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一本书应该有的完整结构逻辑

注:这部分内容仍然是我对当前快餐式出书的一种间接批判,很多书完全就是作者平时的博文或随感集,没有任何的内在逻辑可言,这些书虽然读起来容易,但是更多也是鸡汤,并不会带给你太多的思考和复盘。

写一篇文章容易,但是写一本书难,一篇博文是一个知识点,但是一本书却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书有章节,有脉络,有故事的动态发展,也有结构的静态呈现,所有的内容要能够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逻辑往往是最难的事情。

我一直认为一本好书,只可慢慢品味,它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完整的小世界,能够真正让读者走进来切身感受的小世界。古人常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那么就拿一间屋子来类别下一本书。

一间屋子有衣柜,有茶几,有电视台,也有书桌,他们都陈列在一间屋子里面。每件家具往往都有自己的功用,如果把各个收纳的家具比如一本书的各个章节的话,我们可以看到。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当进入一间屋子的时候,表面看着非常整洁,但是当我们打开书柜的时候却发现里面放了衣服,或者是打开衣柜的时候里面确有一双鞋子。

有些书籍往往如此,虽然分了大章节,有了初步的分类,但是每个章节里面的内容却和章节分类不匹配。或者说虽然进入到衣柜里面全放的衣服,但是我们看到衣服,裤子,冬天夏天各种衣服全部混杂的放置在一起而没有很好的收纳。这就好比一本书虽然分了章节,每个章节里面讲的内容符合基本的分类特性,但是章节里面的内容往往零散而且很难让读者找到线索。

当我们收拾屋子的时候经常出现上面的场景,为了快速的收纳好,往往把所有的物品按大类一股脑的塞进箱子或柜子里面完事。表面看起来很整洁和干净,但是要真正去找寻一件物品的时候却相当费事。

书仅仅有基本的分类是不够的,这种分类后在章节和章节里面内容间的静态逻辑呈现上往往就不是完整的。当然你可以说很多随笔和散文集本身就没有完整的结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书都是随笔和散文,更多的书仍然是一个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这类书一定不会带给你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很难真正系统化的去阅读和理解。但是这类书的好处往往是快餐式的一种消费,就如当我们打开衣柜的时候意外地发现了一双1年前买的球鞋,穿上了还很合脚,马上去公园里面跑了几圈感觉很爽,这本身也算是一直价值回报。

如果我们喜欢收纳,可能就会更进一步,除了做好表面功夫更加的注重内在的整理,比如我们在衣柜里面还增加了很多小的收纳格子放分类存放,也比如我们在厨房购置了一套调料瓶贴上整齐的标签等。

我们把分门别类做到完整和准确,所有的物品都有明确放置的地方,我们在需要某个物品的时候也能够按图索骥的快速找到。如果一本书能够做到这样,基本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静态逻辑结构,或者说基本是一本逻辑清楚的书籍。

如果这本书我们将其逆向转化为思维导图呈现的时候,你会发现呈现的结构异常的清晰。再次说明一点就是很多书籍的读书笔记转成思维导图呈现时候结构不清并不是导图的问题,也不是读者的问题,而是书本身的逻辑不清,逻辑本身不清的书用任何呈现工具都是白搭

如果把上面的屋子上升到家,我们可以试想下我们回家的一些场景。

比如我们回家开门后,首先换鞋,将换下的鞋子放进鞋柜里面。然后我们进到厨房,准备烧点水泡茶,好了后到客厅打开电视准备看下新闻,或者进到书房拿了一本书出来准备阅读。或者整个场景更加复杂,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上原来我们谈屋子里面的各种收纳家居都是静态的,相互之间并不会发生任何的联系。

当时如果围绕我们的生活行为,我们发现所有的家居,物品本身会随着我们的行为特征动态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家居设计里面,现在经常提及一个词,即所有的设施规划,家居布置,看似静态却完全和你的生活节奏匹配,你会感到你在家里面的所有行为和家居物品都配合的很自然,它们跟随你的动态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一本书往往不仅仅是静态的结构呈现,也包括动态脉络线索。就如前面讲的当我们章节分类都结构清晰了,并不能代表就是一本好书,一本书往往就是在讲一个故事或呈现一个完整的事件,那我们的各个章节之间是否能够根据这种动态的故事线索完整的串联起来,既由浅入深,又层层递进,读者能够围绕这种线索逐步的深入,走入书营造的完整小世界就相当重要了。即一本书不仅仅静态结构完整,动态行为呈现又将静态章节完整的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如果能够达到这点那就是一本完整意义上的好书。

当前生活和工作节奏下,大家都喜欢或不得已吃快餐居多,即遇到任何问题我们都希望快速的搜索或查资料解决掉问题,但是问题的本源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论我们并不会去深究,即我们并不会太在意是否去构建一个自己的完整知识体系或方法论。但是越是在快节奏下,我们越需要增加更多的慢阅读,细品慢嚼,多读经典,多做好知识的整理和串联,只有这样才容易将你的技能转变为更加体系化的经验和方法论。

