阿琛大教堂。

在13世纪末,哥特建筑风格的影响延伸至方方面面。而这时的珠宝设计开始注重尖锐的线条,以营造神圣崇高感。由于英法皆明令禁止平民佩戴珠宝,因此中世纪的珠宝只有王室贵族和主教们能够拥有。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布兰奇公主的皇冠(c.1370-1380)是英格兰现存最古老的皇冠,被认为是哥特金工的顶尖之作。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现存科隆大教堂的三王圣物箱便是哥特时期镶嵌珠宝的典范。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大英博物馆展出的13世纪圣尤斯塔斯圣物匣上的镶嵌珠宝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Gucci 2019度假系列当中的圣骨裙便是以中世纪主教的华丽圣骨匣为灵感。


忧郁之初

比起哥特建筑,哥特绘画的风格一直没有明显界定。然而哥特后期的绘画大多触及死亡与鲜血,人物多苍白忧郁,当中最著名的便是德国文艺复兴大师丢勒的名作《忧郁I》。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丢勒《忧郁I(1514)》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丢勒的《忧郁自画像(1516)》:手指着的脾脏,那是丢勒的肉体疼痛之处还是心灵忧郁之始?

黑暗复生

或许是丢勒的画作启发了后世对于哥特美学的二次解读,复兴后的哥特艺术不再依附于外在的形式。新哥特变成鬼魂游走在浪漫主义诗人的字里行间,化身梦魇植根于人们的内心,诉说着独属于这个时代的怪诞美学。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约瑟夫·莱特 -《空气泵中鸟的实验(1768)》。画中寂静的月夜、眼神如巫师一般诡异的科学家和人们惊


18世纪中后期的英国人倦于束缚人心的理性主义,开始在怪力乱神中追寻荒诞惊悚的心灵感知。极具哥特风格和特色的吸血鬼、狼人和怪物极度盛行。只需要一便士,你就能买到各种各样阴森离奇的“低俗怪谈”(Penny Dreadful)小说。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Penny Dreadful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黑暗阴影》

低俗怪谈对于哥特文学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在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神怪故事,它更是代表着被新科技冲击的社会信仰。而新科技犹如透纳画笔下轰隆隆朝前开的火车,马上就要把凡人的信仰撞个粉身碎骨。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威廉·透纳《雨,蒸汽和速度——西部大铁路》:古典风景与现代文明相撞。


正是因为对未来的恐惧感,人类决定在神秘古老的哥特艺术当中寻找自我。然而单凭肉体的力量,又怎能对抗妖魔鬼怪?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挪威表现主义画家爱德华·蒙克《吸血鬼/爱与痛》,于苏富比以38,162,500美金的价格成交。蒙克的作品中常带着哥特复兴时代的忧郁与苦闷。

于是信仰犹如教堂的圣光,在朝霞来临之际,挽救苦苦挣扎的凡人。圣水、十字架和玫瑰念珠祷告链等圣物,成为了吸血鬼猎人的工具。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The MagdalenWeeping (c.1525) :抹大拉的玛利亚戴着的正是玫瑰念珠。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件17世纪末钻石和珐琅镶嵌的祖母绿玫瑰念珠项链原属于玛丽·安托瓦内特王后,在苏富比以842500美金的高价成交,打破玫瑰念珠的拍卖纪录。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在凡人的心中,玫瑰念珠象征着虔诚;而在吸血鬼的眼里,它是噩梦和恐惧。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件19世纪十字架胸针由伦敦著名工匠Carlo Giuliano制作,现属大都会馆藏。工匠采用了哥特教堂的花窗造型,并使用中世纪哥特珠宝常用的材质——黄金,而非后世常用的宝石。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维多利亚女王的袖珍祷告书,现存皇家收藏。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法剧《凡尔赛》中手持玫瑰念珠和祷告书的玛丽王后

