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当想起老师这个词语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会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春蚕到死丝方尽、燃烧自己着凉别人、点燃学生们梦想的火种等等,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可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却反其道而行之,诠释着别样的老师形象。

在电影中,年仅13岁的魏敏芝成了替课老师,监管并保证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在有学生离开后,她从乡下到城里,踏上漫漫追寻路。这一路上的孤独无助,让其看到了城乡之间的差距,也尝到了人情间的淡漠。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电影看似在讲老师和学生的故事,但其实细细追寻下来,仿佛又像是一部大型抒情戏份,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着深切的爱,也掀开了农村教育中隐藏着的问题。

线索

一直以来,粉笔都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就好比说枪支是战士的武器,那么粉笔就是老师的武器,讲台就是他们的战场。而在这部典型的教育类型中,自然也用粉笔串联起故事全集。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从高老师一开始数粉笔,并且指导代课老师粉笔的用法,再到后来摔粉笔、讲粉笔,最后捐粉笔。剧中用粉笔这样的小东西来体现学生们和魏敏芝的感情变化。对于粉笔的象征意义,也在相处过程中不断升华。尤其是好心人捐来很多粉笔之后,更是将故事推到高潮。

此时,小小的一根粉笔,已经被注入了无限的力量。一方面,它表示了农村教育的贫困和资源短缺,另一方面,也通过粉笔衬托出孩子们的懂事,展现穷苦家的孩子早当家真谛。最后,用五颜六色的粉笔填补着空虚的灵魂,为孩子们的童年注入色彩。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在贫困的山村里边,钱是一个很大的限制因素。当代课老师的初衷是为了50块钱。她费尽心思保证学生一个都不少,也是为了高老师保证的那10块钱。为了去城里找辍学的学生,她只能带着学生们去搬砖赚钱。为了那点路费兜兜转转,钱也成了她的动力和阻碍。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可是我们发现,其实影片到结束都没有交代清楚,魏敏芝到底有没有拿到那60块钱。或许有,或许没有,但是我想也许她早就忘了最初的动机。当真正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当真正把学生当成和自己同一阵营的人之后,还有人在乎钱吗?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钱成了故事发展的引子,起源于钱,却又远远高于钱。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我们,逃不开没钱的尴尬,却又不仅仅是为钱而活着。用钱满足基本生活之后,为更多的东西而活着,追求真正想要的。

主题

在张艺谋导演的作品中,我们总能感受到他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将真正的生活融入到电影的艺术中,从生活中深入发掘现实意义的主题,这可能就是因为艺术家对于电影艺术的执着追求。同样在《一个都不能少》中,照样有这个深层次的主题。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其实从肉眼可见的贫穷和落后中,我们已经感受到整部电影拍摄的初衷是明确教育的重要性,并且要反映农村物质贫困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不过相比表层主题,电影还在诠释更重要的两方面主题。

一方面,用环境和实际行动强烈展现城乡差距之下的落差。

就好比说影片中的魏敏芝从农村走到城市中,面对陌生繁华的城市,可谓是两眼一抹黑,格格不入。此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农村人在城市面前的卑微和寒酸,以及两者之间的天差地别,将农村和城市的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很多时候,也可能是无心表现出来的对立,却又格外让人觉得别扭。即便是影片最后,明明是带着一车的捐助物品来到农村,可依旧还是一副高傲和施舍的态度,让人不适。从相遇到分别,两者鲜明的差距已经给出来关于主题的答案。说不出口的差距,却偏偏直戳中人心。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另一方面,当和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后,人性双面不言而喻。

关于人性这个主题,其实电影一直在用两种方式去展现,即既带着讽刺意味,又带着推崇意味,始终如此。

从主角到配角,谁都没逃开这个定律。和学生要钱凑路费、带着学生出来赚钱、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钱耽误学生的未来等等,典型的负面形象。可在张慧科辍学之后,又是她即便乞讨也要找到对方,坐在直播间哭着寻找对方的下落。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还有找人过程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我们看到有人冷漠有人热心,有人唯利是图,有人无私奉献,演绎着人性的两个极端,完美书写着真实人生。是非对错已然有了评判,可在现实中也终归都是对生活的妥协,又哪来具体办法?

电影内容结合现实的思考

改编自小说《天上有个太阳》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注定有其夸张性。高于生活的艺术手段,放在现实生活中,恐怕要比其还要惨烈得多。在这样的状况下,引发我们对现实的思考。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其实电影中有好几处都有些偶然性。一个来自农村的女孩真的那么容易就上了电视直播吗?寻找7天就可以找到张慧科,现实中数月都找不到的还比比皆是等等,在偶然性中推动故事跌宕起伏,完成艺术创作。

因此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要开始考量如何才能改变现实境遇?如何才能在有前车之鉴时,防止其他人重蹈覆辙,而首当其冲的就是教育问题。毕竟只要解决了教育,那么其他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自古有句老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没有人能帮助他人彻底解决贫穷问题。可教育问题就不一样了,当农村的孩子通过教育走出大山时,教育就会成为改变他们人生的跳板,为他们赢得不可估量的人生。而当这样的孩子越来越多时,自然会随着孩子们的成才进而改变家乡境遇,也将成为推动城乡差距缩小的中坚力量。

13岁女孩做老师,只追求《一个都不能少》,那少的是什么?

当然,在教育这个大范围的问题之下,我们也要考虑教育的基础条件。匮乏的物质资源、孤独留守的一个老师,这样的教育又怎么能走出大山呢?此时,教育就需要更多的人努力,共同去改变落后的乡村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老师   偶然性   粉笔   块钱   城乡   贫困   差距   现实   农村   女孩   人生   故事   主题   城市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