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贾六金:(拉肚子)泄泻证治十九条

泄泻证治十九条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泻下如水样为主的一种小儿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为多。


贾老师详细总结了泄泻证治十九条,并做了专题讲座,包括:感寒伤湿泻、湿热泻、食滞胃肠泻、肝气乘脾泻、飧泻、脾胃虚弱泻、脾胃虚寒泻、惊泻、疳泻、表邪内陷泻、肺燥肠热泻、湿阻脾胃泻、寒热互结泻、湿泻、痰泻、寒厥亡阳泻、滑脱泻、热结旁流泻、正虚邪恋泻共十九个证型。


一、感寒伤湿泻(风泻、风寒泻、寒湿泻)


证候:泄泻清稀如水,多有呕吐,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有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多数。


证候分析:外感风寒之邪,卫阳被郁,则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或过食生冷,脾失健运,湿浊内阻则气机不畅,脘腹疼痛食少;湿滞胃肠则清浊不分,饮食不化,传导失司,呕吐,大便清稀等。


治法方药:疏风散寒,解表化湿,代表方为藿香正气散。


本证属表里同病、表里同寒、外有风寒、内有寒湿,治必表里双解,表寒重加荆芥、防风,内寒重加草果,草果治疗寒湿阻滞脾胃、腹痛吐泻尤为适宜。


二、湿热泻(热泻、火泻、饮泻、暑湿泻)


证候:发热,泻下急迫,注下如水,或泻下黏稠,后重不爽,肠鸣腹痛,痛泻阵作,粪色黄褐而臭,肛门有灼热感,烦热口渴欲饮,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数疾。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或夏令暑湿之邪伤及肠胃,传化失常发为腹泻。肠中有热故暴注下迫。湿热互结下注,故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稠黏秽臭。邪犯肌表,故有发热。尿少,口渴欲饮为热盛伤津,苔黄脉滑数疾为湿热内盛之象。


治法方药:清热利湿,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


本证属表里同病,应表里双解。腹痛腹泻阵作为主,称为“火泻”。饮多泻多称为“饮泻”。发生在夏季,兼有自汗、面垢、烦渴等称为暑泻。暑为热邪阳邪,暑多夹湿,名称不同,但湿热之邪作祟则已。湿热泻临床最为多见,感染性腹泻多属此证。


三、食滞胃肠泻(伤乳泻、伤食泻、伤乳食泻,胃泻、食滞胃肠泻)


证候: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厚腻,脉滑。


证候分析:饮食不节,伤乳伤食,宿食内停,阻滞胃肠,传化失常,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宿食不化而浊气上逆,嗳腐酸臭;腐物下趋则泻下臭如败卵;泻后浊气泄出,故腹痛减轻。苔厚腻,脉滑为宿食内停之象。


治法方药:消食导滞,代表方为保和丸。


辨证要点为腹痛、腹胀、便次不多,粪臭如败卵,泻后痛减。


四、肝气乘脾泻(痛泻)


证候:平素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恼怒、情绪紧张,发生腹痛腹泻,泻后仍腹痛,苔薄白,脉弦而缓。


证候分析:七情所伤,气机不利,肝失条达,横逆犯脾,脾失健运,土虚木乘,脾受肝乘,升降失常。


治法方药:抑肝扶脾,代表方为痛泻要方。


本病多见于成人,西医称“动力性腹泻”,因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治疗时痛泻要方应与柴胡疏肝散合用,方中白术、白芍应重用,方可收效。


食滞胃肠泻和本证均有痛则欲泻,前者是泻后腹痛减,后者泻后腹痛不减。


五、飧泻(水谷泻)


证候:倦怠懒动,四肢乏力,食而不化,口不知味,泻物完谷不化,小便次数多,舌质淡,脉缓。


证候分析:多由脾胃虚弱,土衰木盛,清气不升,不能运化水谷水湿所致。


治法方药:补中益气,代表方为补中益气汤。


本证的诊断要点是完谷不化,小便次数多。在病机上与肝气乘脾泻有相同之处,都与土虚木乘有关,但各有侧重,肝气乘脾泻重在肝盛,飧泻证重在脾虚。升阳益胃汤治本证疗效亦可,但要减黄连倍芍药。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清气在下,则生飧泻”,贾老认为正常状态是寒主凝降而生浊,热主升散而生清,若清气在下,热邪下迫,脾胃失其冲和之气,使水谷不能消化而发生飧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雷丰《时病论》讲述最为详尽,他说“风气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调达,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虚寒则风木更胜,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为泻也。”


