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自杀!亲人会生不如死

不要自杀!亲人会生不如死

01


2017年,姐姐抑郁自杀。


她是在老房子里死的。

吞安眠药。


死者已矣,生者何堪。


之后半年,妈妈重度抑郁,神志不清。


后来好不容易恢复了些神智,爸爸又进了精神病院。同样是重度抑郁。


再没痛快地笑过。

哪怕爆笑的喜剧,于我们,也逗不出酣畅淋漓的笑容。


我妈认为她是有罪的女人。




附近大小寺院、道观、教堂,全都去烧香捐钱做礼拜。


爸爸开始酗酒,喝完必然嚎啕大哭。


我才18岁,但就像被关在一个黑牢里,走不出来。一静下来,就在想两个问题:


为什么姐姐会自杀?

为什么她如此不负责任?


前一个问题,令我自责、痛苦。


后一个问题,令我愤怒、压抑。


这种情绪的交缠,令我痛不欲生。很多次,也想到去死。但因为双亲衰弱,一蹶不振,我不能。


不能让他们继续白发人送黑发人。


一直捱着。拖着。累累沉沉。不知道希望在哪里。


可我真的好痛啊......


02


以上是一个“自杀者遗族”的真实故事。

谁是自杀者遗族?

美国自杀防治中心创办者、心理学家Edwin S. Shneidman在1970年代首次将遭遇亲属自杀的人们称为“自杀者遗族”(Survivors of Suicide)。


研究表明,一个人自杀会对周围至少6个人的精神和心理产生长期的负面影响。

直接受影响的人包括自杀者的直系亲属、亲戚、邻居、朋友,同学和/或同事,所以他们都属于自杀者遗族。


而且,由于90%的自杀者患有心理疾病,因此其心理医生也被认为是自杀者遗族。

根据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基于卫生部提供的1995-1999年死亡资料的研究结果,在中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死亡。按每名自杀者至少留下6名遗族估算,我国每年新增172万名自杀者遗族。


二、理解自杀

许多自杀的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可能他们努力与抑郁症战斗但是一直失败。疾病使得他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和能力都受损了。

他们陷入了深深的无助感和无望感之中。或许有人会说是他们自己选择了自杀,但我认为实际上是严重的心理障碍限制了他们的选择。


自杀的人想结束的是他们的痛苦,而非他们的生命,但是疾病让他们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和希望了。


大卫·福斯特·华莱士(David Foster Wallace)的小说《无限的笑话》(Infinite Jest)讲述了这个问题:

“所谓‘精神抑郁’的人试图自杀,并不是因为‘对人生绝望’或’幸福账户入不敷出’之类的抽象概念。当然也不是因为突然觉得死亡很有吸引力。

一个人无形的痛苦达到某种无法忍受的程度时,就会自杀,就像一个被火灾困住的人,最终会从燃烧的高楼窗户跳出来一样。

毫无疑问,他们就跟你我一样害怕从高处坠落。但是这里存在另外一种恐惧的源头——熊熊烈火。

当火焰烧到身上的时候,坠落死亡就变成了两种恐惧中稍微不那么可怕的一种。

不是他渴望坠落,而是火焰太恐怖了!然而那些在人行道上抬头喊着“不要!”和“等等!”的人,无法真的理解跳楼的人。你必须困身在火海中,感受到火焰的灼烧,才能真正理解比坠落更可怕的恐惧。”

上文华莱士的类比中没有说到的是:想要跳楼躲避火灾的人,可能看不到可以救他们的防火梯或灭火器,也听不到救援人员的警报声。

他们极有可能已经尝试了许多方法来挽救自己的生命,但现在再也无法忍受了,因为火焰太热了。

在这一刻,他们无法考虑自杀会让他们所爱的人多痛苦,也无法想到明天的生活会有多美好,因为此刻他们正在被火灼烧。

三、自杀者遗族的悲痛包含了异于常人的复杂成分

心理学界的研究早已发现,自杀者遗族会经历异于常人的丧亲之痛。他们对自杀者的选择非常困惑:

为什么会这样?

我怎么没料到TA会自杀?

