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古今研究:前胡


中药古今研究:前胡

一、典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疗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2、《本草汇言》:“前胡,散风寒、净表邪、温肺气、消痰嗽之药也。”

3、《药性论》:“去热实,下气,主时气内外俱热,单煮服佳。”

4、《本草通玄》:“前胡,肺肝药也。散风驱热,消痰下气,开胃化食,止呕定喘,除嗽安胎,止小儿夜啼。”

5、《日华子本草》:“治一切劳,下一切气,止嗽,破症结,开胃下食,通五脏,主霍乱转筋,骨节烦闷,反胃,呕逆,气喘,安胎,小儿一切疳气。”

6、《本草经疏》:“白前,肺家之要药。……以其长于下气,故主胸胁逆气,咳嗽上气。二病皆气升、气逆,痰随气壅所致,气降则痰自降,能降气则病本立拔矣。”

7、《滇南本草》:“解散伤风伤寒,发汗要药,止咳嗽,升降肝气,明目退翳,出内外之痰。”

8、《本草纲目》:“前胡,清肺热,化痰热,散风邪,乃手足太阴、阳明之药,与柴胡纯阳上升,入少阳、厥阴者不同也。其功长于下气,故能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诺疾。

9、《本草备要》:“宣,解表,泻,下气,治风痰。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痞膈霍乱,小儿疳气,有推陈致新之绩。明目安胎。”

10、《本草从新》:“宣、解表、泻下气、治风痰。治痰热哮喘,咳嗽呕逆,痞膈霍乱。”

中药古今研究:前胡

11、《本草分经》:“辛甘苦寒,畅肺理脾,解膀胱肝经热邪,性阴而降,功专下气,气下则火降而痰消,能除实热,专治肝胆经风痰。”

12、《本草经解》:“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13、《本草经集注》:“主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治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14、《本草蒙筌》:“以半夏为使,去痰实如神。胸胁中痞满立除,心腹内结气即逐。治伤寒寒热,又推陈致新。消风止头疼,保婴利疳气。”

15、《本草易读》:“下气开结,清肺化痰。平喘嗽呕逆之症,疗痞满霍乱之 。除内外痰热,消诸般气滞,兼安妇人生胎,亦治小儿诸疳。”

16、《本草择要纲目》:“主痰热喘嗽,痞膈呕逆,伤寒寒热,小儿疳气,有推旧致新之绩,降痰下气之功。”

17、《得配本草》:“功端下气降火,清肺热,散风邪。化痰热,定喘嗽,止呕逆,除烦闷,治小儿疳热。”

18、《雷公炮制药性解》:“主伤寒痰嗽痞满,心腹结气,解热开胃,推陈致新,亦止夜啼儿,佐使畏恶同柴胡。”

19、《新修本草》:“主痰满,胸胁中痞,心腹结气,风头痛,去痰实,下气。疗伤寒寒热,推陈致新,明目益精。”

20、《药义明辨》:“其功先在散结,结散则气下,而痰亦降,所以为痰气要药。”

中药古今研究:前胡

二、现代研究

1、成分:主含白花前胡甲素、乙素、丙素、丁素等,还含有皂苷类与挥发油等。本品有祛痰、平喘、镇咳、抗炎、镇痛、抗心肌缺血及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3、药理:

1)钙结抗剂作用:白花前胡乙醇提取物对抗由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离体豚鼠回肠收缩,较水提液或丁醇提取液强,这种作用是非竞争性的。

2)对血小板凝集的作用:白花前胡甲素对原发性血小极凝集有促进作用。

3)祛痰作用:用麻醉猫收集呼吸道分泌的方法,灌服前胡煎剂,能增加呼吸道分泌液,说明有祛痰作用,且作用时间较长。

4)扩张冠脉作用:白花前胡丙素能增加心冠脉流量,但不影响心主率和心收缩力。

中药古今研究:前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推陈致新   本草   安胎   寒热   柴胡   霍乱   伤寒   药性   心腹   呼吸道   白花   风头   古今   小儿   下气   中药   作用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