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长期以来,《儒林外史》这本书一直受到冷落。

作为一本优秀的讽刺小说,知道它的人很多,但是认真读过它的人很少。

大家对它的印象可能仅仅停留在中学课本《范进中举》上。

那个可怜可悲的读书人范进,苦苦读了几十年,饱受世人冷眼。终于一朝中举成功,喜极而疯。


范进疯得突然,几十年受到了屈辱痛苦,全部得到了补偿。

将来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所以,他拍手大笑:“噫,好了,我中了!”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范进好得也突然,胡屠户的一个巴掌,范进立即清醒。

状态比疯之前还要好。且看他的表现:

“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


是啊,人生如梦。屈辱是梦,繁华是梦。一切都是假的。

而范进这个人物身上,都围绕着一个“假”来展开。

看懂了他的假,才是真正了解人生。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范进的人生被科举一分为二。

中举前的范进,是一个任人欺凌的可怜虫。

他什么都不会,没有养家的技能,整天做着中举登科的美梦。老婆老娘,都快要饿死了,自己还要借钱参加乡试。


中举后的范进,迎来了人生的大逆转。

平时,对他恶狠狠的胡屠户,一口一个“贤婿大老爷”地捧着。邻居们送米送酒,笑脸相迎着。素昧平生的张乡绅送钱送房子,勾肩搭背好不亲热。


对这一巨变,范进适应得速度之快,就跟他发疯和病好一样。

“晚生久仰老先生,只是无缘,不曾拜会。”

“晚生侥幸,实是有愧。却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可为欣喜。”


再来看他此时对胡屠户。

范进将张乡绅赠予的钱,包了两锭,交给胡屠户:

“方才费老爹的心,拿了五千钱来,这才六两多银子,老爹拿了去。”

前后态度反差之大。

原先,范进见了胡屠户如同老鼠见了猫一般,大气都不敢出。

更别提理直气壮地说话了。


之前,范进想去乡试,因为没有盘缠,跟胡屠户借钱。

被胡屠户骂得摸门不着。一口一个“岳父见教的是”,唯唯连声。

现在可威风了,“岳父”也不能叫了,是坏了学校规矩的。

只能叫“老爹”。这时的胡屠户就跟隔壁邻居,并无差别。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胡屠户假意推辞,范进于是说:

“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

范进只是刚中举,还没有做官,就已经有人来送钱送房子,何愁以后没有钱用。

“日后向老爹讨来用”,这样的事,是永远不可能发生的。

他这样说,假到了极点。


中了举的范进结束了几十年憋屈的生活,在一个下午迅速适应了他的新身份。

吴敬梓在这里特意勾勒,旨在让我们看清这个“假”

——客气是假,亲热是假,就连亲情也是个假。


与范进有着相同遭遇的周进,也是中了举之后“不是亲的也来认亲,不相与的也来认相与”。

但是,作者还是将两人做出区别。

在周进这,我们看到的周围人的假。

在范进这,主要是看到了范进的假,进而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假。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范进五十四岁才中举,属于老来得志。

那是不是意味着范进是一匹千里马,长期没有得到伯乐的赏识呢?

对于他的学问如何,作者没有直接写。

而是通过周进和蘧景玉这两个写出。


周进中了举后一路高升至广州学道。

正好,这时范进来考试。周进看到范进衣衫褴褛的模样,不禁想到几年前的自己,心有戚戚。

但是,看到范进的文章,心中很不喜:

“这样的文字,说的是什么话,怪不得不进学。”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也是范进的命好,有一个考生惹恼了周进。周进又拿起范进的卷子来看。

“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

作者在这里主要是想塑造周进推己及人的善良形象。

至于范进的文章是否是天下第一至文,就另当别论了。

后来,胡屠户也说,范进能考中秀才,完全是周进见他老且穷,可怜他才点了他第一名。


范进后来做了山东学道。

蘧景玉是他的幕客。说起这个蘧景玉,来头不小。

他的父亲是江西太守。蘧景玉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


范进受周进的嘱托,要他关照他以前的一个学生荀玫。

可是,范进着了好久都没有找到荀玫的卷子。

蘧景玉于是讲了一个笑话:

何景玉跟一位老先生说起,苏轼的文章在四川应属第六等。这位老先生听了进去,在四川三年,时刻关注苏轼来考试。


蘧景玉本来向借这个故事,来缓和一下范进紧张的情绪。

哪里知道范进也不晓得苏轼是何许人也。

他说:

“苏轼既文章不好,查不着也罢了,这荀玫是老师要提拔的人,查不着,不好意思的。”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范进这一类读书人,以考科举为终生追求。

只盯着考试需要的四书五经苦苦揣摩,对于诗词歌赋一概不知。

作者在这里用“不识苏轼”这件事,来影射一批科举考试成功者的“假”。


读书,只是这些人成功的垫脚石。他们并不是真的爱读书,并不是真的名士。

一旦科举成功,他们会立即丢开书上的教导,做出违背圣贤教育的丑事。

这在范进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范进的母亲看到家里一下子变得这么富裕,过度兴奋而亡。

依照儒家教育,为人子要居丧三年,期间不能做官、嫁娶、应试、赴宴。

可是,范进却跟着张乡绅到高要县打秋风。

高要县的汤知县事先不知,备下了一桌子的山珍海味。

范进毫不客气地“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

几十年学的道德礼仪,始终是个“假”。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在写范进的文字里,有一段心里看得特别压抑。

范进,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而不自知的混沌之人。

科举考试,耗尽了他一辈子的青春,苦得他像一个可怜虫。

妻子老娘差点要饿死,都没有让他清醒。

一朝中举,受迫害最深的人立即成了科举考试的拥护者。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他对着爱好诗文的梅玖大声呵斥:

“做秀才的人,文章是本业,怎么荒谬到这样地步!平日不守本分,多事可知。”

虽然,梅玖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但是,范进的表现更有反讽效果。


鲁迅先生十分推崇《儒林外史》,他认为“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他始终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生命在于“讽刺”。

那么什么是讽刺呢?

不规避,不粉饰,就是直白的写实。

《儒林外史》的伟大,就是它那无情地、深刻的写实。


“范进们”,就存在于我们生活之中。

他们,埋头苦学,不是热爱,而是为了成功;

他们,没有信仰,名利才是真正的归宿;他们,自私自利,又圆滑虚伪。

失败时,他们蛰伏人群,唯唯诺诺,人畜无害;

成功后,他们游刃官场,嬉笑迎合,张牙舞爪。


他们,让我们会心一笑,畅快非常。

于真实中,照见自己,又不免异常尴尬。


从未看到有这样的小说,敢于撕开人生假面,直面人生真相,正视生活的残酷。

为吴敬梓的勇气,为《儒林外史》,膜拜终身!

《儒林外史》:细思惊出冷汗,原来范进的“疯病”一直都没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儒林外史   高要   疯病   乡试   乡绅   屠户   晚生   可怜虫   相与   科举   老爹   老先生   冷汗   人生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