我本来应该多做些什么或者少做点什么……

他们的心里铺天盖地充满了压倒一切的内疚感,他们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中,好像他们对自己亲人的自杀负有某种责任一样。

许多人也会因为感觉自己被自杀者抛弃了而愤怒,或者会对自己很失望,觉得是因为自己没有足够的力量、足够的爱、足够的重要性,所以才无法阻止自杀。

自杀者遗族会被这些错误的假设困扰很长时间。他们多年来苦苦挣扎,努力地想要弄清楚所爱之人为什么会自杀,甚至退而求其次,努力让自己在无法解答的情况下,带着这些挥之不去的问题继续生活。

我们的社会仍然会把自杀看作一种羞耻。自杀者被贬低为“自私”和“怯懦”,自杀者遗族可能会受到指责、批判或排斥。

那些因绝症、事故、衰老或其他原因死亡的人,他们的亲人通常会得到同情和共情。我们不会因为某人罹患癌症或阿尔茨海默病而责怪其家人。

但是,世人往往会因为某人自杀而批评指责自杀者遗族。社会对自杀的污名化加剧了自杀遗族的孤独感,使得他们无法与家人以外的人讨论死亡问题,也使得自杀者遗族无法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

自杀者遗族悲痛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当我们因疾病,年老或意外而失去亲人时,我们心里还能保留快乐的回忆。我们可以回忆亲人,重温美好的往事;而对于自杀者遗族而言,情况并非如此。

他们会质疑自己的记忆

“ 哪里是TA真的感觉好的地方?”

“也许TA在这张照片中不是真的很开心?”

“ 为什么我们在度假时没有看出TA情感上的痛苦?”

有时候,回忆过去或述说往事,都会让自杀者遗族痛彻心扉,以至于自杀者遗族受不了再看见所爱之人的遗物。

自杀者遗族不仅会体验到这些复杂的悲痛,而且还容易出现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这是他们所爱之人自杀的直接后果。

关于自杀的难以言说的悲痛,变成了一个交织着困惑、痛苦、闪回和麻木的永无止境的循环。


不要自杀!亲人会生不如死


在知乎上,许多自杀者遗族,都讲述过自己的故事。


有人父亲自杀。


“万箭穿心,生不如死。

原来人间最痛的,是活着不如死了。

我不知道未来几十年我该怎么过,每一天都是以泪洗面。”


有人母亲自杀。


“那天放学回家,客厅空无一人,觉得奇怪。我一边喊,一边在屋里寻找妈妈的踪影。

最后,发现妈妈躺在床上一动不动。

她的脸很怪异。

也很吓人。

我开始以为她睡着了,可无论我怎么喊、哭、触摸她,妈妈也没有回应。

我觉得不对劲,打电话给爸爸。

爸爸赶回家,把妈妈送到医院。

医生说,早就走了。

......

妈妈自杀的消息,传遍了小镇。

那段时间,说‘痛彻心扉、暗无天日’,真的一点都不夸张......

你们体会过一醒来,只要呼吸,都带着痛的感觉吗?

我就是那样熬过来的。

一晃,我已经17岁,依然活在妈妈自杀的阴影,人生灰暗,看不到希望......”


有人儿女自杀,一夜白头。


悲恸之际,他们生活几乎毁了。


关于孩子的任何回忆,都几乎要他们的命。


他们寻找各种所谓的灵媒、巫者、术士,想和离开的孩子再说几句话。


也有的父母,年岁已高,四处求医,去国外寻找代孕,希望有一个重做父母的机会。


或者说,希望孩子能重新投胎回来,继续做他们的孩子。


“如果他回来,我再也不会......”还未说完,泪水滚滚。


可这样的希望往往是渺茫的。


他们耗费了大量金钱、时间,却一次次落空。


一个女儿自杀的母亲,因放不下孩子,被灵媒骗走了几十万。


女人心力衰竭,情绪暗无天日,生活还陷入困窘之中。


悲辛交集,举步维艰。


03


选择自杀的抑郁症患者,通常无非以下几个理由:

1. 认为自己不配活着,活着就是他人的累赘,死了对所有人都好;

2. 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某人造成的,想用自己的死来警醒对方,让对方愧疚一辈子;

3. 认为活着实在太痛苦,人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自己留恋,死亡就是一种解脱。

通常,前两种理由选择自杀的人,会比较重视事后身边亲友的想法,而第三种就比较复杂,我们来一一分析:

1. 认为自己不配活着,活着就是他人的累赘,死了对所有人都好:

许多抑郁症患者,都会有极强的自厌情绪,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事无成,活着就是浪费粮食和空气。

对于这些人而言,亲人、挚友的关心和在乎,非但不能够让他们对世界有所留恋,反而让他们更加对死亡义无反顾。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值得被这样关心和爱护。

任何的关爱,他们都受之有愧——越受到关爱,他们就会越感到愧疚。

被关爱得越多,他们反而越想让自己早点解脱,来帮助关爱他们的人及时止损……

如果你对他们说:不要,爱你的人会痛苦、伤心的。

他们会说:痛苦、伤心只会持续一阵子,长远来看,我的离开对他们其实更有好处。

对于这样的人,我想说:

你知道那些丢失了孩子后,一辈子都没放弃寻找,甚至不忍生二胎的父母么?

