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文丨TWY

在看完扎克·施奈德长达242分钟的导演剪辑版《正义联盟》后,我并没感受到「燃」,而是感受到燃烧之后的一种「空」,为什么呢?关于这部影片前后历史已被记载得够多了,我说些别的。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在影片第五部分的开头,有个镜头让我感到讽刺意味:我们看到巴里·艾伦(闪电侠)和维克多·斯通(钢骨)正在前景里用铲子刨着死去的克拉克·肯特——超人的墓,他们打趣说道如果用超能力,1纳秒里就能把他给挖出来,但出于对这位神的敬意,他们没有。而在背景里什么事情都没干的,是「海王」亚瑟·库瑞和「神奇女侠」黛安娜,二人只顾着思考自己两个神族在历史上的矛盾。「蝙蝠侠」布鲁斯·韦恩则不在现场,虽然是他将这以上四人召集在了一起。


如果要讲这个刚刚成立的「联盟」里有什么权力关系的话,光看这一个镜头便一目了然了。然而在一个小时过去后,就算是那几位重量级的神级英雄把反派打到流血,却是闪电侠和钢骨这两个联盟里的「小人物」真正扭转乾坤拯救世界。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当然,如果你看的是四年前经乔斯·韦登之手拍出的那个粗制滥造的影院版,便不可能知道这些,导演剪辑版毫无疑问恢复了超级英雄的神气。


「Snyder Cut」是为粉丝而生的,也因粉丝而存在,因此这四个小时里施奈德倾尽所有地将一切细节都呈上桌,受益的自然也是这些「小人物」们。


说本片是一次自我感动的产物并不夸张,甚至有时显得有些浪漫,正如巴里·艾伦在目睹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漫画中的艾瑞斯·韦斯特)与卡车相撞,他运用神速力轻巧地、「缓慢」地将她救下,甚至不忘在凝固的时间里再多看她几眼(影片1.33的准方形画幅尤其适合拍摄特写)。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埃兹拉·米勒在这便是施奈德的化身,一个口齿不太敏捷却有极强爱欲的大男孩,这自然也让他从所有拍漫改电影的行活导演中脱颖而出。为什么是慢镜头?正是要像闪电侠一样细细观看人物的面孔,在影片结尾的胜利时刻,施奈德的摄影机缓慢又神圣地横摇过所有六位英雄,他们在人工的光线下宛若神灵,最起码作者这么相信。


在另一边,钢骨沉重的人生故事得到了最大化的救赎(施奈德称他是影片的心脏,他没说错),或许已经没有任何超级英雄影片还愿意把时间用来呈现这样的故事:利用自己对网络无限的控制权,他黑入银行系统,帮助一对母女脱离贫困的窘境。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维克多的数据视界内部的宏大与雨夜街角ATM机旁的欢喜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以上两个场景对「小人物」的描绘中,我们似乎看到了曾经的漫改电影最纯净的一面(上述的闪电侠和钢骨的场景均在影院版中被删除),像是萨姆·雷米的《蜘蛛侠》中能看到的古早产物——隐姓埋名的超能力者在忙碌的都市中拯救着一个个普通人,承受着责任带来的压力。


但就像所有别的的超英漫改影片一样,这部《正义联盟》迟早回归到击败反派拯救世界的老路子上,在《蝙蝠侠大战超人》复杂的黑暗布局失败后,施奈德和编剧克里斯·特里奥回归到家庭重组这一古典叙事之中,角色们各自遥相呼应的起源故事占据了影片的前两个小时,但这部时长惊人的DC影片仍然是相对内容最单调的,只不过更加暴力刺激,更加强调造型的美感。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但比起讲故事,施奈德更爱做的是推销他的点子,即便他在这方面的真诚并不代表他擅长于此:如果人到中年的布鲁斯·韦恩憎恨超人的原因是因为他目睹了后者制造的9/11式恐怖?


