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重用和珅,嘉庆一上台却立马收拾和珅,为何父子俩差别那么大

应该说,对于乾隆为什么那么重视和珅,嘉庆是一直非常不理解的。

在他看来,和珅妥妥一大贪官,于国家社稷来说,简直是一大毒瘤。然而不知道为什么,他敬爱的父皇,一向英明,却在和珅这件事上,显得十分的糊涂。

虽然有诸多的不满,然而他毕竟实力不够,不敢和自己的父皇正面对抗,于是在乾隆在世的时候,他一直隐忍。等到嘉庆四年,太上皇乾隆终于驾崩了,自己这个皇帝终于有实权了,嘉庆一秒都没有耽误,就办起了和珅。

乾隆重用和珅,嘉庆一上台却立马收拾和珅,为何父子俩差别那么大

和珅

在嘉庆的雷厉风行之下,和珅很快就被下狱,被关入大牢,和府的财富,也终于展现在世人眼中,嘉庆从和府搜出大量的珠宝,其量之多远超清政府十五年的财政收入!

这可是妥妥的国家毒瘤啊!嘉庆气炸了,恨不得把和珅碎尸万段,要不是妹妹和孝来求情,他未必会留和珅全尸。他心里对和珅满满的痛恨感,或许还有一种终于扳倒了他的痛快感,要不是乾隆一直护着和珅,和珅早就完蛋了。

或许嘉庆还一直觉得,乾隆是没有看清楚和珅的真面目呢。

其实,和珅之贪,如果连当时还是皇子的永琰都能知道,作为皇帝的乾隆,又怎么可能不知道呢?只不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罢了。

所谓君主,很重要的一个才能是知人善用。乾隆正是深谙这个用人之术,和珅贪他不知道吗?他当然知道,但除了贪之外,和珅还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官员。

乾隆重用和珅,嘉庆一上台却立马收拾和珅,为何父子俩差别那么大

和珅

和珅少时家变,父亲突然去世,继母对他们兄弟极为苛刻,在这种情况下,和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是发愤图强,读书时把经、史、子、集这些儒家经典学得滚瓜烂熟。还学习了许多人都不愿意学的外语,熟练掌握满、蒙、藏、汉四门语言。

而且因为从小家变的原因,和珅还要照顾弟弟,小小年纪就锻炼了察言观色的本领,在人情世故上更是十分精明。出色的语言能力加上过硬的情商,让他的外交能力非常强,当时乾隆很多外交事务,都是交给和珅去负责。而这些换一个人未必能够处理。

还有,我们都知道,乾隆这人喜爱奢华,光是六下江南,就耗费了无数钱财。他太需要一个会管钱,会生财的能人了。国库之前总是亏损,可是和珅一插手,不仅没亏损还有了盈余,极大的支撑了乾隆奢华的消费。虽然和珅贪,可他确实也增加了国库收入。

而且,和珅也很会驭下,不排除和珅会为了利益给某些人打关系,但总体来说,作为乾隆的重臣,他对于很多官员的能力特性还是很了解的,能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去安排,让他们发挥该有的作用。

乾隆重用和珅,嘉庆一上台却立马收拾和珅,为何父子俩差别那么大

和珅

种种优点看下来,和珅是让乾隆非常省心的,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是乾隆确认了和珅对自己的忠心。是的,在帝王的眼里,很多时候,一个人再多好处,忠心不够都白搭,但一个人要是忠心度够高了,哪怕能力不够,做皇帝的也会觉得这个臣子难得。

而和珅对乾隆那是非常下心思的,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乾隆的喜好,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每问和珅一件事,和珅不仅回答得有条有理,还能引经据典的将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清清楚楚,常常说道乾隆心坎里去,令“上意甚欢”。

一个人上不上心,靠的不仅是嘴上的谄媚功夫,更见一些细节之处。和珅通过自己的种种行为,让乾隆确认了他的忠心,所以乾隆用起他来非常放心。

所以,乾隆是知其贪而重用,在他看来,这或许是一种成熟的用人观,偌大的官员队伍,其实真的很难找出几个完全清白的人,而且还有些是尸位素餐的,完全产生不了作用。对于那些没用又拿着俸禄的人来说,乾隆更愿意用和珅这种,虽然另有私心,但是好歹能办事的人,更何况他是能确认和珅的忠心的。

乾隆重用和珅,嘉庆一上台却立马收拾和珅,为何父子俩差别那么大

和珅

相比起来,嘉庆的用人观,就相对黑白分明一些,他不明白为什么乾隆能这么容忍和珅?他一掌握实权立马查办和珅,其实也反映出嘉庆对贪污这件事的痛恨,他对纯臣的期望。

说到底,不过是两父子用人观的不同罢了。

只是,像和珅那种人,虽然有用,但是只是对统治者来说有用,对于国家社会,确实是个巨大的毒瘤。他虽然没有损害统治者的直接利益,却伤害了国家社会的利益,伤害了很多劳苦大众的利益。和珅哪来那么多财产呢?说到底,还不过是占了官位势力的便宜,剥夺了社会资源罢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嘉庆   乾隆   毒瘤   实权   国库   统治者   忠心   说到底   用人   官员   差别   皇帝   利益   能力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