第一本书-私有云PaaS平台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这本书最早的成书内容大部分在2015年就已经完成,该书大部分依托当时联通集团的UCloud项目建设实践总结提炼而成,但是一直只做了内部印刷而没有正式出版。在19年由于内部技术项目结题需要最终出版。

当然对于这本书个人也要再次推荐,即使当前SOA和ESB这种传统集成架构谈得很少,但是SOA架构思想,平台+应用架构思想仍然在当前的云原生,微服务,中台建设中大量应用。

对于这本书我当时差不多是1年半左右的博文写作,而又花了差不多1年的时间进行内容整理和重构,形成完整的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逻辑。从一篇篇的博文要转换为一本完整的书,中间实际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当我在整理这本书的时候,第一思考的仍然是如何构建一个企业私有云PaaS平台建设的整体方法论,注意方法论是动态的,应该覆盖完整生命周期。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如上图,我将整体PaaS平台建设分为了规划,架构设计,开发实施和治理管控四个大的阶段。那么完整的书籍大目录就出来了,至少每个阶段都可以分为一个独立的大章。

对于每个阶段的内容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做静态逻辑的展开,比如对于架构设计基于分层原则实际包括了平台层,服务层和应用层。那么刚好三部分内容就应该展开为一个独立的章节进行描述。而对于平台层架构,本身又包括了集成平台,流程平台,数据平台等子内容,那么就进一步展开为独立的章节。

当这样逐层展开后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金字塔结构。书籍既有静态的逻辑,又有动态的方法论逻辑。整体脉络才能够基本完整。

如下图的一个目录结构展开如下: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当静态结构和动态方法论逻辑完整后,你还需要考虑如何将各个章节内容串联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即书里面的整体应用集成部分,即是讲各个部分的内容如何集成和融合。同时通过组件开发和实施的案例对整个平台架构进行验证。

正在写作思维的书籍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当前我正在写作思维框架逻辑这本书,对于为何要写这本书我在前面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进行说明,具体可以参考:

我为何要写一本关于思维框架逻辑和实践的书?

个人在07年左右就开始关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的内容,在15年左右开始在知乎开思维专栏写思维和问题分析解决方面的内容和实践。因此在思维方面实际上已经输出了大量的文章。

如果要按短平快的思路,那么这本书可以快速整理初步,将我已经输出的文章进行按学习,事物认知,问题解决,知识库建设简单归类整理即可。

但是这不是我希望的方式,既然是思维框架逻辑的书,那么这本书应该体现完整的思维框架和思维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在写作的过程中个人也购买了一些市面上关于个人成长,思维,认知方面的畅销书来看。但是看了以后相当惊讶,至少一半以上的书籍处于逻辑混乱,简单汇编成册就出版的状态。

当时即使这样有些书反而成了畅销书。

所以我经常问自己,我写作这本书是为了这本书出名变成畅销书,还是真正将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思维总结形成一个体系化的复盘,也算作自己一个阶段性的里程碑。

当我把这点想清楚了,我才能够真正沉下心来不断地打磨这本书。思维这本书的好处就是不像我前面私有云PaaS平台这种技术书籍,容易出现技术过时的情况。而对于思维框架逻辑的思维永远不会过时。

构建完成思维能力体系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我在写作前首先做的还是构建完整的思维能力体系,如上图。

即整个能力体系实际包括了两大部分内容。

其一是学习-实践-复盘的闭环方法论,这个是一个动态的结构逻辑,在里面知识库又是重点的支撑点。学习是思维核心过程的一个重要输入,学习完成的成果会进入到个人知识库,在进行思维实践的时候就可以随时选择应用;而思维实践过程完成后,最终需要进行总结和复盘,通过复盘后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自我经验模式。

其二是对于思维实践部分可以作为狭义的思维框架逻辑,里面的重点是事物认知和问题解决两大核心思维主线。在思维双主线架构中,不仅仅需要梳理事物认知和问题解决的方法和过程,更加重要的是需要从外而内的去研究两大思维主线的内在逻辑,比如归纳演绎逻辑,模式匹配逻辑等。

当我把这个梳理清楚后,实际整个书籍的大章节结构就出来了,即思维框架逻辑,事物认知,问题解决,学习实践复盘方法论,知识库建设。

从个人书籍的写作谈写作一本书的完整结构逻辑

通过以上思考,即将思维这本书的整体静态结构和动态逻辑全部思考清楚,同时在案例篇进行实践,将上面阐述的内容进行串联形成一个完整的可应用的整体。

在这个大框架形成了,后面的细化写作才清楚,同时章节目录搭建完成后,也发现了原有的思维内容输出仍然存在部分内容的缺失需要补充。即只有当你搭建完整架构体系的时候,你才会去思考你原来文章输出之间的缺失,集成上的断点。同时也再次说明一本书不是简单的文章随笔集合就能够形成完整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9

标签:方法论   逻辑   完整   结构   书籍   静态   架构   屋子   框架   思维   体系   章节   内容   动态   平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