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呕吐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使饮食、痰涎等物自胃中上逆经口而出的一类病证,可见于各个系统的多种疾病中,如消化道功能紊乱、胃炎、溃疡病、胆囊炎、胰腺炎、胆道蛔虫、急性阑尾炎、肠梗阻等消化系统疾病,肝炎等一些急性传染性疾病,或颅脑疾患、尿毒症,以及中毒、药物、食物影响等。小儿以消化道功能紊乱所致者最常见。


一、病因病机


引起呕吐的原因很多,常见饮食积滞、伤暑冒热、感受寒凉、胃气虚寒以及痰饮留滞,病机关键在于胃气上逆,失于和降。


胃为燥土,主受纳、腐熟水谷,在病理生理上以通为顺,以降为常,以润为和。小儿脾胃薄弱,胃体未全、胃用未壮,凡是可以引起胃腑不通、不降、不润的原因,均可以导致胃失和降,气机上逆而发生呕吐。


二、辨证论治


呕吐一证虽有寒热虚实之分,但和胃降逆总为核心治则。“寒则温之”,降浊阴之上逆;“热则清之”,折火势之上炎;“实则泻之”,导滞通便,胃气自降;“虚则补之”,补气益阴,胃气自和,胃气和降,呕吐自止。


临床中常将呕吐根据病因辨证分为伤食吐、寒吐、暑热吐、胃虚吐以及痰饮吐。


1.伤食吐


小儿胃气薄弱,“脾常不足”,若饮食过量、添加辅食过早或质与量的不合理,致胃纳过多,脾运乏力,宿食积滞中焦,气机受阻,上逆为吐。该证型呕吐的特点为食入即吐,次数少而呕物量较多,且多为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气味酸腐,兼见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臭秽而溏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实,指纹紫。


治以和胃降逆、消食止呕,方用保和散加减(连翘、藿香、半夏、云苓、陈皮、厚朴、枳壳、莱菔子、生姜、吴茱萸、神曲),症状重加竹茹、代赭石降逆和胃;伴恶寒发热加荆芥穗、薄荷疏风清热;腹胀便秘加大黄、槟榔导滞通便;兼里热者加黄连、芦根清热和胃。


2.寒吐


《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曰:“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呕也。”伤于寒冷者,吐势多缓而有实虚之分。胃气素弱,过食生冷,则寒食中阻,胃无热以腐熟,脾阳虚而不运,壅塞中焦,气机上逆,发为呕吐,证以寒食积滞为主;脾胃素虚,感受寒凉或过服苦寒之药脾胃阳衰,虽为宿食中阻,但阳气虚乏则胃不受纳脾失运化,水谷食入而复出,形成“朝食暮吐”,证以脾胃虚寒为主。


呕吐的特点为朝食暮吐,状如“反胃”,或进食后有相当的间隔时间始作呕吐,但呕出物臭味不大且为清稀之液,食物残渣或奶水如故,兼见面色㿠白,喜暖恶寒,甚则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濡弱,指纹淡。


寒食积滞者治以温中通腑法,方用温脾汤加味(党参、附子、干姜、大黄、吴茱萸、当归、半夏、厚朴、甘草、生姜)。脾胃虚寒者治以温中补虚,和胃降逆,方用吴茱萸汤加减(吴茱萸、党参、生姜、大枣),呕吐剧烈者加半夏、陈皮、丁香、伏龙肝,温胃止吐;脾胃虚寒者,加白术、干姜、山药健脾温胃。


3.暑热吐


感于暑热者,因暑热侵袭,胃热上冲而呕吐急迫,可谓“诸呕吐酸……皆属于热”,以其热性炎上,气机冲逆而致。暑为阳邪,其性炎热升散,易伤津耗气,又因暑多夹湿,故人体若为暑邪所犯,伤及阳明,则会出现发热,呕吐,烦躁等临床表现;湿为阴邪,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阻中焦,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则会出现纳谷不香,不思饮食,脘痞腹胀,大便不爽,呕吐清水等症状。呕吐时,势急迫,发作频繁,张口即吐或食入即吐,呕物腥臭,其质黏滞,色带黄绿,婴幼儿呕吐物中可见奶块,大便干燥或黄绿黏滞,尿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


