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本报告pdf版获取方式见文末

一、机械行业景气度分化,机遇与风险并存

(一)机械行业是制造业的基础性行业

在国民经济体系中,机械设备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产品种类繁多,应用广泛,在制造业各环节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

机械设备行业上游为钢铁、有色等原材料行业,下游为房地产、基建、汽车、3C、新能源、环保、纺织、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行业。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机械设备行业包括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 等。

其中,专用设备包括工程机械、冶金矿采化工设备、环保设备、光伏设备、锂电设备、3C 设备、半导体设备、印刷包装机械、纺织服装设备、农用机械等;通用设备包括机床工具、注塑机、机器人、机械基础件、磨具磨料等,运输设备包括轨交设备、海工船舶设备等。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我国机械工业规模已居全球第一,但存在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与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高、服务型制造发展滞后等问题。

(二)制造业投资仍维持高位,高技术制造业率先复苏

1、 6 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 12.6%

机械类公司的产品多为资本品,主要为下游扩产所用,所以与下游行业景气度和需求直接相关。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切换,2015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下 行趋势。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2020年受疫情影响上半年基数较低,2021年1-6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同比上涨12.6%,同比增幅在低基数基础下高增长,增幅环比略有缩小,增长主要受益于制造业投资与地产投资的拉动。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2、6月基建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全年稳中求进

2021年1-6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上升7.15%,自去年7月首次转正后持续为正。3月5日提出,为扩大有效投资,今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这一规模略低于去年的3.75万亿元。

根据安排,专项债将优先支持在建工程,合理扩大使用范围。2020年7月,企业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同月,会议继续强调下半年要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实施步伐。要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推动城市群、都市圈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尽管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经济逐步复苏,市场对于基建投资逆周期的预期有所弱化,但从前瞻性指标来看,6月重卡、挖机销量分别达15.8万辆、2.31万台,同比分别下降6.9%、 6.2%,重卡单月销量年内首次转为负增长,挖机累计销量增速持续缩窄。我们预计全年基建 增速稳中有增,增幅收窄,维持在7%上下。

3、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拉动地产投资,调控预期加强

2021年1-6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同比提高15.0%,低基数下高增长,环比增速略有下 降。2021年1-6月商品房销售面积达88635.35万平方收米,累计同比增长27.7%;其中住宅销售面积累计增长29.4%。销售端高增长反映了国内房地产市场的韧性。1-6月房屋新开工面积累计增速3.8%,累计施工面积增速10.2%,累计竣工面积增速25.7%。

今年投资上呈现前端弱后端强,竣工周期与销售向好驱动地产投资,全年来看投资增速有望保持10%上下,但与此同时,在“房住不炒”的基本政策指引下,以深圳、杭州为代表的区域已启动更严格的限购政策,未来地产的投资预计将呈现稳定趋势。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4、6 月制造业延续扩张态势,投资增速维持高位

2021年1-6月,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同比上升19.2%,受去年低基数影响增幅较大。从前瞻性的指标 PMI 来看,2021年6月的制造业PMI为50.9,较上期略有下滑,但仍然位于荣枯线之上,表明我国制造业景气度依然保持高位。

此外,由于企业投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与贷款,因此受到这两项的共同影响。

根据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2月末,我国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5.62万亿元,同比增长38.8%,增速连续 16 个月保持增长。

我们认为,在制造业融资的驱动下,制造业投资在未来有望进一步修复,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由于具体有较高景气度,可能成为重要的投资驱动力。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5、出口走弱对机械设备影响较小

7月 PMI 新出口订单指数47.7%,较6月回落0.4个百分点,已连续 4 个月回落。我国是制造业大国,工业产值位居全球前列,但核心技术和高端产品对外依存度依然较高,与世界制造强国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具备出口竞争力且能够进入投资视野的机械设备细分子行业仍较少,主要集中在传统设备领域,如工程机械、重型装备、轨交装备、电动工具等。工业机器人、高端数控机床、半导体设备等领域依然依赖于进口。光伏设备、锂电设备由于全球产业主要集中在中国,也是内需为主。

