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中国哲学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引言: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两者真的是相辅相成的吧,特别是在看了很多书之后再去旅行,回来之后的眼界确实与之前有了很大改变,也特别是在旅行结束之后,坐下看书,得到的感悟,也比之前的自己更为深刻了点。

经历半个月的出差,身心俱疲,无意间翻开这本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之前看着犯困的知识,仿佛顿时拥有了灵魂,让我越看越精神,仿佛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整个人都有焕然一新之感。

《中国哲学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关于哲学:

我们联想到哲学这两个字,好像出现更多的西方的哲学,关于中国的哲学似乎了解得不多,冯友兰大师的这本《中国哲学史》算是给我这样的哲学小萌新开启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他从孔孟之道,讲到诸子百家,从儒家、道家,再到法家,从公元前讲到南北朝,涵盖了中国哲学史的方方面面,同时冯友兰大师把中西方的哲学进行了比较,让我们更容易代入自身,去体会中国哲学的魅力。

《中国哲学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特别是他在对于中国哲学家更多注重的东西,和西方有什么不同的这方面的阐释,让我特别喜欢。比如:

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而不注重于人之有什么。如人是圣人,即毫无知识亦是圣人;如人是恶人,即有无限之知识,亦是恶人。王阳明以精金喻圣人,以为只须成色精纯,即是圣人,至于知识才器,则虽有大小不同,如八千镒之金,与九千镒之金,分量虽不同,然其为精金一也。金之成色,属于“是什么”之方面;至其分量,则属于“有什么”之方面。中国人重“是什么”而不重“有什么”故不重知识。中国仅有科学萌芽,而无正式的科学,其理由一部分亦在于此。

《中国哲学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中西方的哲学没有好坏优劣,但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可能是我个人本身的文化认同,我更注重的也是人本身,他是什么,而不是人有什么,笑,我很在意的是人是什么,他是前提,像是数字开头的1,而他有什么是1之后的0,有的东西再多,如果1不在,后面的0将毫无意义。

以上都是我个人的成见,冯友兰大师在阐述时,更倾向于中立和实在主义,他没有去批评中国固有的哲学,大师对于某些古代的哲学家的说法或许也是有异议的,就像我们每个人对每件事的看法都不相同,总会带有自己的情感色彩,而他却始终保持着一个局外人的态度,向我们娓娓道来中国的哲学历史,从古到今,从文献到史实,像是摄影机只负责拍摄,更像是一列火车,只是负责任得把我们带往哲学的国度。

《中国哲学史》: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是什么,而不是你有什么

哲学时代:

冯友兰大师的这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分为两个时代来进行阐释,一个是自孔子到淮南王的“子学时代”,一个是从董仲舒到康有为的“经学时代”,这套书也是分为上下两册,从两个时代的时间线出发,抽丝剥茧般得讲述哲学的故事。

子学,更像是启蒙,而经学更像为升华,它还有一个别称,叫佛学,而阴阳、五行、四时等这些也是哲学的一种表现形式。我忘了是在哪里看见的,所有的学科发展都极致都将走向哲学。

所以哪怕我们有时候并不是冲着哲学去发力的,学习到终极阶段,都感觉像是玄而又玄的东西了。

对于哲学,我还是一个门外汉,现在看的哲学史,更多也是在看中国的历史发展,并从中找到关于自己存在意义的另一种方式。

End。

#读书##干货分享读书会##全民荐书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4

标签:哲学史   董仲舒   中国   经学   中西方   成色   恶人   哲学家   圣人   美文   注重   为人   哲学   大师   东西   知识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