治以清热化湿,和胃降逆,方用藿连汤减(藿香、黄连、厚朴、枳壳、半夏、竹茹、砂仁、芦根、甘草、生姜、薄荷),热重者加生石膏、荆芥穗清热泻火;暑湿重者加佩兰、白豆蔻祛暑化湿。


4.胃虚吐


多种原因所致的呕吐,均可损胃伤脾,特别是呕吐剧烈反复发作时,更易造成胃液丢失,气津耗伤;脾胃素弱或久病胃气虚乏,胃纳脾运乏力,或热病后期,气阴耗伤,胃燥不和,虚热冲逆,也可以出现呕吐反复发作。脾胃既虚,精微无以运化,气血无以化生,多亦合脏腑失常,气血虚乏的症状。


《活幼心书▪明本论▪诸吐》云:“脾气弱,不能运化,故有此证。譬如小器盛物,满则溢。”其呕吐点为久吐不止,呕多吐少,或闻食嗅则呕,吐物清稀少臭。食欲不振,脾气薄弱者兼见腹胀腹泻,面色淡黄,舌淡少苔,脉沉细弱;胃阴虚乏者兼见大便干结,面赤颧红,唇红口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以益胃和中、降逆止呕,方用加味旋覆代赭汤(党参、云苓、半夏、陈皮、木香、砂仁、旋覆花、代赭石、甘草、生姜),呕重加吴茱萸、伏龙肝温胃止吐;腹胀加白术、葛根健脾理气;食欲不振加炒谷麦芽养胃气。胃阴虚乏者,治以甘寒养阴,益胃降逆,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沙参、麦冬、石斛、玉竹、枳壳、竹茹、枇杷叶、半夏、生姜、鲜芦根)。


5.痰饮吐


脾胃是生痰之源,脾运不佳则湿聚为痰,水聚为饮;痰饮留滞中焦,致升降枢机不利,水饮上逆而发生呕吐,可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性呕吐。《诸病源候论▪痰饮病诸候》有痰饮食不消候的论述:“痰水结聚在胸腑、膀胱之间,久而不散,流行于脾胃。脾恶湿,得水则胀,胀则不能消食也。或今腹里虚满,或水谷不消化,或时呕逆,皆其候也。“


此类呕吐特点为饮水即吐,吐物清淡稀薄呈水液状或吐涎沫,口不渴或口渴不欲饮,眩晕耳鸣,舌淡苔滑腻,脉沉弦,指纹淡。治以温化痰饮、降逆止吐,方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味(桂枝、云苓、白术、半夏、泽泻、生姜、甘草、陈皮),偏寒加干姜、吴茱萸温胃止呕;大便不畅加大黄导滞通便;胃虚体弱者加党参、山药健脾补气。


三、总结


陈宝义教授认为,呕吐有寒热虚实的区别,治法亦有温清消补的不同。但究其病机,总由胃气上逆、失于和降所致。因此,调气和胃、降逆止吐是基本治疗原则。常用的止吐药物如半夏、竹茹、生姜、吴茱萸、丁香、旋覆花、刀豆、代赭石、伏龙肝及砂仁、陈皮等均可随证应用。剧烈或顽固的呕吐,可以配合针刺治疗。


他强调,临证中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小儿发生呕吐的原因非常复杂,一些消化道器质性疾病、先天畸形、急腹症,以及感染、虫证、颅脑疾患、中毒等,也往往表现为呕吐,要结合四诊仔细辨病,才不致贻误病情。中医药治疗呕吐具有独到之处,如辨证精确,论治恰当,方药合理,每收良效。


每日一文,陪伴中医人成长

请关注公众号 药之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竹茹   吴茱萸   赭石   枳壳   芦根   中焦   干姜   暑热   半夏   党参   陈皮   脾胃   甘草   生姜   大便   小儿   症状   时期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