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看莫言的获奖

诺贝尔奖,是以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作为基金,在1895年创立的,世界范围内,诺贝尔奖被认为是所颁领域内最重要的奖项。

几乎每一个职业作家或者喜欢写作的人,都有一个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梦想。

诺贝尔文学奖是全世界最高成就的文学奖,一年只颁发一次,审核标准也极其严苛,她会从全世界寻找最有影响力且成就最大的作品,经过层层筛选,确定下来一位,可见其含金量有多大。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看莫言的获奖

获得了诺贝尔奖,也就意味着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所以无数作家和爱好写作的人趋之若鹜心驰神往,有些人甚至将其当成终生的奋斗目标。

诺贝尔在遗嘱中称:该奖项要颁发给,在文学领域创作中、最具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也代表着对于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不可否认,设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奖评审委员会,不可避免或多或少要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但其总的宗旨应该还没有脱离评选文学出类拔萃作品的大方向,如果诺奖从本质上已经蜕变为由西方意识形态主导的工具,她也就彻底失去了让全世界文化精英心驰神往的意义。从这一点来看,诺贝尔文学奖还是有其一定的公平公正性的。

而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专门的奖项把目光聚焦在著作等身的莫言身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看莫言的获奖

不少朋友幼稚地认为,莫言之所以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主要归功于他过于夸大了对苦难的描述,刻意迎合了西方贬低诋毁我们的口味,甚至一厢情愿的认为,如果莫言因为描写我们的英雄人物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才是真正的获奖,才能得到全国人民的认可。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才是真正的名正言顺。每每看到铺天盖地这样的声音,我真的感到心里有几分凄凉,不为别的,为的是虽然历史已经发展到现在的崭新阶段,我们某些人的思想怎么会还蹒跚在十九世纪末的“羊肠小道”上?要知道,东西方两个文明的对撞延续了多长时间?用我们的价值观去对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审标准是不是显得过于荒唐?如果那样的话,诺贝尔文学奖又何以能称之为国际大奖?如果说莫言能获奖是因为抹黑了国家迎合了西方,那么诺贝尔文学奖为嘛不直接更改名称,干脆就叫抹黑谩骂奖得了。果真如此的话,诺贝尔文学奖如何能在一百多年时间里汇聚全球的文化精英而屹立不倒?如果真的那样的话,恐怕她早就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箱。

没有被广泛大众认可的作品作为竞争筹码,即便你抬着扩音机去斯德哥尔摩把自己的国家诋毁的一无是处,除了神经不正常的疯子,也绝对没有一个人会给你颁发任何“鼓励”奖。

诺贝尔文学奖从1901年颁发,截止到2020年,一共有117个人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些人有我们熟悉的罗曼·罗兰、萧伯纳、川端康成、海明威和莫言等。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抽时间把他们的履历挨个甄别一遍,看看这些被诺奖评委选中的各国文化精英,有几个是靠出卖灵魂抹黑自己的国家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莫让浮云遮望眼,风物长宜放眼量”。莫言对当代中国文学的贡献和影响是有目共睹的,不喜欢莫言作品的朋友尽可以在文学的海洋里寻找自己惬意的畅游之处,针对莫言的声讨,真的该停一停了。

从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看莫言的获奖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诺贝尔   川端康成   萧伯纳   斯德哥尔摩   诺贝尔奖   文学奖   瑞典   心驰神往   意识形态   美文   奖项   全世界   精英   朋友   国家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