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孩子,也没有完美的家长。

学会欣赏孩子的不完美,认可孩子的努力,肯定孩子的付出,是父母一生的必修课。

作者丨葡萄妈

最近看到一则新闻。

杭州一个10岁的男孩,被父母逼到癔症发作。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男孩上四年级,平时成绩是班里数一数二的,妥妥地“别人家的孩子”。

然而,这个优秀的完美学霸,却是被父母用无数的责骂和压力打造出来的。

只要考试没考第一,等待他的就是爸爸铺天盖地的批评责骂。

考试考了99.5分,父母也不满意,还骂他: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父母长期的完美要求,落在孩子身上就是无尽的压力,终于有一天压垮了他。

去年底,妈妈正辅导孩子的时候,孩子突然浑身抽搐,倒地,几分钟后才恢复正常。

自那以后,孩子倒地抽搐的情况频频发生,一天最高发作几十次。

后来父母带孩子去看医生,被诊断为分离(转换)性障碍。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孩子一听到看书、写字、拿笔等字眼都会情绪崩溃,连医生给他做人格测试都痛哭不已,因为他害怕自己又要写作业。

更让人窒息的是,孩子刚住院的时候,妈妈还会时不时抽查孩子背诵乘法表。

爸爸更是希望孩子接受治疗以后能够立即康复,继续学习。

父母施加在孩子身上的压力,连医院的医护人员都觉得过于沉重。

记得周国平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

“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

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父母追求的“完美”,不断逼迫孩子做到最好,却忘了每个孩子的承受力,都有极限。

苛求完美,是对孩子最沉重的枷锁。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

就是追求完美

俞敏洪在《半月谈》的教育公益大讲堂上说过一个真实故事。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有一个孩子,高考考了638分,在当年的高考大军里,已经是非常高的分数的。

虽然考不上北大,但是依然有大把的985院校可以选择。

但是他的父母,看到孩子和北大失之交臂,就不停地指责他:

“你看我平时就让你小心点,让你细心点,告诉你不要粗心。”

“高考就这么一辈子的机会,进北大的机会就失去了!”

“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完了,你就失去了这个机会!”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句句戳心。

父母只看到自己的失望和不甘,却忽略了这种否定和指责,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

不到一个星期,这个孩子就得了精神分裂。

学习的压力没有把他打垮,反倒是父母的指责,让他彻底崩溃。

孩子真的尽力了,他们小心翼翼地捧着真心,希望父母能看到他的努力和认真。

然而,父母只看到了失败的结果,却看不到那个已经满身伤痕、疲惫不堪的孩子。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朋友还跟我说过一个让人痛心的故事。

他邻居家的儿子,成绩优秀,一直都是年级前十。

但他的父母还是不满意,希望孩子能考年级前三。

所以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

儿子看到爸爸妈妈这么辛苦,也很懂事。

在学校上课认真听,补习班也一个不落,风雨无阻。

可无论孩子再怎么努力,都没能考进年级前三。

看到儿子这么不争气,妈妈开始骂他:

“你就是个扶不上墙的废物,白白浪费我这么多钱!”

“你脑子是有什么问题吗?给你砸了这么多钱都考不过别人。”

偶尔考得不好,爸爸还会给他一顿毒打,让他长记性。

本来一个阳光爱笑的大男孩,开始变得沉默寡言,整个人非常阴沉。

渐渐地,他开始变得暴力、凶残。

只要他在家里挨了骂、挨了打,他就找外面的流浪狗、流浪猫出气,从殴打到虐杀,一次比一次暴力。

而孩子荒诞行为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家庭教育的悲哀。

孩子比谁都渴望自己变得更优秀,因为他们十分渴求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周围人的夸奖。

可很多父母却只顾将孩子强塞进完美的模型里,强行切割掉和完美不符合的一切。

白岩松曾说过: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让他追求完美。”

对孩子过于苛刻,相当于把他推向万丈深渊。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完美”孩子的背后,是深深的压抑

几年前,发生过一件让我印象深刻的事。

当时刚高考完,学生们都在计划自己的暑假怎么过的时候,有一个叫小斯的男孩却自杀了。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他借同学的手机,在QQ空间设置了定时发送的说说。

在6月10日,突然失踪,直到6月13日,河边一名造船工人看到了一具尸体,大家才知道他真的自杀了。

在小斯的遗书里,他说:

“考98分都被(爸爸)骂,吃饭打隔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他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

他第一次月考的时候,考了全校第73名。

他打电话告诉妈妈这个成绩,本以为会得到一句夸奖,但妈妈却不屑地表示,才73名。

他又委屈,又生气。

学校竞争激烈,其他同学考到年级前600,爸爸妈妈都高兴得给孩子奖励,只有他,永远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为了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他故意不学习,故意考差点,只希望他们能问问他怎么了。

