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兄弟不共财,姊妹少往来”,关系到了最终真会这样吗?

我和妹妹相差两岁,小时候妹妹是我的“小尾巴”,玩耍时到哪都跟着。

上学后,妹妹年年都是三好学生,也是我骄傲和吹嘘的对象。父亲说我们好的就像一对“鸭脚板”。

小时候的我们一起疯一起闹,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有好吃的我会第一时间想着她,她在我不会做英语作业时也会来帮我。

记得妹妹考上大学去外地上学那年,也是我技校毕业开始进厂工作的时候。靠着往来书信,姊妹之情一直没有断过。

这以后的二十多年,妹妹毕业成绩优秀留校任了教,后在当地结婚生子,没几年又辞职去读研读博,最后定居成都,在一所知名高校任教,工作几年后又出国留学一年,回国后又做科研常年出差,评职教授后又在带研究生。

父亲帮她带孩子一起生活的那几年,电话里提到她,总是说她工作上老熬夜,为了赶校车上班早饭都吃得匆匆忙忙。

我呢,这二十多年一直在厂里一线干活,和机器打着交道,累出一身毛病时,一晃熬到了退休。

现在我从厂里出来都好几年了,感觉日子过得“温饱有余,富贵不足”,养猫弄草还算自在。

也许是后来父亲病故离开,大家再难有机会团聚,也难得一起热闹地过年过节。那份亲情在她起草并让我签下的《母亲的共同赡养协议书》后,一切开始变得生疏和客气,甚至显得十分有礼有节。

一起分享的乐趣变少了,各自心里的秘密也悄悄屏蔽了对方。

妹妹一家经常开车回来看望母亲,一起出门吃饭,留下礼物返程途中微信告知我来过,并告诉我在母亲冰箱里放有给我带的吃的东西记得来拿。

我带母亲出去游玩或者陪她看病,微信里字斟句酌“汇报”完并发去照片,她会回复“收到,辛苦了!”

明明除了我孩子和老妈,我最牵挂的亲人就是她,但这份小心翼翼,却让这份关系彼此疏远,这份感情显得越来越尴尬。

到底是各自学历的悬殊,还是环境经历的不同,是阶层鸿沟还是认知的差异,都让我不得不接受一个现实,我们不再是从前的我们,我曾经的“小尾巴”彻底跟丢了·····

为什么“兄弟不共财,姊妹少往来”,关系到了最终真会这样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4

标签:字斟句酌   富贵   脚板   作业   校车   返程   职教   鸿沟   厂里   姊妹   美文   小时候   多年   父亲   母亲   妹妹   兄弟   关系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