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昨天,闺蜜告诉我,孩子的期中考试成绩出来了,非常不理想,与开学初定的目标相差太远。

“说好的每个月读10本书,可是总是拖拖拉拉,到最后一本也读不完。”

“说好的要考到班级前10名,现在反而倒退了。”

许多父母会有这样的困惑,给孩子制定了目标和计划,孩子前期还能按计划执行,可是慢慢的,就越来越懒散,第一周单词没背完,紧接着后面的计划也执行的越来越慢;说好的读十本书,可是一直推到月末还是没读完,就会产生“没完成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法。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之所以会这样,其实很大原因是家长制定的目标和计划超出了孩子的能力范围,或者计划不够具体,孩子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产生了挫败感,渐渐就会自我麻痹。

就如同闺蜜家的孩子,本就学习成绩是中等偏下,闺蜜给孩子订的计划过高,反而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

而如果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学会制定短期目标,并且能够切实完成,那么在每一个小目标达成的时候,就好比获得了一次小胜利,孩子就会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而这些好的体验又会继续激励孩子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这就是“胜利者效应”。

什么是“胜利者效应”?

2017年,顶级学术期刊《科学》杂志在线发表了一项研究成果,这个研究发现了“胜利者效应”的神经环路。

所谓“胜利者效应”就是:如果能够先战胜一个较弱的对手,那么之后在面对强大对手时的胜算,会比最初就直面强敌大很多。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这种现象最早在动物身上被发现。

在1961年,有几位科学家把蟋蟀作为研究对象,将它们两两放在蟋蟀笼中对战。科学家们注意到:获得胜利的蟋蟀,总是在接下去的战斗中继续获得胜利,而输掉的蟋蟀也总是接着“一路输”。

浙江大学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中心的胡海岚研究组深入研究后,发现了这一现象的生物机制:生物大脑皮层中的某一神经环路,在“胜利者效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获得胜利之后,此神经环路的突触连接程度会显著加强,进而影响后续表现。

当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人为加强小白鼠相关组织的连接程度时,它们会更加积极地进入战斗。

更神奇的是:在“逆袭”六次之后,即使没有人为外部的激活,本身较弱的小白鼠也可以战胜强大的对手,在战斗中取得胜利。

这个现象揭示出:胜利的经历可以改变身体内在机制,从而形成更有利于再次获得胜利的状态。能时常感受到成功所带来的成就感,是通往更大成功的关键。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如何在孩子的学习中运用?

临床心理学家Ian Robertson曾说:“胜利者效应广泛适用于各个物种,包括人类。只要你能够取得胜利,尽管当下对手很弱,但胜利本身可以让你在之后与强敌对决时更易取胜。

1、给孩子树立“可执行”的短期目标

很多父母会让孩子在新年或者学期初始立下一系列“计划”,而很多孩子在这时列的计划通常比较宽泛或者不现实,比如:一个月背诵完一千个英语单词,新的一年每天额外运动1个小时,或是同时进行多份课外活动。

然而,一旦在开始的几天内孩子没有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他们的身体和大脑会自动将自己所立的目标变得不那么重要,从而来避免由于遭受失败所带来的负面感受。

从“胜利者效应”原理可知:胜利的经历会改变身体机制,从而影响后续的经历

相较于只制定宏大遥远的目标,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学会制定短期内可达到的目标和可执行的计划。相比较长期目标而言,更可及的短期目标才能让我们更多地体会胜利感,从而更持续地去达成长远目标。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有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255位基础相近的小学生被随机分成了四个组,分别设立了不同的目标,分别是短期目标组(每次小测验提高4%的分数);长期目标组(在十周之后的考试20%的分数);短期加上长期目标组以及“尽全力”组。