谈到病因,雷丰提出了五种致病之因,有风邪、木胜、寒气、脾虚、伏气。“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说明是风邪致病;“厥阴之胜,肠鸣飧泻”“岁木太过,民病飧泄”,据此而论是木盛致病;“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飧泻”,据此而论是由寒致病;“脾胃者,虚则胀满,肠鸣飧泻食不化”,据此而论是由脾虚致病;虚邪中人,感而未发,舍于肠胃,由此而论是与伏气相关。


六、脾胃虚弱泻


证候: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特别是进食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四肢乏力,形体消瘦,胸脘闷胀,面色萎黄,苔白,脉细缓。


证候分析:脾胃虚,清阳不升,运化失职,故大便稀溏。运化失司,故饮食减少,脘腹胀闷,食后作泻。久泻不止,精微不布,气血来源不足,故面色萎黄,肢倦乏力。


治法方药:健脾益气,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


辨证要点为脘腹胀满,进食后腹泻,一日3~4次,四肢乏力,面黄肌瘦,体重常低于同龄均值,病程较长。


七、脾肾虚寒泻(五更泻、肾泻、肾阳虚弱泻、洞泻、中寒泻、脐寒泻、脾胃虚寒泻)


证候:久泻不愈,或五更泄泻,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不思饮食,神疲乏力。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阳不振,运化失常,故久泻不愈;黎明之前正值阴气盛极,阳气萌发之际,阳气当至不至,阴气极而下行,故出现五更泻;肾阳虚衰者脾亦不暖,阳不温布,阴寒内生,故形寒肢冷,腰膝酸软。


治法方药:温补脾肾,代表方为七神丸合附子理中丸。七神丸(《医学心悟》):肉豆蔻、吴茱萸、广木香、补骨脂、白术、茯苓、车前子。


在施治时要进一步辨别偏于脾阳虚寒还是偏于肾阳虚寒,成年病人多表现为五更泻,以肾阳虚为主;小儿则表现为久泻不止,偏于脾阳虚。


七神丸中有白术、茯苓健脾渗湿,比四神丸更能紧扣病机。脾与肾在生理上是先后天关系,脾阳根于肾阳,肾又依赖水谷充养;


病理上互相影响,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则下利清谷、五更泄泻,脾阳久虚可损及肾阳,终成脾肾阳气俱虚之证。


八、惊泻


证候:小儿夜卧不安,昼则惊惕,粪稠若胶,色青如苔。


证候分析:因神气怯弱,暴受惊恐,《素问·举痛论》说:“惊则气下”。惊恐使气机逆乱,肝脾不和,引起泄泻。


治法方药:益脾镇惊,代表方为益脾镇惊散加味(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钩藤、朱砂、蝉蜕)。


辨证要点是夜卧惊哭,粪黏稠,色绿。小儿粪便的颜色也可作为诊断辨证的线索,母乳喂养粪色金黄,人工喂养粪色浅黄,以食物为主是褐黄色。


如白陶土样便多为胆道梗阻、消化不良,绿色黏液便要排除肠道感染。


九、疳泻


证候:面黄肌瘦,肚大青筋,毛发憔悴,水谷不分,频频作泻等。


证候分析:饮食失节或喂养不当,脾胃受损,不能运化水谷,日久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身体失于滋养,渐至形体羸瘦。是虚实并见的夹杂证。


治法方药:益气健脾、清热利湿、消食导滞,参苓白术散、肥儿丸、消疳理脾汤、清热和中汤均可选用。以清热和中汤(《医宗金鉴》)为佳。


方药组成:炒白术、陈皮、厚朴、赤苓、黄连、神曲、谷芽、使君子、泽泻、生甘草。


疳泻只是疳积的一个症状,《医宗金鉴》对疳证记载详尽,尤对病因病机及证候认识深刻:“大人为劳小儿疳,乳食伤脾是病原,甘肥失节生积热,气血津液被熬煎。初患尿泔午潮热,日久青筋肚大坚,面色青黄肌肉瘦,毛发憔悴眼睛现。”


本病西医属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主要表现是消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皮肤干燥、弹性差,肌肉松弛萎缩,反应差,体温低,无食欲,腹泻便秘交替,下肢可以出现可凹性水肿,脉细而缓。


十、表邪内陷泻


证候:发热恶寒、头项强痛,泄泻,苔白,脉浮。


证候分析:太阳之邪,不得外解,内迫阳明,下走大肠,使大肠传导失职,水谷不别,引起泄泻。证虽属里,但由表证引起。


治法方药:逆流挽舟,代表方为葛根汤。


表里同病,表寒而里未热。《伤寒论》太阳阳明合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阳明少阳合病,皆言必自下利,大承气汤。