(三)政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多部门发布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旨在促进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发展的政策,为机械行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宽松良好的政策环境。

截至目前,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高端智能再行动计划(2018-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重要规划,并以此形成了制造强国战略政策体系。

2019年会议,更是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年度七项重点工作任务之首。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7月4日,工信部等六部门发布加快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指导意见。

意见提出,加大基础零部件、基础电子元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高端仪器设备、集成电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攻关和示范应用。支持企业自身做强做优做大。

(四)通用设备景气度维持高位,关注高景气行业专用设备

1、工业与制造业受疫情的影响逐渐恢复

2021年1-6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上升15.9%,自去年8月首次转正后持续为正;制造业同比增加17.1%,较前值略有所下滑,自去年7月首次转正后持续为正。

其中,通用设备累计同比上升24.3%,自去年8月首次转正后持续为正;专用设备增速保持相对强势复苏,同比增长20.1%,各分项增速在去年低基数的影响下增幅扩大。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2、通用设备景气度依然维持高位

2021年1-6月,通用设备行业营业收入同比上升28.30%,环比略有下滑;利润同比上升35.50%。

以机床、注塑机、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通用设备从2019年四季度开始复苏,目前景气度依然处于高位。

2021年6月份金属切削机床产量6万台,同比增长29.5%,1-6月份累计产量30万台,同比增长45.6%。

2021年6月份工业机器人产量3.64万台,同比增长60.7%,1-6月份累计产量17.4万台,累计同比增速69.8%。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3、关注新能源等高景气细分子行业专用设备

专用设备营业收入增速持续处于高位,实现同比增长25.10%,利润增速继续提升,实现同比增长31.00%。由于专用设备包含主要的高端制造,从其盈利状况的改善来看,可以看到下游高技术制造业的景气度呈向好的趋势。

光伏、锂电等新能源需求逐步复苏;手机、平板、可穿戴装备等需求保持较强韧性,6月3C 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40%,增幅扩大,国内3C产业链整体向好;6月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下滑4.3%,我们预计未来汽车、家电等制造业的投资也有望提速。

因此,我们认为2021年专用设备领域将继续保持较好的盈利趋势,未来业绩有望进一步提升。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五)细分子行业景气度分化

我们预计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油气装备及服务等板块维持高景气度,轨交装备景气度有望触底反弹,工程机械景气度持平,具体如下表所示。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二、制造升级,装备引领,看好智能制造及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一)机械设备横跨产业生命周期各阶段,新兴行业成长空间大

1、机械行业子行业众多:不同子行业差别较大机床、造船、工程机械、油服装备、电梯等发展属于成熟期,以机床为代表,是工业的母机,其增长与宏观经济增长高度相关,表现出较强的周期属性。机器人、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发展处于成长期。3D打印处于初创期。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2、长期来看,机器人、光伏设备、锂电设备、半导体设备等新兴行业成长空间巨大

工业机器人:中国已成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

由中国电子学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86.8亿美元,其中工业机器人57.3亿美元,2014年-2019年中国机器人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20.9%。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密度刚刚达到全球平均水平,但仍然不到德国和日本的 1/3、美国的1/2,未来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光伏设备:

“十四五”期间,全球光伏装机有望大幅增长,技术持续迭代赋予光伏设备更高的需求弹性。

1)光伏已可见超越燃煤发电经济性的潜力;

2)中国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15%的规划目标,距2030年20%的目标已非常接近,超前完成的概率较大;

3)2020年10月,欧盟正式将2030年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由40%大幅上提至60%,料将拉动可再生能源在终端消费中的份额快速提升。且光伏行业技术迭代过程中,老产能因成本、效率差距而被快速淘汰的产业规律,设备更新升级周期快。

锂电设备:需求依然巨大,全球新能源汽车扩产引来新周期。

随着国内新能源汽车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以及欧洲传统车企加大步新能源车布局,新能源车未来确定性再度得到强化。