你知道那些先兆性流产,或者幼子夭折,在生了很多个孩子后,还会梦到逝去的灵魂的父母么?

你知道那些白发人送黑发人,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还在念叨孩子的名字的父母么?

你知道那些失去自己的挚友、挚爱多年后,还会到对方的空间、微博逛逛、留言,给对方发私信,看到对方的账号被回收就情绪崩溃的人么?

在乎你的人之所以在乎你,不是非要你有所成就、多么优秀,他们在乎你,因为你只是你。

他们不在乎你是否非凡、是否平庸,你之所以能被他们在乎,因为你在他们眼里,已然独一无二,无可取代。

你的存在对他们而言,是拥有必不可少的合理性的。

如果你消失,他们生病的一部分,也就会随之消失。

他们的痛苦不会是暂时的,而是永恒的——

你用自己的离开,将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永恒地撕扯了下来,化为虚无。

留下的伤疤太大,根本不可能痊愈,不论碰与不碰,都隐隐作痛……

对他们而言,你的存在,绝不是在浪费食物和空气,你是他们生命的一部分,你让他们的灵魂得以完整!

只要这个世界上仍有人在乎你,你就并不能说自己一无是处!

2. 认为自己的痛苦是某些人造成的,想用自己的死来警醒对方,让对方愧疚一辈子

伤害这些患者的人,往往在他们生命中,扮演过重要的角色——父母、爱人、老师……

在如此的亲密关系基础上,任何的无耻、自私、过度自我,都会在经年累月之中,为患者造成无法抹平的伤害。

可鉴于这种亲密关系,当患者认清自己受到伤害后,又总会先希望对方能够自我反省。

可无耻、自私、过度自我的人,又有几个懂得反省?

想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真诚地道歉?

怕是只会让受害者失望,继而受到更多的伤害……

所以,许多患者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怕是只有死,才能让对方反省了。

他们希望自己的死亡,能引起对方哪怕一丝的愧疚,让对方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到底给别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甚至最好能就此一辈子活在自责之中。

但不得不说,这种想法真的太天真了:

要知道,合理化自己的行为,是人类的本能。

无耻、自私、过度自我的人,更加擅长于此。(刘鑫就是个典型)

即使你白纸黑字留下遗书,甚至证据、证人,向所有人控诉对方如何伤害了自己,对方也不会按照你的思路有任何反省。

相反地,他们会不断向所有人强调:

死亡是你的选择,跟他们有什么关系?你说他们伤害了你,可为什么别人就没有感到伤害?你怎么这么忘恩负义,只记得他们对你的伤害,却不记得他们对你的好?说到底,还是你太玻璃心、太脆弱。归根结底,还是要怪你自己!

所以你看,你的死亡,对他们而言,不会有任何意义……

而你,却用自己最珍贵的东西,为他人那些廉价而又肮脏的错误,埋了单。

值么?

身陷他人的地狱,没有思量如何拯救自己,逃脱魔爪,而是任由自己用仇恨消耗自己,用自残和轻生伤害自己,却丝毫不能让对方反省、悔过分毫,意义何在?

不如学会爱自己,心疼自己。

如果让你痛苦是对方的目的,那么只有让自己快乐,才是最好的还击!

3. 认为活着实在太痛苦,人间没有任何事情值得自己留恋,死亡就是一种解脱:

这种人往往根本不会在意自己死后,身边的人到底会怎么议论自己。

事实上,那些无聊的长舌群众,茶余饭后信口开河的八卦、指责,正是他们绝望和无力感的一大来源……

于是他们开始质疑生命的意义,开始思考:

活着,是否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这样,那还活着做什么……

可你是否想过:活着,可能根本就不需要意义?

