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作为2021年第一部现象级电视剧,《觉醒年代》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直到现在网络话题度仍然爆表。

该剧最大的“贡献”就是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两位革命元勋:陈独秀、李大钊。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近期不少影视剧两位先生都有出场,如电视剧《百炼成钢》,正在热映的电影《革命者》和《1921》。

李大钊没有什么争议,用张颂文(《革命者》中饰演李大钊)的话说就是能饰演李大钊是无上的荣耀,他也终于凭借该角色成为了父亲的骄傲。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陈独秀先生的话,就有必要说道说道了。

盖棺定论的话,陈独秀担得起“伟大”两个字。在中国革命的初期他是毫无争议的领导人物,创办《新青年》,将国外思潮介绍到中国,为民风开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领导了“五四运动”,唤醒了无数麻木的国人奋起抗争。

可以说在相当一段长的时间里,陈独秀都是那个年代最闪耀的明星,风头之盛几乎无人可以匹敌。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这样一个风云人物“下凡”自然备受瞩目。《觉醒年代》播出后陈独秀立刻吸引了无数拥趸,频繁在各种作品中出现。

但是不得不说,当前影视剧对陈独秀先生的重塑与讴歌,有些“矫枉过正”了。将陈独秀先生由一个“符号”还原成有血有肉的人,是这些作品的功劳,称之为“矫”,“矫”得过头了,过火了,走样了,是为“矫枉过正”。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陈独秀出场的影视剧大多是主旋律,主旋律作品“自古以来”就有一个通病——主角人物过于高大全、伟光正,拍起来难免荒腔走板。陈独秀也不例外,包括《觉醒年代》《革命者》在内的影视作品,把陈独秀塑造得未免过于“完美”了。

拿七一晚会于和伟的舞台剧来说,陈独秀面对落魄逃难的民众泣不成声: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这种“描写”很煽情,但是否客观就有待商榷了。陈独秀当然爱国,但爱国不等于爱人民,实际上陈独秀对底层民众尤其农民的感情,还真的不太好说。

陈独秀的相关资料、文献其实很早就已解密,2009年红旗出版社出版的《陈独秀传》有非常详尽的记载,对先生生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买来拜读一下。

拜读了先生的作品你会发现,先生的感情似乎只下沉到了工人,对农民则颇多不屑,甚至称之为不可靠的“流寇”。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陈独秀对游击队的看法是消极的,认为游击队是“游而不击”,云“抗日不足,扰民有余”,与流寇别无二致。

陈独秀极力反对“农村包围城市”,认为即使在农村建立再多政权,大城市丢失仍算“亡了国”。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最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陈独秀对于农民运动是反对的,有可能也是恐惧的。工人运动方兴未艾之时农民运动也此起彼伏,陈独秀对后者是打压的。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尽管陈独秀誓要“打倒孔家店”,但对底层民众尤其是农民信奉的还是“民可使知之不可使由之”的那套。

这大概跟陈独秀的出身有关系,史书上早有定论——阶级局限性。纵然如此,陈独秀依然当得起“伟大”两个字,近代史对他的评价一直很高。

《觉醒年代》之后,文艺作品对陈独秀的讴歌,未免“矫枉过正”了

总而言之,陈独秀先生的历史地位、革命贡献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我们在缅怀先生的同时,也要认清先生的不足与局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矫枉过正   流寇   年代   作品   革命者   爱国   游击队   定论   主旋律   底层   民众   影视剧   称之为   文艺   贡献   农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