预计到2025、2030年电动化率将达到14%、20%;而从整车厂的 规划来看,2025年各大车企目标基本在15%-25%,2030年预计将达30-40%,更为激进。EV Volumes 预测,到2025 年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有望超过1000GWh,进入TWh时代。未来新能源设备市场空间广阔。

半导体设备:市场保持高速增长,SEMI 预计2021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将增长达7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中国大陆将跃居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市场。

目前 IC 设备国内市场自给率较低,未来国产替代空间巨大,国内厂商正处于技术追赶期, 随着摩尔定律趋近极限,技术进步放缓,国内厂商与全球龙头技术差距正在逐渐缩短。

(二)智能制造是发展趋势,我国处于全球第二阵营

1、智能制造成为各国制造业竞争的制高点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这里智能制造是广义的,不仅是智能制造装备,包括产品的智能化、装备的智能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的智能化、服务的智能化五方面。目的在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价值。

目前各主要制造业大国都已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趋势,美国早在2011年就提出工业互联网战略,并在2018年10月5日发布了最新《先进制造业美国领导力战略》报告,其提出的发展的首要目标就是打造未来的智能制造系统,包括先进工业机器人、智能与数字制造、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制造业的网络安全。德国提出了著名的工业4.0发展战略。

日本最近的《日本制造业白皮书(2018)》中跟前几年有重大的不同,那就是日本政府已经意识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非连续创新”的阶段,强调了“互联工业”的重要性。

中国2015年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重点也是将智能化制造作为今后发展的主线,并于2016年出台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2、美国、日本、德国智能制造水平领先全球,中国处于全球第二梯队

美国、日本、德国智能制造水平领先全球,中国居于第二梯队。根据《全球智能制造发展指数报告(2017)》,中国名列智能制造发展综合排名全球第6位,美国、日本和德国名列第 一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引领型”国家;英国、韩国、中国、瑞士、瑞典、法国、芬兰、加拿大和以色列名列第二梯队,是智能制造发展的“先进型”国家。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从发展格局来看,欧美传统制造业强国拥有较多技术与经验积累,转型升级难度较小,具备较强竞争实力;基于世界工厂时代的积累,亚洲等新兴经济体在智能制造方面也呈现出较大 竞争优势。

当前,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发达国家的“重振制造业”政策形成共振,使得全球智能制造格局处于快速发展的动态平衡中。

3、过去几年,中国智能制造转型取得较大进展

过去几年,我国智能制造取得了显著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制造型企业数字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为智能制造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财务效益方面,智能制造对企业的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

3)典型应用方面,中国已成为工业机器人第一消费大国,需求强劲。智能制造利润贡献率明显提升,利润来源包括生产过程中效率的提升和产品服务价值的提升。

2013年智能制造为企业带来的利润并不明显,55%受访企业其智能制造产品和服务利润贡献率均处于0-10%区间,而2017年,仅有11%受访企业处于这个区间,而41%受访企业处于11-30%区间,利润贡献率超50%的企业,由2013年14%提升到2017年的33%。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随着中国两化融合及工业互联网等工作的推进,制造型企业数字化能力素质显著提升,大部分企业正致力于数据纵向集成。

根据德勤调查结果,81%受访企业已完成计算机化阶段,其中41%处于连接阶段,28%处于可视阶段,9%处于透明阶段,而预测和自适应阶段的企业各站2%。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中国智能制造市场巨大,但国内产业核心环节仍存短板

随着制造业智能化的升级改造,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呈现较快的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智能制造产业仍存短板。作为智能制造最重要的核心载体,工业机器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执行机构。虽然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且增长最快的工业机器人市场,但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仍较低,国内大部分市场都被日系、欧系的机器人企业所占据,并且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外国厂商均加速在我国扩张产能布局。

国内的机器人企业在营收规模、利润规模上,与国外机器人巨头差距巨大,在研发投入方面,虽绝对值差距仍较大,但研发费用率已处于高位。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三)碳中和大背景下,光伏设备及锂电设备前景广阔