结果爸爸第一句话就是:

“你是不是不想读了?我给你转到其他学校去,莫浪费老子的钱。”

这些负能量日积月累,成了孩子内心最深的痛楚。

在遗书最后,他写了这样一句愤怒而绝望的话:

“我的尸体,不用埋了,要么烧了,要么扔了,别把我拿回去。”

那个家,他再也不想回去了。

爸爸妈妈,他也不想要了。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在网上还看到一件事。

男孩小聪,十七八岁,考上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清华大学,最后却服用过量的安眠药自杀了。

这些安眠药,是他高三的时候就存下来的。

当时因为学习压力太大,经常失眠,所以找医生开了药。

从小到大,爸爸妈妈希望他能好好读书,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为此剥夺了他除了学习以外的一切娱乐活动。

就连弹钢琴,也变成玩物丧志。

一直以来,他都带着这种巨大的心理压力,从小学走到高三。

到高三的时候,父母更是极度关注他的成绩变动。

父母的过度紧张,让他倍感压力。

最后虽然考上了985,读了一个有前途又有面子的专业,但是他一直不开心,最终选择了自杀。

孩子心里的绝望,从来都是聚沙成塔。

《巴黎圣母院》里有一句话:

“人的心只容得下一定程度的绝望,海绵已经吸够水了,即使大海从它上面流过,也不能再给它增添一滴水了。”

没有一个孩子从第一次被骂的时候就失去活着的盼头。

他们是在长期的不被理解、不被看见、不被倾听的孤立无援下,才觉得人生渐渐失去意义的。

凡事过犹不及,孩子的承受力也是有限的。

父母眼里看见孩子,孩子才能看到自己生存的意义。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看见,才是教育的开始

《妈妈的悔过书》一书,写了一个真实故事。

韩国有一个妈妈,一直想把自己的一双儿女培养成人人艳羡的学霸,为此,对孩子的要求十分苛刻。

儿子喜欢打鼓,她却说:

“有时间学打鼓,还不如多去上一个补习班。”

儿子考了全校第一,开开心心拿着成绩单回家,她只会皱着眉头责怪:



“语文是进步了,可是数学怎么退步了呢?

你知道你的补习班有多贵吗?

你这样的成绩在名校里,根本连中间的名次都排不上。”

女儿读一年级的时候,因为经常肚子疼、呕吐,去看医生后,医生说孩子得了神经性胃炎和肠炎。

妈妈不仅不相信,还嘲讽女儿:

“你就是在装病吧!什么神经性胃炎,不想去学校硬要装病吧?”

妈妈只关注孩子的成绩排名,对孩子的心理和身体健康视而不见,这把两个孩子的心都伤透了。

最后,儿子把妈妈逼到墙角,让妈妈签下了休学申请,女儿崩溃躲在房间自残。

后来,两个孩子都退学了,整日躲在房间里,性情也变得冷若冰霜。

妈妈生病了,两个孩子都冷笑着说她作秀。

妈妈出车祸了,孩子只打电话通知爸爸,一次也没去医院探望。

妈妈后悔了,但是孩子却已经把妈妈当成仇人,对她只有无限的恨意。

孩子,一步步走向完美,也在一点点把心掏空。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后来,她开始学着改变。

她不再逼孩子上学,不再逼孩子考第一,而是问孩子:

“你有什么想做的事情吗?就算是不念书,不上大学也可以。”

女儿刚开始根本不想理妈妈,但是反复确认妈妈不会骂她以后,她告诉妈妈:自己想做糕点烘焙。

这个答案妈妈不喜欢,但是妈妈还是尊重孩子的想法,让女儿去学烘焙制作,主动把女儿做的糕点分享给身边的人。

虽然女儿后来也没有真的去读烘焙,但是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方向。

女儿主动返回学校读书,最后去美国读了心理学。

儿子同样也解开了和妈妈的死结,考上了一所还不错的艺术大学,毕业以后又开始攻读哲学系的研究生。

虽然两个孩子并没有如她所愿读名校,也没有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是他们都以他们喜欢的方式,认真地活着。

作为妈妈,她觉得无比感激。

教育孩子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孩子尽可能地优秀。

但这只是父母对孩子的一种积极的期望,是一个温和的引导,而不是必须。

接纳孩子,看见孩子,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需要的养分。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怎么才99.5分,还有0.5分被你吃了吗?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句话:

“先满足人的教育,再满足优秀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

优秀是一个抽象概念,是父母对孩子的期盼,但它终究不能用来评判一个活生生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优秀,而是站在我们眼前的孩子。

真正智慧的父母,都允许孩子有瑕疵,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有时候,我们学会退一步,孩子反而会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补习班   儿子   爸爸   女儿   父母   男孩   成绩   压力   年级   妈妈   优秀   完美   方式   孩子   学校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