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泱泱大国,百年荣辱,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置身其中,都是“中国速度”的见证者。

说到“中国速度”就不得不提我国的动车和高铁,中国工匠用自己无穷的智慧推动着国家高速向前发展,但是在2007年,这样的速度似乎还只是一个梦。

2007年,外国人因为中国工人达不到技术标准而要求技术全部进口,在对自己技术封锁的同时还对中国制造大加嘲讽。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不服输的中国人哪能咽下这口气,凭着刻苦钻研、顽强肯干的精神,用时34天彻底攻克了外方抛出的“技术难题”,而且标准比外方的还要高。

一个月前还在趾高气扬说大话的外国人这下彻底被打脸了,以李万君为代表的的中国工匠让外国人明白了什么是“中国精神”。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棘手的任务

“这不可能,这对焊接技术的要求太高了,我们真的焊不了。”

中车长客焊接一车间负责人无奈的对厂长说。

2007年,中车长客接到了改制以来最大的一个订单,试制时速二百五十公里的新型动车组,而且是首件试制。

要知道中车长客一直以来焊接的都是时速一百多公里的列车,现在突然要试制一个超往常时速一倍的列车组,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列车要达到时速高,就要相应的减轻重量,转向架接口更为复杂,要想在提速的同时保持列车的安全性,对焊接技术的要求可就更高了,这就是为什么车间负责人会无奈的原因。

一时间,厂长和车间负责人都沉默了,呆在那里犯了难,过了一会儿,为这事儿发愁的厂长站了起来,在屋子里来回踱步,突然他在办公室的工人光荣榜那里停了一下,脑子里闪出一个人——李万君。

“去找李万君,那个长春市的焊接状元,他肯定有办法攻克这个难题,让他拿出最高水准来焊,焊完了让国外专家来做评定”,厂长信心满满的说。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负责人听完之后说:“为了全国第六次铁路大提速动车组任务,我们必须要攻克这个焊接难关,我这就去找李万君”。

李万君是谁?他毕业于普通职业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电焊车间水箱工段,李万君的父亲作为工厂连续七年的劳模对他的影响很大,所以子承父业,他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焊工。

1997年,他代表中车长客参加长春市焊工大赛,以最年轻选手的身份为工厂捧回了三个项目的冠军,之后他又凭借自己的努力一气取得了六项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还登上过中华技能大奖的领奖台。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中车长客的厂长把这一把“赌”在了这个优秀的焊工身上,他知道只有李万君能接住这个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彼时的李万君还在车间里一边进行着繁忙的焊接工作,一边还要去指导其他的小同志,作为中车长客焊接技术最高的工人,他把自己的小半生都奉献在这里。

而此时的他不知道自己将迎来技术生涯的一个“挫折”,中车长客将要把一个棘手的任务交给他这位经验丰富的优秀焊工,作为中车长客的优秀工人代表,他能成功攻下这个技术难题吗?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意料中的失败

车间负责人把首件试制这个任务交给李万君,李万君对此非常重视,他对此研究了几个彻夜,然后总结这些年自己所有的焊接经验,打算“大干一场”。

对首件试制,李万君几乎使出了浑身解数,按照以往的经验来说,要想列车安全运行,就是要焊得“结实”,但这次的焊接标准却不仅仅是结实,它还涉及到焊接的核心技术。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转向架是高速动车组制造的九大核心技术之一,与高铁运行的速度、稳定和安全息息相关。

而转向架横梁与侧梁间的接触环口是承载五十吨重量的关键受力点。

常规焊法因焊接段数多、接头不熔合,质量无法保证,高速行驶下可能引发重大安全事故,这个焊接技术成了动车组国产化道路上无法逾越的“拦路虎”,也成为李万君职业生涯的遭遇到的巨大难题。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李万君说:“我以为把焊缝焊得越宽越好越结实,以为这就是提速列车的技术标准”,然而事情却没有那么简单,提速动车的焊接标准比李万君之前所接触的技术要难得多,甚至已经超出了他现有的焊接技术不是一星半点儿。