碳中和拉开帷幕,装备制造业有望扮演重要角色。一方面,电力领域的低碳发电是“碳中和”的重中之重,未来中国的能源结构将从传统的化石能源向光伏、风电、核电等清洁能源转换,为相关行业长期发展打开了发展空间。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层面要加快脱碳过程,电动车依然是未来发展方向,加上全球同步启动汽车电动化,动力电池新一轮扩产期来临。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四)机械设备细分行业竞争结构各有差异

机械行业位居产业链中游,面对上下游行业双向挤压,如果所在细分行业市场集中度不高, 往往竞争较为激烈,议价能力不强。

总体来看:

对上游的议价能力:机械行业仅是其主要上游钢铁行业应用之一,议价能力有限。

对下游的议价能力:机械设备下游是汽车、房地产、能源、交通等行业,机械对下游议价分化,具备技术壁垒,或下游较为分散的议价能力强,下游较为强势客户集中度高则议价能力偏弱。细分行业方面,机械行业子行业众多,不同行业相差较大,主要细分子行业竞争结构如下表所示。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三、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现存问题

1、核心技术缺失,国内高端装备制造市场被外国巨头占据

根据工信部调研结果,32%的关键材料在中国仍为空白,52%依赖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高档装备仪器、运载火箭、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汽车等关键件精加工生产线上95%以上制造及检测设备依赖进口。

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高端装备制造市场,但巨大国内市场被外国巨头占据。

我国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国产品牌占有率不足三成,高档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6%,半导体装备国产化率不到15%,汽车制造设备国产化率约30%。

此外,低端生产环节面临东南亚等发展国家竞争威胁。中国制造业人工成本上涨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目前印尼的制造业小时人工成本已不到中国的五分之一。虽然短期 受疫情影响,且东南亚国家在工业基础、产业配套等方面与中国差距巨大,不足以造成工业订单大幅外流,但长期看制造业追逐低成本的趋势很难改变。

2、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不畅

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成功率偏低,目前约为10%,与发达国家30%-4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比有较大差距。

一方面,中国研究主体依赖高校和科研院所,而由于体制等方面原因,高校、科研院所考核指标偏重于学术、技术层面,如论文数量及影响力等,使得其虽然拥有大量优秀技术成果,但是缺乏推动技术产业化、商业化的内在动力。

另一方面,企业为了自身生存和应付资产保值增值等考核要求,只愿接纳成熟、可靠的技术和产品,而创新成果的成熟度和质量不佳,存在较大风险,不能达到企业要求。

总之,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发展难以形成互动局面,致使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

3、市场集中度偏低,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中国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千亿市值的公司寥寥无几,仅有三一重工、中国中车、恒立液压三 家,而美国、日本、德国、英国这一数字为21家、5家、7家、11家。众多细分行业企业打价格战情况严重,导致利润率缩水,竞争激烈。

部分机械制造行业虽然企业数量很多,但以中小企业为主,市场集中度低,缺少有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装备品牌。

品牌代表了消费者对产品的认可度,也是企业获取溢价的来源。

目前来看,美、日、欧长期全面占据品牌高地;韩国则在优势产业方面有一些品牌影响力;而中国从代工贴牌起家,逐渐往品牌化走,但仍然存在企业缺乏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的问题。国内很多企业更倾向于为大型企业贴牌生产,这样既可以利用国内廉价劳动力和土地成本,又省去了创造自身品牌所需的资本。但这种企业运营模式缺乏持续盈利的能力,企业进行重复的劳动,只能得到小部分利益。

4、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机械制造企业面临成本上升、人才匮乏困境。

上游原材料价格不断攀升,使中游的机械设备制造业承压。能源成本方面,中国高于美国,与其他制造业大国基本相当。

人工成本方面,中国工资上涨速度明显快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物流成本方面,我国制造业生产成本中仍有三成左右被物流占去,远高于发达国家的 10%-15%。

