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二章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老子在这一章用辩证法说明了美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善之所以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接着就指出了这么一则道理: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对立面,都是以对立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谓的“相反相成”。

这一章的后面有这么一句话“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什么意思呢?——所以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去对待世事。这里的“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的意思,而是“顺应自然,依照客观规律,不加干涉、不必管束”的意思,主张尽可能地发挥人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这也是老子的一大核心观点(后面许多章节都涉及了“无为”这一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

这句话乍一读来,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这个天地太没有人性了,把我们当作刍狗(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后就扔掉或烧掉,很轻贱的东西)一般。其实对这句话仔细拜读、领悟,你会挖掘出更深层次的道理:天地并不似人类一样具有理性和感情,它对人类及其万物一视同仁。

这也是老子的无神论思想 ,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进步思想!

这一句话的后面又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统治者,老子认为贤明的统治者(管理者)应该平等对待百姓。后面又举了一个风箱的例子,“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进一步宣传了老子的“无为”思想——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应该顺应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生长、变化、发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七章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圣人无争反而能遥遥领先他人,将自己置之度外却得以保全自身,这是什么道理呢?在老子的观念中,人道应当效法天道,接着又以“圣人”来说明人道的问题。老子用朴素辩证法(古代一种自发的、原始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说是辩证法的最初表现形态)阐释了“利人”就是“利己”的道理,只有将他人的利益置于个人的利益之上,才更能实现自身的利益。

这个道理往大的方向说就是人应当效法天地的无私无为,“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地存在,正是因为它无私包容,养育万物,这也成就了它的永久。

为人处世的智慧也应当如此, 以无争而争,以无私而私,以无为而为。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六十章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人事人。”

这一章所涉及的思想高度比较深,是从大国和小国两个不同层次来出发、谈论的,其实《道德经》里有不少章节都涉及了治国、用兵的理念,这也是合乎情理的,因为老子所处的时代(春秋末期)诸侯国到处林立,大国为了争霸,小国为了自保,因此是战火连连啊,给百姓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老子认为啊,大国对小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取得小国的信任和依赖;小国对大国谦下忍让,就可以和大国和平相处。但是大国也不要过分地想统治小国,小国也不要过分地依赖大国。“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大国和小国各取所需,其中大国更应彰显大国该有的责任和担当,更应该谦下忍让一些。

其实把老子的这个观点放任于当代社会也是完全行得通的,当今世界的安宁与否往往取决于大国、强国的决策和领导,大国不应该恃强凌弱,要谦下包容,彰显大国风范,这样才能赢得小国的尊重,才能在世界上有影响力、说服力、领导力。

这个观点再往小的方向说,一个大的公司不要随意欺负小公司(毕竟后者的数量要明显多于前者),这样才能赢得众多小公司的信任,两者相互扶持、相互进步,方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往更小的方面来说,一个“金字塔”式的团体,站着顶端的那个人必须有下面的众人来支撑着他才能立足巅峰,而这前提就是要得到众人的信服,难道不是吗?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六十三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嫩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的第一步走出来的。荀子的《劝学篇》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和本章的这句话有着异曲同工的意思,都旨在强调坚持、积累的重要性。

做人做事都要学会坚持,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不用着急,可以慢慢地来,但是一定不要松懈,否则就功亏一篑了(千里之堤,毁于蚁穴),老话“一口吃不成胖子”也就是这个意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善良的人不善于辩论,善于辩论的人不善良。真才实学的话不卖弄自己,卖弄自己的人并非有真有知识。

这就跟我们老生常谈的话一样:“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老子在这一章里运用了辩证法来批判人们的行为准则,说明世界上许多事物的现象与本质并非一致,我们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最后一句话“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又一次强调了老子的“不争”思想。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前面还有两篇同系列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自行翻阅。)

#心晴计划#本文由雅痞浪人转载号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1

标签:自生   荀子   道德经   万物   天地   辩证法   小国   统治者   圣人   大国   无私   老子   道理   观点   利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