我们可以先反推下活着的意义:

假设活着没有意义,那么出生就没有意义;

如果出生没有意义,那么繁衍就没有意义;

如果繁衍没有意义,那么进化就没有意义;

如果进化没有意义,那么宇宙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但宇宙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任何意义!

本质而言,活着就是一种存在。

而存在,并不需要意义,因为存在本身就是意义!

多数抑郁症患者,是同时带着两种以上的心态,想要寻求了断的。

一方面,他们恨这个让自己伤痕累累的世界,恨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也为自己无力改变世界,而感到绝望;

另一方面,他们又爱着那些自己在乎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和离开,到底哪个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伤害。

至于其他的亲戚朋友怎么想,他们不愿在乎,只想逃避,甚至只愿报以冷笑。

但我想说:

你的存在,对这个世界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多数的人而言,谁又不是呢?

我们的生命的确非常渺小,与地球46亿年的历史相比,更显得微不足道。

如果将地球的历史比作我们的生命总长,我们的生命,也许只是我们搭乘的某次公交。

虽然我们坐上车,是为了到达目的地就下车,但这显然不意味着我们在任何地方下车都一样,更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下车”等同于“上车的意义”。

当我们坐上这辆生命的公交,尽管它只是载我们去向目的地,尽管我们的旅途只是向目的地进发的过程,但过程也一样可以拥有意义:

享受地听歌,安静地看书,聒噪地聊天,或是邪恶地犯罪……

这个过程的意义,其实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

生而为人,我们也许不需要任何意义,但却可以为之赋予意义。

如果你之前从未做到,那么还有余下的数十年可以去实践。

如果能够做到,你会发现,其实除了死亡,没有什么能够真正伤害你!

每一次,社会新闻曝出自杀事件,受众总会盯着那个自杀的人。


关心他遇见了什么事。

猜测他的动机。

去揣摩他的痛苦。


但自杀者遗族,比自杀者还要孤独。

还要痛。


有人生活如中魔咒。


也有人,被自责与愤怒,拖入无光的深谷。


04


台南市卫生局心理健康科曾科普,自杀者遗族极易处于强烈罪恶感、自责的深渊中,无法脱离。


他们会在这些问题中,不能自已:


到底哪里出了错?

哪里没注意到?

哪个环节没处理好?

为什么自杀者会结束生命?


这种追问,往往就带来剧烈的攻击,和自我攻击。


一个20岁的儿子自杀,父母生活大乱。


不要自杀!亲人会生不如死


周围人开始出现各种声音。


这些怀疑、苛责,都降临到了父母的头上。就好像是父母害死了儿子。


二老一夜白头。


家庭内部也开始互相攻击。


他们因无法接受周围人异样的眼光,不得不逃离老家。


有些自杀者遗族,因内外的压力,离婚,家庭破碎,生活一片阴影。


而闲言碎语,外加儿子猝然离开,还会带来最致命的一点:


自我攻击。


“如果那天自杀者的亲人突然因为什么事情笑了,他都会自责。”


还有一个妈妈,自从27岁的儿子自杀过世后,一直深陷于自责之中。


“我不是个好妈妈……当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没有拉他一把。”


没说两句,就嚎啕大哭。


3年过去了,她依然无法原谅自己。


“我应该要拉他一把。

可是我没有拉他一把,

我还骂他,我以为这样可以激励他振作起来.......

可是我不知道其实他那时候很无助,在他最需要我的时候,我居然还骂...…”


她会抠过往的每个细节。


而一抠,全是愧疚,全是自责。


“那天,我回到家发现他自杀,原本我还想说过几天,有比较长的假可以陪他出去散散心,可是来不及了!”


儿子离开后,她保留了他房间的原样。


每天晚上,她都睡在儿子床上。


一下班,就回到家,看儿子照片,一边看,一边哭,哭累了就睡在儿子床上。


梦里有时会梦到儿子。

笑得特别开心。


偶尔也会有幻觉,觉得儿子还在身边,帮她盖被子。


不要自杀!亲人会生不如死


很多自杀者遗族,在亲人自杀后,会涌上以下几种情绪。


震惊。

自责。

羞耻。

愤怒。


是的,亲人也会愤怒。


认为自杀者选择自杀,是让家族蒙羞。


吴淡如曾说,几十年过去了,舅舅还是认为,母亲自杀是自己的耻辱。


“他还在其中旋转,三十多年过了,窗子关了,门却还没找到,他还在恐惧、羞耻、焦虑和愤怒中,任谁也没办法碰触这个地雷。”


