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达上半年信托不良持续释放,企业预重整公告飙升511%

监管部门多次提示不良资产反弹风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推动个贷不良、信托不良、破产业务等新业务发展,不良资产市场在规范中不断拓展。

信达上半年信托不良持续释放,企业预重整公告飙升511%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把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作为指导方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作为主要目标。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防范化解金融等领域风险任务依然艰巨。不良资产市场仍处于发展机遇期。上半年,中国经济保持复苏向好态势,但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金融形势复杂严峻。监管部门多次提示不良资产反弹风险,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和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化解,推动个贷不良、信托不良、破产业务等新业务发展,不良资产市场在规范中不断拓展。



一、不良资产稳中有忧

房地产和地方债务风险是两大变量



(一)地方国企风险短期收敛,房企风险释放加快


实体企业经营情况有所改善。今年1-5月,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83.4%,较2019年同期增长44%,年化增长20%。5月末,工业企业应收账款17.44万亿元,为去年以来新高,但同比增长14.1%,较去年末下降1个百分点。从非金融企业债券发行主体看,能源行业经营情况大幅改善,房地产行业恶化。受需求改善、价格上涨等因素推动,能源行业亏损额从去年一季度的745.89亿元锐减至4.9亿元。房地产成为唯一恶化的行业,在亏损企业从去年一季度的61家减少到42家的情况下,亏损额增加到79.52亿元,增长10.87%。去年以来,在“三道红线”、集中度管理等房地产融资监管加强的背景下,房地产企业成为风险高发区。华夏幸福、蓝光发展等头部和中型房地产企业遭遇债务危机,恒大集团风险显现。未来房地产企业不仅面临政策压力下的流动性风险,也逐步面临市场走弱带来的实质性偿债风险。


地方国企风险短期收敛,融资平台风险累积。去年永煤债违约以来,区域信用分化加剧,部分省区信用债净融资额持续为负值。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国务院金融委要求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防范化解重大债务风险。人民银行提出因地制宜增加对经济困难省份的信贷投放。地方政府把防范地方国企债券违约作为债务风险管控的重中之重,纷纷表态不违约。目前地方信用债发行有所恢复,高评级城投债信用利差收窄,低评级城投债信用利差仍在高位。今年以来地方债务治理加强,融资平台严监管常态化,发债条件收紧,风险继续累积。下半年和明年地方国企包括融资平台到期债务规模大,风险可能趋于释放。


(二)银行不良贷款率短期下降,部分银行风险仍高


2021年一季度末,据银保监会披露,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3.6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83亿元,不良贷款率1.89%,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逾期90天以上贷款与不良贷款比例81.5%,保持在较低水平。如合并一季度银行业处置的不良贷款,银行业实际新增不良贷款5815亿元,新增不良贷款率0.3%。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79万亿元,较上季末增加868亿元,不良贷款率1.8%,较上季末下降0.04个百分点。商业银行关注类贷款余额3.7万亿元,同比下降8%,保持连续4个季度的下降趋势。分机构类型看,城商行、农商行不良率仍相对较高。2021年一季度末,国有商业银行不良率为1.47%,同比上升0.07个百分点,但仍在较低水平;股份制银行不良率1.45%,同比下降0.09个百分点;城商行和农商行不良率同比分别下降0.51和0.39个百分点,但仍分别达到1.94%和3.7%,相对较高。城商行不良率比上年末上升0.13个百分点,表明潜在不良较多,需持续处置。


中小银行股权拍卖遇冷成常态,反映出市场对中小银行未来发展不乐观。城商行、农商行、农村信用社及村镇银行等中小银行股权转让、拍卖增多。今年以来,截至6月20日,在阿里拍卖和变卖的银行股权记录超1.6万条,其中大多数为中小银行股权。不少中小银行股权一再折价仍流拍,有的大额股权被撤拍。同时,值得警惕的是,房企和大型企业风险正在向银行传导。民生银行是恒大集团主要债权银行,盛京银行是恒大旗下银行,两家银行对恒大的风险敞口引起市场关注。上半年,大型企业集团风险蔓延发酵,泛海、苏宁等爆发危机,海航破产重整,均牵涉到较多金融机构。