尽管在前两次测试中,这些组别中学生的分数没有明显区别,但是在后期,拥有短期目标组别的学生的成绩远远超出了“尽全力”组和“长期目标组”。

实验之后的问卷调查显示:有短期目标的学生对于每个小目标更加坚定,心理学家们也根据一系列目标设定的研究,总结出设定高质量短期目标的五大要素,英文简称为“SMART”

S: Specific (具体的)

M: Measurable (可量化的)

A: Attainable (可及的)

R: Rewarding (有回报感的)

T: Time-bounded (有时间限制的)

父母们不妨引导孩子们设立一些短期的、可执行的目标,比如:第一周每天背五十个单词,如果顺利完成,在下周可以加量,以此类推;第一周比之前早起十分钟;每天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安排适量的任务。

这样做的关键是“可执行性”:只有目标被达成,孩子们才可能体会到胜利所带来的成就感,胜利者效应也就能发挥作用,从而带动更多的动力。

当然,过度简单的目标可能也会使人逐渐失去成就感,即使达成也很难会有强烈的“胜利感”。因此,在“可执行”的基础上,适当的挑战性也非常重要。这与教育学上所说的“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的理论不谋而合。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2、积极正面的心里暗示,不给孩子贴“标签”

在胜利者效应的小白鼠实验中,连续六次在外部助力下获得胜利之后,实力较弱的小白鼠在不需要额外神经激活的情况下,可以战胜更强大的对手。

实验结果表明,连续的胜利给了小白鼠积极的心理暗示,能够起到很好的心理建设。证实了正面的心理暗示的重要性。

正在孩子的教育中,只有让孩子相信,能力指数并不是天生的,或者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通过努力进行提升的,他们才会在种种困难前给自己正面的心理暗示:“相信自己可以通过努力不断成长”。

因此,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们形成正面的心理暗示,而尽可能不要去强化其负面的刻板印象。

消除孩子对自己的负面偏见,告诉他如果努力,一定可以达到。

有时候暂时落后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的一些引导,用一些方法适当地去帮助孩子走出这“困境”,体会到一些胜利的成就感。

这有助于提升孩子整体的自信,从而建立了更多正面的心理暗示,更有勇气去面对未知的挑战,而不是一次次地给自己贴上负面的标签。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3、 激励孩子,内部动力是关键

动物之间的比赛或者竞争经常是为了争夺领地或者食物,因此他们的胜利更多是来自于外部的动力。而对于孩子,他们内部的动力则是关键。

心理学上有个“德西效应”,当一个人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时,给他提供奖励,结果反而会减少这项活动对他内在的吸引力。

而那些有趣并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对难题的的解答正好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增进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若此时给学生物质奖励,则会使学生把主要的学习目标抛之脑后,只在乎当前的奖励,转移了学习的兴趣,也降低了学习效果。

因此,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提醒孩子已经获得的进步和成绩。父母不要强调与别人家孩子的比较,这样只会增强孩子对于外部动力的追求。

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你们爱的是孩子这个人,无论他有怎样的不足,他都会拥有你们无条件的爱,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在不断与别人的比较过程中寻找外部的动力。

巧用“胜利者效应”,让孩子拥有持续进步的内在动力

4、关注孩子自身的优势

在“胜利者效应”试验中,科学家们发现,在一个地方获胜的小白鼠在其他方面的竞争中也有更大的胜算。

这意味着,在实际生活中,孩子在某一个领域的胜利感是可以迁徙到其他方面的,比如在钢琴比赛上的胜利体验可以促进学习上的进步。

如果父母可以合理利用这一现象,更多地去关注到孩子的优势,淡化孩子的弱势,这将增强孩子整体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获得更多努力的内部动力。

拥有内部动力的孩子会持续感受到进步的喜悦和成就感。这样才不会依赖于外部的动力,或者执着于在与别人比较中获得的快乐。

不断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才是让“胜利者效应”在教育中发挥效用的重要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胜利者   效应   动力   环路   蟋蟀   成就感   神经   对手   父母   小白鼠   目标   孩子   计划   更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