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杨荫榆,是杨绛先生的三姑母,江苏无锡人,曾经担任过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被公认为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彼时的她,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一笔的,却不是她教书育人的光辉往事,而是被鲁迅口诛笔伐。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少时婚姻多坎坷

1884年,杨荫榆出生在无锡一个书香之家。兄妹六人,她排行老五。据杨绛先生后来回忆说,这位三姑母“皮肤黑黢黢的,双眼皮,眼睛炯炯有神,笑时两嘴角各有一个酒涡,牙齿也整齐。她脸型不错,比中等身材略高些。”这样的容貌,即使在今天,算不得绝色,但也算中等往上。

可是,据杨绛先生回忆说:“听说我的大姑母很美,祖父母十分疼爱。他们认为二姑母三姑母都丑。两个姑母显然从小没人疼爱,也没人理会,姊妹俩也不要好。”在她父母看来,她的长相实在过于丑陋,也因此恨不得宠。就在她十六七时,母亲不顾她的意愿,将她许配给一个“老嘻着嘴,嘴角流着哈喇子”的智障少爷。新婚之夜,她才发现丈夫不仅是个低能儿,还出手打人。杨荫榆只能还手自卫,还抓破了姑爷的脸,不仅如此,她还反抗强硬的婆婆,甚至还惊动了官府,最后不得不经人跳停,才算了结。

因为丈夫是家中独子,再加上婆婆的巧言令色,将原本受骗的杨荫榆描述成一个“灭门妇”,引得周围人都对她说三道四,被人骂“老孤婆”。这对当时仅仅只有18对的杨荫榆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她又不同于别的女子,受到谣言的中伤,自怨自艾,反而封闭了自己的感情,将重心转移到学习上面。

此后,在杨绛父亲的支持下,她先后就读苏州景海女中、上海务本女中。1907 年,23 岁的她进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回国后工作了一段时间,随后又于1918年远赴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那时的她,意气奋发,誓要在教育上有所建树。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学成归来,教书育人,却惹骂名

在1913年到1918年期间,杨荫榆的教育工作还是非常出色的。许广平后来也说:“关于她的德政,零碎听来,就是办事认真、朴实,至于学识方面,并未听到过分的推许或攻击,论资格,总算够当校长的了。”

据杨绛先生后来回忆,很多学生自发前往火车站,与杨荫榆泪别。那一天,是她生平最得意、最骄傲的一天。自小不受父母疼爱和重视,经历了婚姻的坎坷,被人诟病,身为老师,她受到了学生们的爱戴和重视。那一刻的她,该是多么的快乐和自豪。

再次远赴海外求学,是为了更好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杨荫榆回到了祖国,1924年被任命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她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女大学校长,同时,这次任职期间的种种行为,导致后来师生的不满和鲁迅下笔怒斥。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军阀混战,外族侵略的内忧外患中。当时的学生,延续着学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志。他们心系国家的利益,北师大的学生当然也不例外。学生的这些行为,却让深受美国思想影响的杨荫榆,非常反感。她不赞同学生参与到这场风波当中。

在她任职期间,要求学生只管读书,严禁参与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在校务方面,她作风强悍,独断专行,这让很多师生对她大感失望。随后的一件事儿,更是将学生的反对声推向了浪潮。在1924年秋季开学之际,受到南方水灾以及江浙战争的影响,部分学生未按规定的返校时间到校。杨荫榆随后决定整顿校风,开除逾期返校的学生。但在处理具体学生时,她却对和自己关系较好的学生手下留情。此事在学校引起轩然大波。

随后,女师大学生要求她去职的声浪越来越大,并派代表前去教育部申述杨荫榆任校长以来的种种黑暗情况,请求教育部撤换校长。章士钊却代表教育部强调“整顿学风”,公开支持杨荫榆。杨荫榆更是有恃无恐,即借校评议会名义,开除刘和珍、许广平等6名学生自治会成员,“即令出校,以免害群”。学校的学生忍无可忍,自发组织,将杨荫榆赶出学校。当时,鲁迅、钱玄同等7人联名在《京报》上发表《对于北京女子师范大学风潮宣言》,表示坚决支持学生。