(三)信托不良资产持续释放,资本市场风险有所缓和


在控地产、去通道、去嵌套等监管要求下,信托公司风险持续释放。今年一季度,信托行业利润总额达到181亿元,同比增长8.73%,但有去年同期疫情导致的低基数影响。1-5月,据用益信托统计,信托行业共发生103起违约事件,金额409亿元,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和工商企业。信托行业资产规模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降。目前,融资类和通道类信托仍在压降,出险民营信托公司增多,信托公司或面临新一轮行业洗牌。今年4月,银保监会下发《关于推进信托公司与专业机构合作处置风险资产的通知》,将推动信托不良资产加快处置。


资本市场债券违约增多,但对市场影响减弱。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有64只债券发生违约,较去年同期增加7只,违约债券规模629.6亿元,同比仍在增加。但首次违约发行人11家,较去年同期减少2家。截至2021年6月末,违约债券待偿还本息合计4837亿元,比去年末增长15%。由于新增违约发行人普遍属于市场热点关注或此前已发生信用事件的主体,因而对市场冲击较小。股票质押业务风险缓解。今年上半年,上证指数、深证成数、创业板指分别上涨3.4%、4.78%和17.22%。股票市场交易活跃,交易规模维持高位。质押股权占比下降,高比例质押风险继续缓解。据中国结算统计,6月末,质押比例在50%以上的上市公司46家,而去年末为55家。



二、不良资产风险化解提速



(一)不良贷款处置规模增加,核销和资产证券化加快


上半年,监管部门多次提示不良资产反弹风险,要求今年毫不松懈地监控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保持处置力度不减。据银保监会披露,2021年一季度,银行业处置不良贷款4632亿元,同比多处置100多亿元。银行处置意愿较高,但新增处置规模比2020年同期的810亿元明显放缓。各家银行在监管政策引导下,继续加大不良贷款核销。据人民银行统计,2021年1-5月,银行贷款核销金额2564亿元,同比增加145亿元,创近年来新高。一季度,银行不良贷款核销占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的比例达到37.3%,同比上升3个百分点。不良资产证券化热度上升。上半年,不良资产ABS发行23只,发行金额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4%和64%,发起机构包括5家国有银行和7家股份制银行,其中工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的发行金额分别达到36.7亿元和23.3亿元。


(二)对公批转场成交基本平稳,个贷不良市场火热开局后渐趋理性


上半年,银行处置不良贷款仍以自身处置为主,对公不良批转市场成交量保持基本平稳。国有大行风险管理能力和资产质量较高,出包积极性不高。部分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不良资产较多,出包量仍有望维持较高规模,但受到自身财务资源不足等因素制约。此外,在单户对公转让试点后,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渠道拓宽,对批转市场的依赖度有所下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占比均较去年有所回升,聚焦主业效果显现,信达公司领先优势扩大;银河资产开业后迅速进入市场,但短期对市场的影响较小;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市场占比同比下降,一方面来自出让方的结构性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经营的进一步分化。


今年1月,银保监会下发通知进行单户对公不良贷款和批量个人不良贷款转让试点,中国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市场起步之年。个贷市场呈现出生态链下游热度高于上游的特征,并从下游向上游传导。3月试点之初,各家处置机构出于磨合业务团队及品牌效应考虑,对个贷不良袖珍包竞争激烈,成交单价较高。随着市场基础建设逐步完善,个贷不良资产包供给量增加,资产包规模增大,市场价格逐渐向理性回归,大额资产包成交价格回落至本金1折水平。截至6月末,银登中心披露的已开立不良贷款转让业务的机构账户达414个,其中受让方包括5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和36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东方公司、华融公司等公司均已成功中标。


(三)企业破产重整市场快速发展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便利、高效、有序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简化普通注销程序,建立健全企业破产和自然人破产制度。2021年3月,国家发改委等13部门发布《关于推动和保障管理人在破产程序中依法履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促进破产业务特别是破产重整市场发展。据全国企业破产重整案件信息网披露,2021年上半年,破产案件的相关公告共计27094件,比去年同期几乎翻倍;发布企业预重整公告110件、重整计划草案公告23件,而去年同期分别只有18件和17件。据Wind统计,今年上半年,有71家A股上市公司被实施ST,13家被退市。破产重整已成为ST上市公司和违约债券发行企业的常规风险处置手段。截至5月31日,全国共有14家上市公司处于申请(被申请)破产重整但尚未被法院受理状态,有6家上市公司处于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但尚未提交重整计划状态,有7家公司处于预重整状态。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私募基金等均在积极尝试破产重整业务,不良资产处置基金、破产重整基金数量增多。