《注释伤寒论》说“以邪气并阴,则阴实而阳虚;邪气并于阳,则阳实而阴虚,寒邪气甚,客于二阳则里虚,故必下利,用葛根汤以散经中寒邪。”


上呼吸道感染和流感,部分病人会出现腹泻水样便,是因为病原体毒素可使胃肠道黏膜糜烂、出血,上皮细胞坏死脱落,导致胃肠黏膜屏障功能破坏,使胃肠道功能紊乱,出现腹泻,与本证的临床表现近似。


十一、肺燥肠热泻


证候:病初为咽喉发痒,干咳无痰,咳甚时痰黏带血,胸胁牵痛,腹部灼痛,水泻如注,腹痛,肛门热痛。


证候分析:本证多发于秋令燥热偏盛季节,燥邪伤肺,肺热下移大肠所致。


治法方药:润肺清肠,代表方为阿胶黄芩汤(《通俗伤寒论》方),方药组成:阿胶、黄芩、杏仁、桑皮、白芍、甘草、车前子、甘草梢、生糯米。


本证属于表里同病,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肺,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出现泄泻。


诺沃克肠炎和空肠弯曲菌肠炎,都是先有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咽痒、咳嗽、流涕等症,随后出现腹泻。


十二、湿阻脾胃泻(湿困中焦)


证候:本证多见夏秋雨湿较盛季节,发病较缓,病势缠绵,病程较长。主要表现为身热不扬,脘腹痞满,恶心欲吐,大便溏泄,小便浑浊,口不渴,或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苔白腻,脉濡缓。


证候分析:湿邪郁阻脾胃,湿中蕴热,故身热不扬,湿浊困阻中焦,气机被郁,则脘腹胀满。脾胃升降失职,浊气上逆则恶心欲吐。湿邪下趋则大便溏泄。口不渴,渴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均系湿邪内阻之象。


治法方药:燥湿化浊,清利湿热,代表方为雷氏芳香化浊汤,药物组成:藿香叶、佩兰叶、陈皮、姜半夏、大腹皮、厚朴、鲜荷叶。三仁汤亦可选用。


十三、寒热互结泻


证候: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


证候分析:伤寒汗出表解后,脾胃损伤,升降功能失常,邪热自外内陷,寒自内生,寒热互结,升降失司而致泄泻。


治法方药:和胃散结,代表方为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中,生姜泻心汤证与甘草泻心汤证在症状和病机上有共同之处,药物组成相差无几,但病因不同,生姜泻心汤证是胃虚食滞,水谷不运,以生姜为君药,后者是再次误下,胃气重虚,客气上逆,以甘草为君药。


寒热互结泻多见于急性肠炎。


十四、湿泻(水泻、濡泻、溏泻、鹜泻)


证候:脘腹胀满,肠鸣,水样便,量多,腹部不痛,小便短少。证候分析:夏秋季节,湿邪损伤脾胃,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所致。


治法方药:和中利湿,代表方为胃苓汤。辨证要点为水样便,量多,肠鸣,腹部不痛。


本证应和湿阻脾胃泻进行鉴别。


本证病程短,无热象;湿阻脾胃泻病程长,因湿中生热,有身热不扬等症。


十五、痰泻


证候:时泻时止,或多或少,或泻下白胶样物,头晕恶心,胸腹满闷,病程缠绵,久治不愈,脉弦而滑。


证候分析:因脾气虚弱,生湿生痰,痰积于肺,脏病及腑,因而致泻。久泻不止,正虚邪恋,缠绵难愈。


治法方药:健脾化痰祛湿,代表方为六君子汤。本证多见于慢性结肠炎、慢性痢疾和肠结核。


十六、寒厥亡阳泻


症状:下利清谷,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神衰欲寐。苔白滑,脉细微欲绝。


证候分析:暴泻伤阳,或寒邪深入少阴,肾中阳气衰微,心脾之阳气亦衰,阴寒独盛之危候。


治法方药:回阳救逆,代表方为四逆汤。


本证“下利、手足厥冷,无脉,灸之不温,脉不至,反微喘者死”,属低血容量性休克。


由于重度脱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导致重要生命脏器和组织循环灌流不足,功能代谢发生了严重障碍,出现了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厥逆,脉搏呼吸增快,血压下降,脉压缩小,烦躁不安等症,证候极其凶险,应立即抢救治疗。


十七、滑脱泻


证候:泄泻日久不愈,滑脱不禁,日夜无度,多有脱肛,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证候分析:大便久泻,不能固摄,致脾肾俱虚,中气下陷,下元虚寒。


治法方药:涩肠固脱,代表方为真人养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药组成:人参、当归、白术、肉豆蔻、肉桂、炙甘草、白芍、广木香、诃子、罂粟壳。