但当时的李万君还不知道首件试制的难度,所以当外企专家来华对焊接技术进行工艺检验的时候,李万君才知道自己的差的有多远。

外企专家看了李万君那满是焊点的转向架,连声大呼:NO NO NO!焊角大、接头多、焊点多,这么多的焊点稍有一个松动就会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对于普通列车而言,李万君的焊接技术已经足够优秀,即使表面有焊渣也不影响列车的运行,但是对于提速之后的动车而言,一个小小的焊点都可能造成一场列车事故。

李万君看着自己“满目疮痍”的作品,心中非常的不是滋味,那些日子的他茶不思饭不想,在自己略显平顺的技术生涯中还未遇到像这样的“滑铁卢”。

与此同时,外企的检验专家也对中国工人的技术能力失去信心,不仅如此,他们一边对我们国家搞着技术封锁,一边还对我们幸灾乐祸的说“风凉话”。

外企专家说:“你们中国对于这样高精尖的技术,就只能依赖于进口,因为你们达不到我们所检验的标准,所以想要发展高速列车,技术必须进口”。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明摆着这几个老外就是来“看热闹”的,不仅不教你技术还要对你落井下石,此时此刻的李万君虽然顶着重重压力,但是对于外方这样的做法他感到非常气愤,他也明白要想发展自己的高速列车,还是要把真本事揣在自己怀里。

至此,李万君调整好心态,从首件试制的失败中走了出来,眼下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攻克转向架的焊接难题,本着靠别人不如靠自己的原则,李万君像个焊接新人一样,抛去以往的光环,一头扎进车间,没日没夜的研究起来。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34天的逆袭

焊件必须接口少,内外平滑,没有瑕疵,这样的焊接标准和焊接难度对李万君来说简直是前所未有也是无法想象的,但是他一想起那几个趾高气扬的老外,浑身就充满了干劲儿。

你外国人能研究透的焊接技术,我们中国人一样可以,甚至还可以做得更好,李万君凭借着这样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开始钻研起对他来说全新的焊接技术。

“能否一枪把这个环口焊下来呢?”,李万君时刻在车间里不停地尝试这种可能性,但是来自阿尔斯通的法国专家认为这不可能,简直就是异想天开。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但李万君对法国专家的“打击”却不太放在心上,他就像个新来的学徒一样,心里一遍遍地想着焊接标准,焊接部位、控制熔深、少接头、少瑕疵、每一条标准都彻底推翻着李万君以往的经验,他也觉得太难了,但是就算再难他也没有退缩,想着还是要试一试。

每一条焊缝都要求达到平滑,尤其是转向架的“环口焊”,焊接工人需要把手伸进边、角进行焊接,狭小的空间根本容不下一只手的存在,但同时又要达到焊接少接口表面又平滑的要求,这样一听都觉得是天方夜谭。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不仅如此,焊接好之后的焊缝还要经过超声波等精密仪器的检测,当焊缝未熔合和焊透的情况,就说明这条焊缝是不合格的。

极高的技术要求和苛刻的检测过程,让李万君一度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想过要请教当时的外方的检验专家,但是对方的态度却暧昧,明显是什么也不愿透露。

所以就意味着在李万君面前,只有冷冰冰的焊接标准,其他却一无所助,无奈之下,李万君只能抛却旧有技术观念,在一步步反复摸索中,攻克技术壁垒。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但糟糕的是留给李万君的时间却不多了,此时距离动车组下线运行仅仅只有三个月时间了,就算李万君突破了技术难题,成功试制首件,其他的组装生产也需要预留时间,所以能给李万君留下的时间大概也就是一个月。

但如果试制不成功,动车组下线的其他环节都会被耽搁,中车长客就无法完成全国第六次列车提速的任务。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时间紧,任务重,李万君的斗志在此刻被激发,头顶的巨大压力变成了他前行的动力,自己作为中车长客的“标杆人物”,难道就真的会折在这个转向架下吗,离了老外的技术,我们就不能有自己的“中国速度”吗?