为了将学生赶出学校,杨荫榆不惜请求当时的北洋政府动用警力。学生奋力反抗,不惜停课断炊,也要让她下课。事情闹到这个地步,她自知这个校长再当下去也没有什么意思,于是主动辞去了校长一职。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鲁迅下笔怒斥

在“女师大风潮”中,鲁迅坚决站在学生这一边。他多次发文怒斥杨荫榆。他在《“碰壁”之后》中有过一个比喻:杨荫榆视校长学生之关系为婆媳关系,以婆婆自居,视学生为童养媳。他更是将杨荫榆一伙的行为,视为阴谋:“我吸了两支烟,眼前也光明起来,幻出饭店里电灯的光彩,看见教育家在杯酒间谋害学生,看见杀人者于微笑后屠戮百姓,看见死尸在粪土中舞蹈,看见污秽洒满了风籁琴……”

《女校长的男女的梦》、《寡妇主义》、《忽然想到》等一些作品中,鲁迅毫不客气地讥讽嘲骂杨荫榆是一个心理变态,性欲受到压抑的“寡妇”。《鲁迅全集》的注释中是这样为杨荫榆“定性”的:“她依附北洋军阀,推行封建奴化教育,肆意压迫学生,激起进步师生的强烈反对。”

我们今天对杨荫榆的印象,大多来自鲁迅笔下被妖魔化后的形象。时至今日,很多人提起杨荫榆,都还是一副阴险狡诈,穷凶极恶的模样。甚至仍有人写下这样的文字:“鲁迅《华盖集》中谈及‘女师大事件’的文章,为我们勾勒出女师大校长杨荫榆的形象。由此给我脑海中留下了可怕的印记。她似乎是童话中那个披着黑斗篷、骑着扫帚、干瘦、翘鼻、凹眼、十指尖尖的老女人。”女作家苏雪林曾经不满地说:“她(杨荫榆)原是已故某文学大师(鲁迅)的对头,而某大师钦定的罪案是从来没人敢翻的。”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在当时,一旦被人扣上了“反动”的帽子,想要翻身难于登天。

在当时,由于北洋时期学风自由,各种歪理邪说盛行,很多学生借着参与各种游行示威的理由,不安心学习,学风散漫。这个初衷不能说是错误的,但是,放在当时的环境下,却显得不合时宜,更是在处理方法上,错上加错,引警入校,镇压学生,只会激发矛盾。再加上她性格执拗偏执,得罪了很多人,这也就导致了她最后的黯然退场。

是是非非杨荫榆,最终彰显大气节

杨荫榆在1925年,离开了北京,回到故乡苏州。从她后来的行为来看,她对教育的热爱,本不是出于名利,或者是私心,而是真心热爱。她先后在苏州女子师范和东吴大学任教,但是迫于当时的舆论,都不受学生待见,无奈之下,她在家开设私学,开办学社。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杨荫榆故居

1937年,日本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苏州很快成为沦陷区。杨荫榆曾留学过日本,敌人邀请她出任伪职,遭到她严厉拒绝。她不仅不接受敌军抛来的“橄榄枝”,还数次前往敌人军营抗议,与敌军交涉对峙。

为了保护妇女们不受到敌人的侵害,她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把自己的学社加以扩建,让更多的女性住进来,把学社变成一个避难所。她的行为必然会引起敌人的注意,他们见杨荫榆不但不接受邀请,还处处与敌人作对,于是在吴门桥上枪杀了杨荫榆,还将她的尸体抛到河中。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民族大义面前,大是大非面前,杨荫榆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也没有置身事外,以一己之力,挽救危难的人们。虽然她在教育上有所过错,但是罪不至死。更加不应该饱受诟病这么久,以至于牺牲之后,都无人提及她生前的壮举。

杨绛感慨地说:“她留美回国,做了女师大的校长,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埋头苦读,没看见国内的革命潮流;她不能理解当前的时势,她也没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如今她已作古人;提及她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下面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评价杨荫榆:“慷慨孤怀,颠危不惑;惶恤身家,唯念邦国,是旧知识分子在国难期间觉醒并为国捐躯的杰出人物。”

鲁迅笔下的“寡妇”“专制魔君”,为救女学生,被日本兵枪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鲁迅   北洋   哥伦比亚   姑母   教育部   学社   学风   苏州   日本   寡妇   师大   笔下   北京   中国   校长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