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那一刻,我扪心自问,到底是要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如果两者无法兼顾,我宁愿只要后者。”


01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关系密不可分。


也是无法改变和排解的。


正是因为是亲人,所以我们时常和孩子无法做到感同身受,孩子也无法理解我们的用心良苦。


这时候,沟通和理解就变得必要。


可是大多数作为家长的我们,都无法冷静与理性的教育孩子,这也导致了很多家庭的悲剧。


今天周周就来带大家看一下这件事:一位海归的学生,亲手杀害了自己的父母。


01


事情回顾


8月20日,一位广西南宁男子被警察抓获了。


他叫黄某,他杀害父母后并逃去海外。


他的父亲是中均律师事务所律师,母亲是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


父母都是极其优秀的人。


他在杀害父母前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因要再次出国与父母发生矛盾。矛盾激化行凶后,将空调温度调低,拿到钱后潜逃。


最后在柬埔寨被抓获。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他的父母均为当地高知分子,年收入高达百万。

8月10日,南宁警方就发出了关于这件事的通报,相思湖北路广西民族大学一名陈姓教授与丈夫同时在家中遇害。


他们夫妻两人遇害的消息早在南宁律师圈子内引起讨论。


有一名知情人介绍,黄某疫情前在英国留学,回国后因要再次出国与父母发生争执。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这对父母都是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年收入百万。

我真的不明白有富二代不做,去做这样毫无人性反人类的杀人犯。

更何况杀害的还是自己的亲生父母。

更让人脊背发凉的是,这个男孩4号杀害父母后还在家呆了两天,6号才离开。

性格很重要

大家有没有想过:孩子是否是因为留学在外性格扭曲?

家境富裕,父母高知,别人眼里的完美家庭,人人羡慕的辉煌前途,事情怎么会发展成这样?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一个人的面貌缘何一夕之间反转?

其实黄某作为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生活需要承受较大的压力,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饮食习惯,和较早的离开父母,其实都会容易产生孤独感。

从而变得自我封闭,但实际上,没有留学的孩子,也会有这样偏激的想法。

其实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孩子的性格缺陷和家长的所作所为是分不开关系的。

不能说问题出现在一方,而是双方都应该为这场悲剧而负责。


02


近日,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新闻。



8月22日上午,一位15岁的花季少女从25层楼一跃而下。


更悲情的一幕紧接而来,爱女心切的父亲一冲而上,试图用双手接住女儿。


哪里料到,从接近百米的高空坠落的女儿犹如弹射出的子弹,冲击力巨大,父亲非但没能救回女儿,还把自己的命搭上了。


最后,父女两人双双身亡。


是什么,让一个本该有着大好未来的女孩以这种决绝的形式结束生命?


学业压力?父母教育?校园霸凌?都不是。而是大家都耳熟的一种病:抑郁症。


女孩母亲说:

“女儿患有抑郁症,曾住院治疗过。”


就在今年上半年,父母就曾发现女孩出现过自残的行为,胳膊上有划割的伤痕。


甚至,女孩还说:“不想活了”。


可不管父母怎么问,女孩就是不愿意和父母多说一句。


求医治疗后,本以为有所好转,女孩还主动提出去学钢琴。


却不知,就在上钢琴课的这一天,女儿自杀了。


自杀前二十多分钟,她拍了一张坐在二十五楼顶层的图片,双腿伸到外面,配上四个字:“世界,再见。”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原来,孩子一直没能走出来。


父母完全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形。连钢琴课老师都说:

“孩子上课还好好的,没有一点异常。”


在旁人眼里,看似一切来得突然。


但其实对抑郁症孩子而言,这是每天备受煎熬、内心支离破碎的最后爆发。

孩子的心灵生了病,进而吞噬了一个家。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北大学子吴谢宇杀害母亲案?

2015 年的 7 月,吴谢宇就在家庭群中发布消息,称自己要和母亲一起前往美国,因为要去麻省理工做交换生。

但事实上早在 7 月 23 日,他就把母亲谢天琴杀害了。

2016年2月14日,因未接到曾表示要回国过年的吴谢宇母子,谢家亲属报警打开了吴谢宇母亲居住的中学教职工宿舍。

随即发现谢天琴被人杀害于家中。

吴谢宇就读于北大,作案后封死了住处,将尸体用塑料布层层包裹,还放入了活性炭吸臭。弑母后,吴谢宇还以母亲的名义贷款。

此后三年,犯罪嫌疑人吴谢宇一直销声匿迹。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在重庆江北机场被警方抓获。