如果从另一个角色的视角重拍《超人:钢铁之躯》的结尾?如果让饰演过马克·扎克伯格的年轻演员扮演莱克斯·卢瑟?如果让超人换上黑色制服?等等。


还有更多没拍出来的,如今在这部导演剪辑版上映之际,被展示在博物馆里供着。2013年,当饰演火星猎人(彼时的我们还不知情)的亨利·莱尼克斯在圣迭戈漫展上铿锵有力地读着弗兰克·米勒的漫画《黑暗骑士归来》中的经典台词,超人和蝙蝠侠的徽章合体在屏幕上出现时,会场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欢呼声。回看当时模糊不清的录像,之后八年里DC宇宙发生的一切悲剧、惊喜、丑闻与转折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亨利·莱尼克斯在圣迭戈漫展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但点子只是点子,它仍需要开花结果。但施奈德或许没有想到,他所推销的「点子」才是漫迷们真正想要的,至于电影是否拍得好看,剧本是否成功,在这种疯狂下也显得不太重要,而「Synder Cut」出世本身的意义也早已远大于影片自身。


漫改电影发展到今天,早已变成一类「数据库电影」——创作者从众多的漫画连载、无数的故事线和平行宇宙中搜刮素材、情节、造型与「彩蛋」并执行加减乘除,而施奈德则是弗兰克斯坦博士/莱克斯·卢瑟,意图用这些信息来创造各种的变异体,生成他自己的怪物。


而施奈德的数据库还要加上更多,比如来自宗教典故和世界名画的灵感,因为他真真切切地将超人、神奇女侠或达克赛德的故事想象成了当代的希腊神话。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他预想了从《钢铁之躯》一直到《正义联盟》三部曲共五部电影组成的完整故事,并用一个巨大与密集的宗教符号(犹太教里的「生命之树」)拼接出了自己设想中的故事大纲,他的兴趣所在究竟在何处由此可见一斑,而其拥护者也为他的每一个点子所欢呼,不管是真的被拍出来的,还是那些因为各种原因无缘得见的——如今,施奈德在宣传本片也总会顺带推销之后的续集计划,不管华纳兄弟是否会再与其合作。


讽刺的是DC世界观中所谓「反生命方程式」的核心要旨:当人的「自由意志」可以完全被统治者计算并广播时,人还能是算是生命吗?可惜达克赛德在影片中并没有什么心思去解释它,而施奈德只需要随意抛洒几个他的镜头,盼了四年的漫迷必然会陷入疯狂中——粉丝向的彩蛋堆砌也是一种程式,算是一种「反生命」吗?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而这部《正义联盟》中最动人的部分——不管是闪电侠充满沉静的孤注一掷还是钢骨家庭中含情脉脉的矛盾关系,却都和以上这些没有任何关系,这些时刻如施奈德的慢镜头一样,凝固在时间中,如琥珀一样被包裹。慢镜头是什么?是要阻止时间的流逝,是想要尽可能长时间地盯着一个东西看,因为他明白在看后,这东西也就消逝了。


这或许能够总结观看这版《正义联盟》时的情境:电影人不断地为我们贡献出这些凝固的时间,长达四个小时,然后它便结束了,留下了什么呢?似乎不是疲惫,而是「空」:


当我们说时间过得很快时(影片确实很流畅,令人眼花缭乱),时间已经被剥夺了;在不断挤压或扩张的时间扭曲中留下一种「空」,说它「空」,或许是说影片缺乏真正的韵律(章回体并无太大用处),或许是想说影片本身并没有太多想讲的,或许也是因为施奈德那些未竟的点子大概已经在这里画上了不完美的句号。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当观众们四年前失望地走出影院版《正义联盟》,我们问道:「所以扎克·施奈德到底拍了什么?」;而这次看完《正义联盟》,我们依旧在发问,只不过问题变成了:「所以扎克·施奈德本来还要拍什么?」


因此,在影片尾声,我们似乎又回到了2013年夏天圣迭戈漫展乌七八黑的H大厅里那个疯狂的夜晚——彼时还未命名的蝙蝠侠/超人项目发布会上。只不过这次,在「骑士噩梦」的那些晃动又迷糊的浅焦特写里,施奈德推销的是不义联盟、火星猎人、反生命方程式、阿弗莱克的蝙蝠侠对峙杰瑞德·莱托的小丑等等。


扎导很真诚,但水平不行,所有人都在自我感动


但这次漫迷们欢呼的可能只是一些虚空的点子,因为它们未必真的会成为现实,成为另一部电影。


它不是马里亚诺·利纳斯在其长达14个小时的巨作《花》中一次又一次决绝而幽默地对故事结局的否决,而是一次昂贵的白日梦——这便是布鲁斯·韦恩的梦,扎克·施奈德的梦,而我们还没法庆贺,只能继续做梦,等待着下一次#ReleaseTheSnyderCut运动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巴里   米勒   慢镜头   蝙蝠   点子   超人   正义   所有人   真诚   影片   水平   自我   小时   生命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