到处都流传着母亲自杀的传言。


有人说是因为赌气。

有人说赌博。

有人说被外祖父辱骂。


每一种都会裹挟着负面评价。


而这些负面评价,令遗族坐立不安。


“这不能怪他,人们对于自杀者遗族的态度常常充满谴责,那种不经意的严苛质问,也曾使我痛苦难当。”


而这种痛苦、愤怒、抑郁,导致另一种可能的悲剧:


自杀者遗族,也走上同样的路。


05


研究表明,自杀未遂和经历亲人自杀死亡,是导致自杀的重要危险因素。


自杀事件可能造成亲人的模仿效应。


《难以承受的告别》这本书中,提到了一个数据:


遗族自杀的机率比一般人高百分之八十到三百。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自杀者家庭,往后那几代至少又有一个人自杀……


吴淡如的家族就是如此。


她的外祖母死于自杀。


后来,她的亲弟弟也自杀身亡。


骤然失去亲人或挚爱,已是椎少之痛。


但自杀者亲属的感受更加复杂、罪恶感更加深重、遗憾更是刻苦铭心。


有些人,花了一辈子时间,把自己的难言之苦,压抑在看不见阳光的深处。


有些家族刻意埋藏对自杀者的所有记忆。


有些人则追随着自杀者的脚步,一阶一阶踏入没有光的所在。


《挪威的森林》里,直子因叔叔自杀,一直无法释怀。


后来又遭遇姐姐和木月离去。



她经受重创,同样患上严重抑郁症。觉得失去开心的权利。


到了叔叔自杀的年龄,直子也自尽了……


遗族的治愈之路,显得艰难重重。


没有自尽的人,也在破碎之中。


此后的每一天,之于他们,都是劫后余生。


有人母亲自杀。


表面上,他没有流过泪。


但那以后,他总是无意识地走几公里的路,穿过一座城,回母亲的家,去照顾母亲生前种的花。


他参加互助小组。

想找一个会养花的人。


他说:“让留下的那些花,开得和从前一样。”


还有一个女孩,母亲离开。


很多年以后,她去刺青店,在胸口靠近心脏的地方,纹了一棵树。


树从心脏长出来。


结了一颗小小的、红色的果子,上面写着“mother”。


“母亲是长在我心上的,她是我的底,我的根基。”


母亲留下的项链,她一直戴着。


他们用这种方式,留着那已经不在的人。


06



不要自杀!


艰难+绝望+压抑时,许多人会走上绝路。


但自杀不能解决问题。


问题被留下来,留给家人。


在知乎上,一个奶奶自杀的女孩说:


“我不知道,我什么时候能走出来。

但亲人自杀,周围的人是最痛苦的......


以前我挺想不开的,总想着自杀。

现在觉得,只要有一个亲人在,我就不能自杀,我不能再让她们承受这些痛苦,不能让她们时刻自责......”


是啊,一个人走了。


亲人会重走一遍你的路。


他们会在漫长的一生里,不断反刍你的痛苦,并放大这种体验,因为他要找到答案。


而你陈年的痛,加上他激烈的创伤,同样足以要人命。


说不出的悲伤,太容易变成抑郁。


他们所行之路,阴风晦雨,永无尽头。


也因此,一场自杀,不是痛苦的终结,而是痛苦的开始。


那些痛,就像一种能量守恒,转移到另外的人身上。


那些人,是此生最爱你的人。



一位失去女儿的母亲,含着泪水,悲愤地喊:


“我请求全天下儿女,不要伤害父母。”


一位苍老的父亲声泪俱下地请求:


“如果能换回你的复活,我宁愿哭死。你愿给我这个机会吗?你会可怜爸爸这一卑微的请求吗?”


一个人,不是一个孤岛。


在你身边,连接着一整片陆地。


不要仓促告别!

不要自杀!


崩溃的时候,就崩溃好了。哀伤也是。

但活着!

好好活着!

不为自己,也要为家人。


《难以承受的告别》一书说:自杀者显然并未看重亲友,到某个地步、认为值得为他们继续活下去。


但希望你看完此文,能真正明白:


他们值得。


人间值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遗族   自杀者   自责   抑郁   患者   愤怒   亲人   痛苦   儿子   意义   父母   母亲   妈妈   生命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