他供述的作案动机竟然是为“帮妈妈解脱”。


他说父亲去世后,自己发现母亲很痛苦,会写一些话在纸上,比如“我要去陪你”,情绪悲观。

他曾尝试很多次开导妈妈,包括带妈妈出去玩儿,但都没有帮助妈妈摆脱这种情绪。

吴谢宇本人还否认了杀害妈妈的想法与妈妈管教严格有关。

案发那天,他趁谢天琴换鞋的时机,用哑铃砸死了她。

在杀害母亲后,他称曾想和母亲一起跳楼,但最终由于目睹其母亲最后的死亡状态,心生恐惧,放弃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

吴谢宇父亲的离世,其实对母子俩影响很大,家庭重担落在了还未成年的他和谢天琴身上。

父亲过世后,母亲变得沉默而易怒,她家楼上住户有小孩,有时候稍微有点吵闹,她会冲上楼去数落几句。

很多人在问,子女为什么会杀害自己亲生父母?

这个话题太过沉重、太过惊悚,又不得不思考。

面对惨案,我们不会为弑母杀父者开脱:

一个孩子内心要生病扭曲到何种地步,才能下此毒手?

我们也不觉得,被抑郁困扰的孩子,走上自杀的路,就是对的:

并非为感恩父母,而是活着,病也活着,痛也活着,难也活着,本身就是生命自带的使命。

我们直面悲剧,是为了找到问题,进而和更多家庭站在一起,去面对真相,避免类似哀伤:

相比学业和成绩,我们这个时代和这届父母,更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问题。

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是扰乱孩子内心秩序的隐形杀手,也正在把更多孩子和家庭推向绝望之地。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为了不必要的误解和争论,我需要说明一下:


下面的文字,和上述两起案件本质上没有直接关系。

而是,去探讨每个家庭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一个问题:

相比面子和荣耀,我们是否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内心健康?


如果无法两全,你是选择一个优秀体面的孩子,还是只愿你的孩子成为一个健康朴素的人?

洞见并解析这个问题,就需要从硬币的两面说起:

一面是父母,一面是孩子。


03

这两年,接二连三发生的悲剧,都指向这样一个问题:

我们的家庭教育,正陷入前所未有的错位和误区。

我们的父母捧出全部的真心,却把孩子养成了最恨的人。

我们的孩子拼尽了全部的力气,却还是成不了父母的希冀。

飞速的时代和焦虑的教育,让两代人之间的鸿沟和误解越来越深,矛盾和暗伤越来越多。

为什么这样?



青少年教育专家、心理专家陈默老师,通过20多年对“问题孩子”的调查研究,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中国的孩子早已变了,老师和家长却还执迷不悟。”

陈默老师把今日中国孩子的问题,概括为这7种脆弱:

①沉重的亲情:

一个家族的6位老人,都在给他们无力回报的爱;

②隐性的焦虑:

每天见到的人,都是父母、老师这些焦虑高危人群;

③被限的自我:

很小就有自我觉醒,却不得不受制于封建家长的权威;

④压抑的个性:

接触更多知识,渴求更多尝试,却被大人当成考试机器;

⑤摇摆的善良:

富足环境下的单纯,处处遇到社会变革下复杂人性的碾压;

⑥现实感孱弱:

网络崛起中长大,和现实社会缺乏强韧的连接和关系;

⑦衰老的少年:

过早被成人世界里的成绩、分数、奖励、面子蒙蔽,过早丧失了对人生百态和人间烟火的赤子之心。

这每一条,都能单独写篇文章。


但这所有文章,都只有一个中心思想:

为人父母,我们把那个幼小的生命,带到这个剧烈变革的时代,他们享有着这个时代的阳光和雨露、便捷和快餐,也遭受着这个时代的撕裂和暗涌、刁难和伤害。

他们正成长为和我们完全不同的孩子,完全不同的人。

而从旧时代走出来的我们,还对着泛黄的旧年历,拿着过去的书本和教鞭,思想和理念,强迫他们必须按照我们要求的来。

渐渐地,孩子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远到我们想追赶他们时,已经追不上;

想拥抱他们时,已经够不着了;

想和他们做朋友时,已经为时已晚;

想重新当一回父母时,已经没有机会了;

想让悲剧止步时,悲剧已经发生。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只会遵从本心,陪她健康开心地长大,而不是成为一个我预设的那种人。”

这是我认识10年的朋友,在她女儿确诊抑郁症后,哭着说的话。

她是一个离异的单亲妈妈,独自把孩子抚养大,为了证明给前夫看,给外人看,她把自我的期待,都一一强加到那个原本活泼灵动的孩子身上:

给她报这样那样的补习班,逼她学这样那样的特长,要求她必须每次考到班级前三;


孩子抗议不满时,她惯于情感绑架:“我一个人把你拉扯大,容易吗?还不是都为你好!”