19世纪,传说吸血鬼在东欧地区横行。因此前往东欧的吸血鬼猎人通常会随身携带一个猎杀工具箱。箱内除了枪、斧头、木钉和木桩等工具,其他大多与当地宗教信仰有关:圣经、十字架和玫瑰念珠项链等。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19世纪的猎杀吸血鬼工具箱,苏富比拍卖行。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Fright Night (2011)


至深深处

在哥特电影当中,中世纪的教堂和古堡是妖魔横生之地;而18世纪开始,哥特小说家们似乎也必须拥有一座哥特府邸,才算是真正的“哥特人”。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哥特恐怖小说《瓦特克(Vathek)》作者威廉·贝克福德的府邸——佛特赫尔山庄,也是小说灵感的来源之一。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英国哥特小说家霍勒斯·沃波尔的草莓山庄,启发他写下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哥特恐怖小说——《奥特兰多城堡》,从此开创哥特文学的时代。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惊情四百年》


虽然哥特建筑的装饰元素非常丰富,但由于中世纪的家具非常珍贵罕见,因而待到哥特复兴时代,哥特式家具才算是真正自成一派。而王室中不乏哥特爱好者,如乔治四世和艾伯特亲王。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哥特建筑师奥古斯都·普金从15岁开始便与皇家家具制造商Morrel and Seddon共事,并设计乔治四世在温莎城堡的哥特家具。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座19世纪的哥特复兴式座钟是维多利亚时期著名工匠Bruce J. Talbert的作品,现属大都会馆藏。座钟上的四叶花镂空雕刻是哥特教堂必不可少的装饰元素。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座以兰斯大教堂为灵感的19世纪哥特复兴式座钟是巴黎顶级钟表匠人Honoré Pons的作品,座钟复刻哥特教堂的精致细节令人称奇。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普金设计根据丢勒的草图设计的“丢勒”哥特酒杯。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普金为乔治四世设计的哥特加冕杯。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把1830年代透雕描金手绘折扇上的玫瑰窗、四叶草和尖塔等造型,都是哥特教堂的装饰元素。这样子的哥特复兴折扇很受当时贵族女性的欢迎。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这顶钻石镶嵌的祖母绿皇冠是艾伯特亲王亲自为女王设计的礼物。亲王对于哥特复兴风格的喜爱,在皇冠尖锐的教堂装饰造型和四叶花装饰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1851年万国工业博览会上,普金受艾伯特亲王委托所设计的哥特家居装饰——“中世纪宫廷”。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维多利亚时代人甚至将新国会大厦——西敏宫,也设计成哥特复兴风。


18、19世纪的人们对复兴哥特的痴迷不止于建筑装饰和恐怖小说上。贵族复兴中世纪骑士比武大赛、皇室举办中世纪化妆舞会等,都证明了维多利亚人对复古生活的热爱。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1839年,中世纪文化爱好者艾格林顿伯爵在苏格兰举办了一场骑士比武大赛,竟然吸引了十万人次观看。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1839年比武决斗时的哥特样式盔甲,现为皇家收藏置放于温莎城堡中。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英剧《梅林传奇》中的骑士马上决斗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艾伯特亲王和维多利亚女王在1842年举办的中世纪化妆舞会中,打扮成爱德华三世和妻子菲利帕。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英剧《维多利亚》中还原中世纪化妆舞会。维多利亚人可以说是真正第一代复古爱好者。


当信徒们在哥特大教堂中受到圣光的照耀,人们的心魔也在哥特中找到栖息一角。在哥特的世界里,我们都如同在荒凉古堡中蛰伏千年的吸血鬼,绝望着,渴望着,只等在艺术的救赎中,得到永生。

“眼前无论何景,这黑暗似幽灵的凝视。

似入无边深渊,希望早被黑暗吞噬。

我亦再无法重见天日。”

——托马斯·昆瑟

让人又爱又怕的吸血鬼,到底是怎么来的?

想看更多艺术八卦吗?快来关注公众号LicorneUnique!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兰斯   吸血鬼   维多利亚   皇冠   尖塔   座钟   念珠   巴黎   亲王   中世纪   教堂   火焰   玫瑰   世纪   艺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