时间一天天过去,终于在埋头车间第三十四天的时候,李万君交出了一件完美的转向架样品,专家检测样品合格,超声波与射线检测焊接严丝合缝,完美无缺。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李万君能在运动中一枪把周长六百毫米的环口一整个焊接起来,动作利落,一气呵成还没有一点瑕疵,这对于一开始只想着看“笑话”的老外来说,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李万君却做到了。

周长六百毫米环口的周围并非是“一马平川”,它有横梁和其他零件在旁边成为焊接障碍,就算是人拿着毛笔沿环口画一圈,所得到的笔锋也并非粗细一致,更不要说拿着震动的焊枪去“走”一圈了。

仅仅用了34天,李万君不仅攻克了转向架焊接的技术难题,而且他的技术能力也跟着上了好几个台阶。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李万君的“一枪呵成”让世界级的焊接大师都感到惊叹,因为他们对于这样的环口焊,也只能分两段完成,而李万君却只用了34天。

在破解了转向架焊接难题之后,李万君还与同事合力把动车组所有的转向架焊接完成,攻破了转向架量产的难题,让CRH5动车组在2007年4月18日准时上线,助力中车长客圆满完成了全国第六次列车提速任务。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李万君攻克了转向架焊接难题之后,当初说站在一边说风凉话的那几个老外专家又来了,这一次与其说是检查,不如说是对李万君焊接技术的观摩与欣赏。

李万君回忆说:“当时四个人趴在我焊接的那个环口上看,说焊得像是艺术品一样,后来翻译说,他们说真没想到中国的焊工可太厉害了,从一开始的不会焊到会焊再到技术超过我们,仅仅用了一个月时间,中国焊工太了不起了”。

外国专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反应,是因为李万君用34天的瞬间,不仅达到了他们的焊接标准,还超过了他们的标准,制定了属于自己的“中国标准”,在技术融合的基础上还进行了新的实践创新。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李万君把它总结为“环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不仅焊接标准高,对焊工的要求也要,在“一枪到底”的焊接过程中,焊工连眼睛都不能眨一下,操作的时候手机等影响稳定的因素都要被禁止在外。

李万君自己研究总结出的这套方法,不仅自己受用,他还把它普及到整个中车长客的焊接车间,这种焊法成为车间每个焊工的必备技能。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技术过硬,质量保证,让中车长客生产的转向架全国闻名,产量与销量都是遥遥领先,它代表着中国焊工不服输、不认输、充满智慧的工匠精神。

在不借助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李万君单单凭借着自己的摸索与钻研,以一己之力彻底吊打了国外高高在上的核心技术优势,也狠狠的“打”了这几个外国专家的脸,让他们说的那句,中国只能依靠进口成为一句妄言。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中国速度中国造

如今,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的转向架年产量已经超过5000个,比庞巴迪、西门子和阿尔斯等世界三大轨道车辆制造巨头的总和还多,李万君也因在高铁制造中所作出的特殊贡献而赢得了“高铁焊接大师”的美誉。

作为中国列车人的杰出代表,在打造中国列车奇迹的道路上,李万君正与所有中国列车人一起奋起直追,坚定前行。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2017 年 9 月,“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开行,中国重新成为世界高铁商业运营速度最高的国家,这让高铁工人充满自豪,这一领跑世界的“中国速度”的达成,离不开李万君和他的工友们这些“幕后英雄”。

2011 年以来,李万君带头完成国家发明专利 21 项,革新 70 多项,重大技术创新 10 多项,取得五小成果 150 多项,获奖 104 项,为打造中国的“高铁名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7年,一个月前嘲讽中国焊接只能靠进口的外国人,34天后脸都绿了

当年那些说中国只能靠进口核心技术来达成列车提速的老外们,如今却看着我们用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把他们甩在了身后,越来越多像李万君一样的大国工匠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的为这风一样的速度,奉献自己的一份心力。

大国工匠,主力中国速度,创新中国制造,随着经济力与科技力的发展,我们这张骄傲的“高铁名片”会向中国速度一样,遍布全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1

标签:中国   转向架   车组   车长   焊工   工匠   美文   车间   老外   外国人   天后   列车   难题   速度   时间   标准   专家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