渐渐地,那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少女,那个见谁都笑的女孩,那个曾当众说自己要去哈佛读书的孩子,对学习丧失了兴趣,对一切都提不起热情,看见谁都目光呆滞,不停落泪。

甚至,扬言自杀。

高考还没到来,孩子未老先衰。

这个朋友和我沟通后,给孩子休了学,从调试自己的心开始,放弃焦虑和控制,养成耐心与平和,陪伴孩子进行漫长又艰辛的治疗。

所幸的是,她的孩子,如今在渐渐好转。医生说,这个秋季开学,她有望重返校园。

朋友说:


陪孩子治病的这一年多,很多时候,她都扪心自问,到底是要一个优秀的孩子,还是要一个健康的孩子,如果两者无法兼顾,她只愿选择后者。

因为,她用自己的肉身,把孩子带到世上的那一刻,从未想过孩子将来要如何体面,但一直祈祷的,都是平安健康。

04


硬币的另一面,是我们陷入分裂和暗伤的孩子。

平日里,因为咨询,因为回信,我每一周都要和孩子们对话。

除了父母的错误教养,学习的沉重压力,我发现倾诉的孩子,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

在和父母的对抗中,渐渐迷失了自己。

因为反对父母的做派,而放弃自己去做事。

因为憎恨父母的行为,自己也不再有所为。

因为抵抗父母的控制,而走向自暴自弃的叛逆。

口口声声说着不要过父母的人生,却日复一日地在浪费自己的人生。



这就是原生家庭的魔咒之一,也是脆弱少年的误区:

走出原生家庭的最好的路,不是叛逆,不是自伤,不是对抗,不是谋杀,而是做好自己。

当自足独立的你,从经济到精神都获得了自我的掌控感,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突围了原生家庭的问题。

你强大了,丰盈了,富足了,来到了更高的人群,更开阔的场地,拥有了更大的格局,更好的观念,更棒的行动,就已经远远地把原生家庭抛在身后。

所以,原生家庭的问题,说到底是成长是否足够的问题:

我们成长得好,变得更强,原生家庭就不再是问题。

我们没有成长,原地踏步,一辈子就会困扰在原生家庭里。


大学教授夫妇被儿子杀害:这个问题,正把千万家庭推向悲剧


“我与父母的和解,在40岁以后。”

这是看了一个男读者的留言。

他父亲也是个暴戾的人,小时候曾差点把他打死。

他自卑胆小,性格软弱,心胸狭隘,少年时曾多次有过杀父的念头。

后来虽然考上大学,结婚生子,但工作不顺,婚姻也遭遇变故。

他一度将这一切,归结于原生家庭的创伤,甚至长达5年没有回过故乡。

35岁这年,一个偶然的机遇,他和朋友一起走上了创业之路。


历经种种艰辛,他成了年入千万的成功男人,手下有100多个员工,和比自己小9岁的爱人结了婚,生了一对龙凤胎。

事业的成功和婚姻的幸福,养大了他的思维和格局,也让他与原生家庭和解:

他依然无法原谅父亲,但他不再在憎恨中,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我想,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和解,绝对不是原谅。”


他说,活到40岁,他才明白,与原生家庭的和解,本质上和父母无关,而是我们在一路奋战中,成为了更慈悲的自己。

是的。

每个孩子,走出原生家庭的最好之路,都不是假惺惺地对父母说:“你也不容易,我原谅了你”。


而是找到了更稳妥更慈悲的自己,所以超越了过去。


05


关注孩子的精神和心理问题,是比考上北大清华,重要100倍的事情。


这是今天这篇文,最想表达的核心,也是太多悲剧,给我们的教训。


电影《银河补习班》中,父亲马皓文对儿子马飞说:

北大清华不是目标,只是过程。


人这一生,唯一的目的,是找到自己。


什么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是爱的教育。

是父母真正的爱,把孩子当成一个人而非一个工具的爱,看见孩子生命是他自己的而非父母的爱,理解孩子有他要去的远方而非父母指定方向的爱。

什么是一个孩子最后的归宿?

是他内心的热爱。

是他在肉体和精神不再分裂中,找到内心热爱的事情,他在为这个事情奋战中热血沸腾,他在步履不息中感觉到活着的力量,看见生命的可贵,人间的美好,平等的众生。

所以,相比考上北大清华,我们的孩子,更值得拥有的,是内心如画。

眼里有光,灵魂有爱,脚下有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高知   悲剧   家庭   大学教授   夫妇   内心   父亲   儿子   母亲   父母   事情   女儿   妈妈   老师   生命   孩子   女孩   健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