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毛泽东


少年毛泽东

1893年,毛泽东 生于湖南省湘潭市 一个叫 韶山冲的贫苦山村,有这样一首民谣叫:“韶山冲,村连村,十户人家九家穷。有女莫嫁韶山冲,红薯柴棍度一生。”让人难以想象,伟人毛泽东就诞生于这首民谣所歌唱的地方。毛泽东的父亲叫毛贻昌,母亲叫文七妹,他还有两个弟弟,分别叫毛泽民和毛泽覃。在毛泽东的童年生活中,父母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父亲对他很严厉,在他开始记字的时候,便要他开始学记账。这让童年的毛泽东养成了自律和坚忍不拔的性格。母亲文七妹是一个慈祥的人,慷慨而仁爱,不论什么都肯施舍。她很怜惜穷人,在荒年,她常常施米给那些跑来乞讨的人。她的优秀品德对毛泽东日后关心老百姓、关心下属的心怀产生了深刻而良好的影响。同时,毛泽东的母亲笃信神佛,并给予她的孩子们以宗教教育。因而,少年毛泽东追随母亲信佛,并像他的母亲一样虔诚。

少年毛泽东

在1909年秋天,韶山冲来了一个维新派的教师,叫李漱清,因为他反对神佛,想把神佛取消,教人民将庙宇改为学校,成为被大家议论的人。然而毛泽东对他讲述的反对封建迷信的维新思想和各种见闻感到新鲜,再加上两人很谈得来,就建立了师生和朋友的关系。通过读书,毛泽东也渐渐地愈来愈怀疑神佛了。由此可见,少年时期毛泽东的思想也是非常开明的,他乐于接受新鲜的思想并去探究,而不是一味地固守旧思想,固步自封。

少年毛泽东


1910年秋,未满17岁的毛泽东挑着行李,从家乡韶山冲步行20多公里来到东山学校求学他一进门房就遭到穿着讲究的青年学生的奚落:“土包子也要进洋学堂,真是乱弹琴。”后来又因为少年毛泽东错过了入学考试的时间,当时学校是春季招生,而他入秋才来,所以守门人不由分说守门人不由分说就把他拦了下来。但少年毛泽东没有就此放弃,他挑起行李径直往里闯。时任校长李元甫正好从此经过,他对毛泽东说:“如果你有真才实学就可以考虑录取你。”李校长给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叫《言志》。守门人拿来文房四宝后,少年毛泽东立刻奋笔挥毫,直抒胸臆,一篇一千多字的文章一气呵成。“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东山学校校风朴实,学规严谨,学生勤奋,“尚进取、崇艰苦、重劳动”。在这里,他大量阅读了《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宣传进步思想的书刊,这一刻,他像一块海绵一般尽情地吸收着新思想。东山学校的求学生涯,是毛泽东独立思维建立的开始。(源于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多字   湘潭市   韶山   开明   新民   东山   荒年   少年   民谣   美文   行李   校长   童年   母亲   思想   学校   毛泽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