(四)高风险金融机构有序化解风险


有序推进高风险金融机构风险化解工作。4月初,国务院金融委会议表示要高度重视部分地方金融机构风险暴露情况,明确提出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鼓励好机构兼并风险机构,促进地区金融供需结构平衡。今年以来,包商银行被法院裁定破产,风险处置工作基本完成。华夏人寿、天安人寿、新时代信托等9家“明天系”机构延长托管一年,继续进行风险处置。四川信托处于全面审计、评估和法律尽调工作当中。华信信托开展清产核资、资产清收、引战重组等工作。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通过补充资本、合并重组等多种举措增强防范化解风险能力。今年计划发行2000亿元地方债,用于18个省份的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金。截至6月末,已有广东、山西等10省区公布中小银行专项债发行计划,已用额度952亿元。上半年,辽沈银行、山西银行等开业或开业获批,均由当地多家银行合并组建。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有助于理顺股权混乱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快不良资产处置。



三、不良资产行业格局加快重塑



(一)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总体经营平稳、再度扩容


2021年1月,银河资产开业,这是20年多来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首次扩容,全国性资产管理公司数量达到5家。2020年末,除华融公司尚未披露年报外,信达公司总资产15180.84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1721.09亿元;东方公司总资产11418.29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1104.41亿元;长城公司总资产6265.15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557.8亿元;银河公司总资产113.83亿元,归属母公司股东权益110.66亿元。2020年,信达、东方、长城公司资产规模均保持稳定,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均实现正增长,信达公司继续保持行业领先。


(二)华融公司风险处置推动资产管理公司转型


2021年4月初,华融公司宣布延迟发布2020年报,公司股票于当天停牌。截至目前,华融公司及附属公司各项债务均保持按期足额兑付。4月1日至6月3日,华融及旗下子公司累计兑付36只到期境内外债券,金额合计320.56亿元。华融公司推迟年报披露、处置方案未定引起市场广泛关注。华融及其子公司的债券价格大幅下跌,并给其他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带来流动性冲击。华融风险处置表明监管层以市场化方式化解风险的态度,市场对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业务模式、“央企信仰”重新审视,推动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主动加快转型。


(三)资产管理公司经营差异化凸显


目前,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持续推进瘦身进程,资产规模、业务牌照类型等方面已出现较大差异。银河资产从成立之初就与四家公司在股东背景、资本实力、人员结构等方面有明显差别。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在资金实力、经营状况方面分化更大。随着不良资产市场呈现出传统不良之外的多条赛道,细分市场正在形成新的竞争格局。在个贷不良、破产业务等不良资产新业务领域,处置将更多依靠“科技”、“生态”、“投行”等新的核心能力,进一步促进了资产管理公司的差异化经营。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在个贷业务开闸后,不少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将其作为“弯道超车”的业务机遇,构建个贷不良资产管理处置体系,积极参与个贷不良资产包的竞拍。部分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则将破产业务作为重点业务,参与了上市公司风险化解,体现出较强的执行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形成一定社会影响力。


(四)外资积极布局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吸引外资积极进入中国市场。今年以来,黑石、橡树、KKR等国际另类投行均扩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规模,凭借其低成本长期限资金等优势,重点在不动产等领域开展特殊机遇投资。黑石从富力集团收购粤港澳大湾区内最大的城市物流园区70%的股权;获得泛海旗下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全面要约收购SOHO中国总股本的91%约47.32亿股股份。橡树资本向苏宁融资2.75亿欧元,以苏宁所持国际米兰股权作为抵押。KKR先后完成39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基金、17亿美元亚洲房地产基金、150亿美元亚洲四期基金的募集;收购基石资本持有的全亿健康全部股权,这是近年来中国医疗流通领域的最大并购交易。预计中长期外资机构对中国资产的热情依然可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上半年   不良   百分点   债券   股权   不良资产   不良贷款   资产   风险   业务   银行   地方   金融   公告   市场   游戏   企业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