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

战争,古往今来对百姓而言都是灾难。正如老子所说的那样,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战争往往是伴随着天灾人祸而来的,抗日战争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始终是记忆深刻,这种痛是在骨子里的痛。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历史将痛苦的过往深藏,但总有人会触碰到那段记忆,冯小刚就是其中一位。看似人虽不着调,有着老北京的脾性,但在这件事上,他的执着让我们知道了那段历史,《1942》对人性的全方位揭露。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

电影《1942》注定是一部不讨喜的电影,观众喜欢的是宏大的战争场面,以及那痛彻心扉的爱情,但穷困背景之下的小人物,才是那最真实的一面。观众会忽略此处,导演也会忽略,继而造成写实的电影越来越少,冯小刚能够拍出此部佳作且上映,实属我们运气不错。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人的情绪有多种,我们暂且分为喜、怒、哀、乐四种情绪,从人性角度而言,人都喜欢喜闻乐见之事,讨厌会引起悲伤痛心的事,所以从一开就注定,这部电影没有那么出众,只会在未来的电影长河中,不断地“被发现”。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我是山西运城人,为何说到此,只因我爷爷辈就是从河南逃荒而来。小的时候不懂老人苦,只是一味劝解到,吃不下就别吃了,倒了就成。因不知饿肚子的感受,亦不知为了一点小米,会出现拿米换人之事,现在想来如此可笑。

不懂岁月之艰难,千万别妄下断论,因为所有的话语,都会成为你未来心中的那根“刺”。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不能忽略的是,这部电影上映时为2012年,那段时间《碟中谍4》和《痞子英雄》成为观众的关注点,其次黄渤的《杀生》只不过引发观众短暂思考,并没有翻起多大波浪,除此之外是更多的喜剧电影层出不穷,在欢乐的氛围中,《1942》的出现显得如此刺眼,但依旧没有引起观众的注意,只知这是一部灾难片。

从一开始就不讨喜,最后票房收入的惨败也是在预料之中,华谊为此赔了上亿,再者对冯小刚也是一种打击,这种没有过多煽情的戏份,只是用平静的剧情来表达故事,这种方式确实没有办法看下去,至少需要有耐心的人才可以。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这部电影不讨喜之处,在于冯小刚拍得过于真实,整部电影就是一部冰冷彻骨的悲剧,河南3000万灾民逃亡,一路遇到了流亡,疾病,寒冷,好不容易到达的目的地,却被告知这个地方已经不再接受灾民,让观众实在没有办法看下去。

尽管他所描述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但这个故事太过于冰冷。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除此之外,这部另一个不讨喜之处是对人物的塑造过于扁平,缺少丰富性,把人物都困在了一个固定的模板之中。但是人是复杂的,不可能只有这一面。

整个电影的剧情也过于混乱,电影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想要说明的层面也过多,造成的每一个层面都没有讲清楚。河南大灾,需要讲述清楚的就是在河南这个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结局是什么。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1942,忘不了的历史

抢粮变成掠夺,再到成为一种灾难,一个富裕的家庭,只因在大灾年间,拥有比他人多的粮食,成为了一种罪恶,在这场掠夺之中,地主有错吗?抢粮食的人有错吗?还是错的是这个时代?

都是为了生活。这句话在不同的场景下,说出的感受皆不同,贫农为了生活,去抢地主的粮食,地主为了生活,不得已远赴他乡寻求生活,只不过在此之后,在电影中小人物的身上,用了大量的时长,却凸显那段岁月的艰难。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为了一块饼干,能够丢掉人格,为了一斤小米,能够出卖自我,为了一口饭,为了一点粮食,可以将家人卖掉,这一切都是为了能够吃上饭,而不是吃饱饭。

人性是有光辉的,在每个阶段呈现出的自我皆不相同,有善良的光辉,也有邪恶的光辉,在《1942》中传教士为了拯救世人,总是在期许众多美好的未来,但在最后,当自己都不再相信上帝之时,这种讽刺极具特点,救人先救己,当自己还在扑所迷离中追求真相时,一路救人只会让自己变得更加迷惘。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再者还有地主家的女儿,从一开始就是“公主”的形象出现,读过书有知识,甚至于在逃荒之时,怀中还抱着一只小猫,而这只猫有特别的暗意,为何不是一只狗?狗在民间通常形容为忠臣,而猫为奸臣。

俗语有狗不嫌家贫,但猫永远喂不熟,当你的条件无法满足它的需求时,猫的离开只是早晚的事情,而地主家女儿怀中所抱的这只猫,正是如此,当你颠沛流离之时,连你的宠物都会离开你。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这位拥有知识的女青年,在饥饿面前也丢失了自我,这个时候想的不是知识改变命运,而是活下去成为唯一的想法,这种暗讽何尝不是在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孤零零的财主向家乡走去,他说反正是死,还不如死在家里。其实这种想法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不在对生活抱有幻想,家人的相继离去,剩下唯有自己,活着的意义并没有太多;其二外界有着再多的美好,都不如自己的家好,或许在地主的内心中,依旧有过如果不出来逃荒,或许就不会出现妻离子散的结局。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首先他们是人

冯小刚的这部片子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历史上日军的形象大多为残忍之态,但在电影中坐在飞机上的日本军官说的一句话,他们在看到河南大灾带来了惨状之时,人性战胜他们侵略的本意,在这时候从他们身上体现出来了人性的善,他说他们可以把粮食发给平民,然后用平民来打中国军队,这种想法的出现,很多人觉得可笑。

但日军在当时年代下有两种身份,其一是人,其二是侵略者;当侵略者都看不下去,希望通过此举能够救助灾民时,当时的地区官员何在?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不管他们的目的是怎样的,但是这一刻他们是人,人性的光辉,在这一刻展现了出来。

并不是说要借此来洗白日本侵略的事实,只是在表述一个现实,在战争面前,两国交战时,人性还是存在的,人性之中的善是存在的,虽然他们能这样做,是出于别的目的,但是他们这样可以让这些人得以生存活下去。

这是战争之中人性的善,就像前面的剧情之中。财主在面对瞎鹿母亲快饿死的情况下,即使知道粮食借出去就要不回来了,还是毫不犹豫点把粮食借给了他。

不讨喜的史实电影,日军人性善的展现,《1942》不该遗忘的过往

财主被强变得贫穷成流民的时候,平日里受到的压迫的村民,也不计前嫌地把唯一的车子借给了他,因为在他家中有一个待产的孕妇,在后面财主在路上,看见一家人全死亡的女孩,即使知道自己不一定能活下去,还是把女孩带上,一路向家走去,这就是在战争之中人性。

谢谢观赏,关注我,了解更多精彩电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抗日战争   凶年   人性   目的   都会   电影   灾民   财主   侵略者   史实   河南   日军   地主   光辉   粮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