资金成本方面,中国目前高于大部分制造业大国。同时,机械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除了需要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意外,还需要高级技工工人等。而目前我国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减,年轻人价值观发生变化,不愿意学习技术,不愿意到工厂工作,随着老一代技术工人逐渐老去,高技能人才面临短缺,技术工人技能偏低,不但造成企业用工成本上升,更是影响企业运转效率和产品质量。

(二)建议及对策

1、提升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能力

目前虽然企业研发经费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企业研发投入中应用研究比例由1995年的 14.51%下降到2016年的 3.04%,基础研究投入比例始终不足 1%,说明企业对科学研究的贡献 还是非常有限,应当加大企业在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方面的力度。我们认为,应加强产学研结合,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同时,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从而提升企业创新内生动力。优化企业科研经费投入结构,提高使用效率。

2、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建

设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抓紧布局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强调企业为主本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依托现有装备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 组建创新中心、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协同创新合作联盟,建立合作网络和合作机制,加强创新主体间互动共享与开放协作。

提升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服务能力。完善科研评价激励机制,以促进科研成果应用转化为导向,建立健全科研评价体系,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对科研人员和科研 组织进行分类评价,建立规范的激励机制。

完善科研人员分类考核,根据创新性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和科技服务、技术支撑和服务等领域特点,确定考核重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申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健全专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统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知识产权管理职责和市场运营。

探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机制与模式,建立科技成果披露与管理制度,培育一批提供专业的价值判断、专利保护、需求对接、法律和财务谈判等服务的国家技术转移服务机构。

3、促进行业整合,培育领军企业

在培育领军企业方面,我们认为应鼓励优势企业加大兼并重组力度,促进行业有效整合,避免恶性竞争,支持有优势的企业“走出去”。同时,致力于打造产业集群,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产业配套优势。

4、降低企业经营压力,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

应防止劳动力绝对成本过快提高,拓宽社保资金的统筹渠道,增强收支平衡能力,理顺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的基金结构,指导地方根据情况降低养老和医疗保险费率,合理降低失业保 险费率。应加快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完善物流服务体系,降低物流运输成本。

应该加强产教融合、校企融合,培养适合机械制造企业发展的人才,推进职业教育培训与岗位开发相结合,加强高技能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支持复合条件的企业设立技师工作站,实现高技能人才、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的对接,有效发挥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研发项目、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

四、机械设备行业在资本市场中的发展情况

(一)上市公司数量占 A 股近10%,营收总和占机械行业15%

机械设备行业共有上市公司446家,占 A 股4393家(截至2021年7月6日)上市公司10.15%,机械设备行业上市公司总市值占 A 股总市值的3.99%。

从营收上来看,2020 年 A 股机械类上市公司总营收为 15575.8 亿元。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 据,2020年通用设备制造业营收为40,065.70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营收为32726.50亿元,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营收为11,465.80亿元,仪器仪表制造业营收为7,660.60亿元,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营收为1,331.50亿元,总体营收为93,250.1亿元, 按此计算,A 股机械设备类上市公司2020年营收占全部机械设备公司之比为16.7%,较2018年的14.7%保持上升趋势。

随着科创版的推出,2019、2020、2021年累计上市的机械企业分别为31、61、41家,且多为专用设备领域的企业。我们认为,产业升级与自主循环是我国未来的核心主线,而高端制造作为其基础的硬件将更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

未来高端制造业的上市企业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趋势,成为机械行业的未来主导者。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二)机械设备板块估值处于历史中等位置,各板块分化

机械设备板块市盈率总体已逐步处于中等偏上位置。

细分行业方面,磨具磨料、纺织服装设备、制冷设备、机床工具、金属制品、其他专用机械市盈率目前相对较高,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环保以及铁路设备机械市盈率仍处于历史较低位置。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机械设备板块市净率总体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但整体呈修复态势。

细分行业方面,目前,磨具磨料、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其他专用机械等子板块市净率已高于历史中枢,环保设备、仪器仪表、纺织服装设备、铁路设备等板块市净率仍处于历史低位水平。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三)国际估值比较:美股估值继续回升