各型腹泻日久不愈,都会出现滑脱不禁表现。辨证要点是久泻并有脱肛。


十八、热结旁流泻


证候:脐腹疼痛,按之坚硬,下利清水,色纯清,口舌干燥,脉实。


证候分析:内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但自利清水,臭秽不可闻。热灼津液故口咽干燥。


治法方药:通因通用,代表方为大承气汤。


《实用内科学》第8版,在“便秘”一节中这样说:便秘病人在排便时由于粪块嵌塞于直肠腔内难于排出,但有少量水样粪质绕过粪块自肛门排出,而形成假性腹泻。在治法上从现象上看是通因通用,从本质上看还是塞因通用。


十九、正虚邪恋泻


一般见于两种情况:


(1)由抗生素诱发的肠炎:


小儿因支气管肺炎等肠道外感染时,长期大量使用广谱抗生素,可引起肠道菌群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减少,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白念珠菌等大量繁殖,引起药物较难控制性肠炎,称之为“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常见有:


①金葡菌肠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腹泻,大便暗绿色,量多带黏液,少数为血便。


②真菌性肠炎,2岁以下多见,病程较长,常伴有鹅口疮,为白念珠菌感染所致,大便次数增多,为黄色泡沫样便带黏液,或可见豆腐渣样物。


(2)感染性腹泻的迁延期和慢性期:


确诊为感染性腹泻,经过正规抗生素的治疗,症状有一定减轻,但大便次数仍多。一日3~4次不等,倦怠乏力,食欲不振,大便常规检查仍有白细胞,红细胞或脓球。


证候分析:本证属虚实夹杂证。正虚指脾胃虚,邪恋指湿热滞而不去。


治法方药:抗生素诱发的肠炎,治法以健脾益气和胃,清热利湿。方选七味白术散(《医宗金鉴》)合生姜泻心汤(《伤寒论》);感染性腹泻迁延期或慢性期,治以健脾益气,清热利湿,方选七味白术散合葛根芩连汤。


由此可见,外感风寒暑湿热之邪均可引起泄泻,然泄泻虽有多种因素,但未有不因于湿者。


盖脾喜燥而恶湿,湿易伤脾,所以有“湿多成五泻”和“无湿不成泻”之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湿胜则濡泻”的记载。


明·万全在《幼科发挥》中介绍了“治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祖传秘法;张仲景有“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的古训。


贾老认为水湿同出一源,程度有别,性质相同,湿为水之渐,水为湿之极。故在治疗原则上,利水与利湿为治泻大法。


在临床治疗上,贾老高屋建瓴、执简驭繁,针对湿邪的轻重程度分别或合并使用治湿五法。


利水渗湿法,代表方为四苓散;

清热燥湿法,代表方为葛根芩连汤;

健脾燥湿法,代表方为参苓白术散;

芳香化湿法,常用方为平胃散、三仁汤,常用药为砂仁、白蔻仁;

温化水湿法,方选真武汤。


贾老认为,湿热为患的腹泻常缠绵难愈,胶着难解,需要清热利湿并进,其中重在祛湿,因湿祛则热孤,邪易消解。


具体施治时又当分湿重、热重、湿热并重之情,湿邪偏重加苍术、薏苡仁,热邪偏重者芩、连加量,脾气素虚加党参、白术,病程稍长加秦皮清涩并用,用之临床,效果卓著。


同时,贾老还强调,治泻必须弄清以下两个问题:


(1)肠炎和细菌性痢疾要鉴别清楚: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可伴有发热等症。


中医典籍中有“肠澼”“滞下”“重下”“大瘕泻”“疫痢”等名称,所述证候与细菌性痢疾略同。但不是凡有黏液脓血便就都是痢疾,这一点务请注意。


临床常见有几种肠炎可引起细菌性痢疾样病变,都有黏液脓血便,如侵袭性大肠杆菌肠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炎、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鼠伤寒沙门菌小肠结肠炎等,必须做大便细菌培养与细菌性痢疾加以鉴别。


(2)泄泻的内因是脾常不足:


小儿泄泻的主要病变部位在脾胃。因胃主腐熟水谷,脾主运化精微,若脾胃受损则水谷不化,精微不布,合污而下,导致泄泻。


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也可引起泄泻,总离不开脾胃。


故《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因此有必要对脾常不足的具体表现有所认识。


摘自:贾六金中医儿科经验集/贾六金,薛征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6

标签:葛根   泻心汤   泻下   方药   白术   国医   黏液   病程   痢疾   表里   脾胃   湿热   胃肠   大便   肠炎   大师   代表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