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简史——6、明建代王藩

大同简史——6、明建代王藩

元时、以大同县属大同路,1265年(至元二年)将云中县并入大同县,至元十九年以孛罗帖木儿移置大同,置大都督兵农司。

1369年(明洪武二年)明副将军常遇春率郭英、汤和、耿炳文、汪兴祖、郭子兴攻大同,元右丞相扩廓帖木儿奔甘肃,守将竹真弃城遁走。明代仍为大同府治。城、是洪武五年大将军徐达依旧址所建,周十三里,高四丈二尺,门四,东名和阳、南名永泰、西名清远、北名武定(解放后因交通关系,拆去四牌楼。仍用和阳、永泰、清远、武定标四街之名)各门之上都建有城楼,诸楼平面均为凸字形,后部广五间,其前突出部分广三间,全部周以回廓;屋顶前后两卷相连,均为九脊顶,古朴雄伟,“为现存明代木构之最古者”(《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四卷三四期)。后仅南门城楼尚存,惜亦残破不堪,但仍不失为研究明初木构建筑的宝贵材料。

1392年(洪武廿五年)为防御蒙古势力南下,遂改简王朱桂为代王,建代王藩于大同。朱桂乃朱元璋的庶出第十三子。

大同简史——6、明建代王藩

今市内东街名胜古迹——九龙壁,即为明代王府前的照壁。壁通高八公尺,通长四十五公尺,原厚二公尺。下部为须弥座、壁身以琉璃砖雕刻成九条大龙,飞舞在波涛云气之间。神情雄健,栩栩如生,大似北京故宫北海的九龙壁,而规摸、生动有过之而无不及。实为难得之珍品,现已拆迁,整饬一新。

近人著述中有误以今城内之皇城、后宰门、帅府街、都司街,城外之御河是和北魏建都有关者。实不知在北魏孝昌乱后,恒州以北尽为丘墟,况九龙壁正对着皇城街,若以第五龙的中心点为中轴线的一点,实为皇城街的中线,在皇城街的尽口处,即为正殿。今虽宫邸片耳无存,然建筑情况还可辨识。再如御河,北魏时是叫如浑水,明时,始称御河。特别如都司一职,北魏并未设置过,乃明时的都指掉使的简称。其他如今市内街有名东西华门、户部角、翠花宫等,全与北魏无关。

永乐时,为防御蒙古势力的卷土重来,屡修长城,更在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分段守御,设为“九镇”(亦名“九边”)。大同居边隅之要冲,设置了大同镇。镇治大同府。所辖边墙实长六百四十七里,就是现山西边外的长城。1449年(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在太监王振挟持之下,亲征至大同,酿成的“土木堡之变”,将以大同犄角之势不失,发挥了屏障京师的作用,所以当时有“大同士马甲天下”之称。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北上大军破宁武关后,直逼大同城。明总兵姜,由于兵民所迫,开门欢迎闯王。大军入城后,市容井然,闯王杀了代王朱桂十世孙朱传齌及其宗室等寄生虫。留部将张天琳镇守。

大同简史——6、明建代王藩

清时,为雁北道、大同府府治。

民国元年,取消府制,县名不改,为山西雁门道道治。国民政府成立后,1927年废道,直属山西省政府。其间于1925年、1927年国(国民军)奉战争与晋奉战争,都以大同为争夺目标,战斗激烈,自今城墙上还存有当年的创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宁武   至元   闯王   武定   鸭绿江   崇祯   永泰   皇城   清远   蒙古   北魏   城楼   山西   简史   明代   市内   美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