为了数据可比性,我们选取全球行业分类系统(GICS)中的机械行业(Machinery)对中美行业估值进行比较,其细分子行业主要包括工程机械、重型机械、建筑机械、农用机械等。目前机械行业中国 PE 估值为33.65,高于美股的26.21。

美国 PE 估值此前比较平稳,2020年3月受到疫情影响流动性出现下跌,7月以来整体估值中枢上移,9月之后至今则维持相对稳定。中国机械设备 PE 波动幅度较大,但由于流动性政策与经济复苏的预期之下,2020年下半年有所提升,2021年春节后受抱团股瓦解影响下降,目前处于相对低位。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机械行业中国 PB 估值不同时期可能高于或低于美国,从201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机械PB估值始终低于美国,主要原因是在此期间中国股市走势偏弱,而美股同期走势较为强势。但2020年3月美股的 PB 出现大幅度下跌,市场 PB 中值已与 A 股接近。

但随着美股的反弹,PB中枢持续上移,已接近此前的高位。A 股自2020年3月以来,机械板块 PB 呈现稳步上升趋势。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工业机械(专用设备)子板块中国PE估值绝大多数时间高于美国。

美国PE估值长期看比较平稳,2020年3月份受疫情扰动短期下滑,2020年7月份以来反弹趋势明显。

中国PE波动幅度很大,尤其2015-2018年期间,中国机械行业专用设备板块PE估值大幅度上升;2018年以后,中国专用设备板块PE逐步回落至正常水平。

随着高端智能制造成为目前发展重点,板块PE继续逐步抬升,目前专用设备板块的估值已达36.96,处于2007年以来的48.3%分位。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机械行业专用设备子板块中国PB估值走势与PE大体相似,只是2015年升高幅度小于PE幅度,但趋势保持相同;2020年至今由于专用设备板块景气度提升,企业盈利状况进一步优化,PB保持快速上行,目前板块PB为4.38,位于2007年以来99.4%分位。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四)年初以来机械板块强于沪深 300

年初至今机械设备板块涨幅5.77%,同期万得全A下跌4.66%,沪深300下跌7.67%,中信周期指数上涨14.72%。从长期看,2016年至今机械设备板块表现仍弱于大盘。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2021年至今,机械行业中其他通用机械、制冷空调设备、机床工具、纺织服装设备等子板块表现较好;工程机械、机械基础件、仪器仪表、内燃机及重型机械等子板块表现欠佳。

由于具备成长属性的锂电设备、光伏设备、半导体设备等均迎来行业的重要节点,行业景气度向上,专用设备板块估值回升。

年初至今板块下跌的包括内燃机、机械基础件、重型机械、仪表仪器、工程机械、楼宇设备等,主要还是受景气度影响所致。

智能制造:机遇与风险并存,看好机器换人与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五、报告总结:看好国内大循环下的国产智造的发展

从目前来看,房地产投资全年有望保持10%上下的增速,基建投资全年有望保持7%上下的增速,制造业投资持续复苏。在稳投资、稳增长的指引下,我们预计整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趋势。

2020年7月30日,会议指出当前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大,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是中长期的,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我们认为,由于疫情对全球经济运行与发展带来较大冲击,国际需求受到影响。与此同时,疫情也加大了国际政治的矛盾,地缘政治风险升温。

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会是成为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主线。为实现这一发展目标,供给端的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工程将是未来的发展重点,产业链的现代化(高端制造)将会是内循环的发展重要基础。

同时,会议继续强调要会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认为,国内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正当时,一方面是部分新兴产业(如光伏、锂电、3C等)中我国企业已经成为全球核心龙头,具备产品与市场地位的双重优势,受益于未来全球市场的进一步成长;另一方面,部分相对薄弱的产业(如半导体、工控自动化)则受到了较强的政策支持,具有较强的发展后劲。

2021年,我们看到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呈强势的复苏,1-6月累计投资完成额同比增长29.7%,明显快于整体制造业的19.2%。

因此,我们坚定看好在以国内大循环的主体这一中长期战略下,国内高端制造行业的长期空间,重点看好符合时代背景大趋势的产业龙头,首推新能源和机器换人两大方向。

1)工业机器人

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数据从2019年底由负转正,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负增长。由于下游需求逐步回暖,制造业整体环境有所改善,工业机器人产量增速呈 V 型走势,我们认为工 业机器人行业复苏趋势有望持续,2021年产量有望持续回升。

总结来看,工业机器人的驱动力与人口结构改变、用劳成本增加等自然驱动力,以及下游产业应用推动紧密相关。我国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人口结构的变化,2010年我 国 65 岁以上人口占比已达 8.07%,老龄化问题逐步凸显,制造业劳动成本也逐年提升,因此 工业机器人密度从 2011 年 10 台/万名工人提高至 187 台/万名工人(2019 年)。

并且长期来看,其下游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潜力巨大,有望在未来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认为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仍处于高速增长阶段,工业机器人密度长期有望向韩国靠拢(855 台/万名工人,2019年数据),追平日本的工业机器人密度指日可待(364台/万名工人)。

短期来看,制造业投资复苏,疫情后机器换人需求凸显,我们认为工业机器人2021年产销量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水平。我们认为具备核心技术、不断拓展下游市场应用的公司有望脱颖 而出,行业公司:埃斯顿(002747.SZ),拓斯达(300607.SZ)。

2)光伏设备平价与技术共驱扩产,设备环节迎来高景气。

光伏开启平价,未来有望逐步实现向主力能源形式的转变,全球光伏装机料将持续向好。产业链持续降本及大尺寸、HJT、多主栅等技术迭代预计将加速落后产能出清和优势产能规模扩张,各环节核心设备厂商成长动能充足。

硅片环节:大尺寸单晶渗透率提升+垂直一体化布局,硅片迎来扩产高峰;

电池片环节:HJT 产 业化渐行渐近;

组件环节:高效组件多点开花,扩产进行时。行业公司:迈为股份(300751.SZ)、捷佳伟创(300724.SZ)、帝尔激光(300776.SZ)。

3)锂电设备

全球新能源车迈入新增长阶段,动力电池迎来二次扩产潮。

国内:202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新能源车市场需求由政策驱动切换至市场化,预计“十四五”期间新能源车销售仍将保持高增长。

海外:欧洲电动化进程加速,锂电扩建意愿明确。预计到 2025 年全球主要动力电池厂产能较 2020 年底增加约 1400Gwh,年均新增 280Gwh,对应 2021-2025 年全球锂电设备年均市场规模 300-40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 40%。行业公司:先导智能(300450.SZ),杭可科技(688006.SH)。

六、风险提示

未来各板块主要的风险有:

(1)工业机器人:受宏观经济及制造业投资影响较大,若宏观经济下行、居民购买力下 降、汽车及消费电子等下游行业投资减少,工业机器人销量将下滑,相关公司表现可能低于预 期。

(2)光伏板块:受下游扩产影响,以及技术产业化进程影响,若扩产进度慢,或技术落 地低于预期,则相关公司订单可能低于预期。

(3)锂电设备:新能源车销量低于预期,动力电池扩产低于预期,竞争加剧。

(4)工程机械:受房地产投资、基建投资、环保要求等影响较大,若今年基建投资及房地产开发低于预期,工程机械销量可能无法继续保持增长趋势

——————————————————

请您关注,了解每日最新的行业分析报告!

报告属于原作者,我们不做任何投资建议!

报告原名:《机械行业月度动态报告:龙头扩产带动锂电设备快速发展,看好机器换人新能源装备两大方向》

作者、分析师:中国银河 鲁佩 范想想

获取更多PDF版报告请登录【远瞻智库官网】或点击链接:「链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新能源   智能   景气   下游   中国   机器人   板块   制造业   机械设备   机遇   方向   机器   风险   装备   工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