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前不久有个新闻,杭州18岁女孩躺在床上,爸爸嫌女儿懒,冲进房间掀开女儿的被子,拍下小视频发到家族群羞辱她。面对女儿的愤怒,爸爸云淡风轻地说:“还不是你不听话。”

晚上十点多时,爸爸再一次没敲门进女儿房间责骂,女儿冲动之下,拿起剪刀与爸爸对峙。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他侵犯了女儿的尊严,却毫不自知。有网友评论:“女儿有独立房间,为什么不反锁门呢?”

而事实上很多家庭的孩子,是没有办法反锁门的,父母会卸锁,会捶门,要求孩子的世界畅道无阻、一览无余。

这种做法,是以爱为名义,将孩子的自由捆绑并禁锢。殊不知越束缚,越让孩子反感。

人和人之间需要一定距离,亲密可以,但不能无间。

这种间隔,不是制造出隔阂与嫌隙,而是打造私人的专属空间,是父母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是一种知进退、懂分寸的爱。


界限感,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感。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太无微不至,其实惹人烦

每当我走进卧室,看见右边的窗户开着,我就知道,婆婆又给我整理房间了。

我的卧室窗户占据整整一面墙,推拉式的,一次只能开半边窗。右边正对我的书桌,旁边则是床头。

我不喜欢阳光直射,习惯开左边的窗户,而婆婆固执地认为,枕头所在的床头要空气对流,所以哪怕我正坐在桌前,她也要把左边的窗户关上再打开右边的。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我知道她是好意,但其实我心中不快。这不快就像这个季节的风,吹是吹进来了,却是闷热的、咸湿的,不但不让人感到凉爽,反而粘乎乎的不舒服。

婆婆和我住同一小区的对面两栋楼,她精准掌握天气动向,人不过来,也会给我发信息:“下午三点要起大风,关北边窗户”、“太阳下山了,楼上阳光房的被子收进去。”

我感觉窗外始终有一双凝视的眼睛。

她有我家的钥匙,随时会来整理卫生,虽然我多次说了不用。她会把我洗好晒干的拖鞋毛巾再洗一遍,把桌上地上柜子收拾整整齐齐,但太过整齐了,导致我反而找不到自己要的东西。

阳光房的遮阳顶棚,我拉开她要关上。卫生间的马桶圈,我放下了她要掀起来。夏天我上班不在家,她来把所有窗户关严窗帘拉上,理由是不把房间晒热。

我们的婆媳关系非常好,但终究做不到亲如母女。即使是我自己的妈妈,我也不喜欢她这么做。

我觉得婆婆缺乏界限感,她仿佛意识不到,这套房子的女主人是我,而且也只能是我。什么时候开窗,开哪扇窗,东西怎么收拾摆放,我不需要她替我做决定。

心理学家海灵格曾说过:“好的家庭,一定有界限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亲密的交集,但也有自己的边界与领地。太过无微不至的关怀照顾,其实惹人厌烦,尤其是涉及到私人空间,不会掌握适当的分寸,就是一种对主权的入侵。

热情过了头,谁都受不了,即便是父母也一样。不管子女愿意与否,只管自己去安排去做,辛苦劳累不说,对子女而言,还是一种负担。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过多的参与,是逾界的控制

三谷宏治的作品《有限管教》中写道:“90%的家庭矛盾都源于父母的界限感缺失,而且,父母过度插手,还会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我身边就有这样一个例子:表妹是姑姑的独生女,姑姑很爱她,自己省吃俭用,也决不会让女儿在物质上受一丝委屈。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电视剧《小欢喜》截图)

但她的爱是密不透风的。从小到大,表妹的一切她都要参与。穿什么衣服上学,和什么人交朋友,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她每天要事无巨细地过问。

表妹不乐意带同学回家玩,因为妈妈一定会推开房间门,坐在她们中间,强行插入话题。

填报大学志愿时,姑姑自作主张给表妹选了本省的大学,毕业后让她留在本地工作。她亲切地说:“离家近好,方便我照顾你!”

有人给表妹介绍男朋友,姑姑要严格把关,仔细筛选,家世、年龄、长相、性格,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权衡比较。约会她不能跟着去,但她要求看两人的聊天记录,从文字中破译蛛丝马迹。

表妹相亲了无数次,都不了了之。如今已经30挂零,仍然云英未嫁。每天下班马上回家,姑姑给她做好饭菜,浆洗衣裳。她的生活,和做小女孩时没有任何差别。

“这辈子我可能就和我妈过了”表妹曾无奈地跟我说,她已经习惯了姑姑的参与和决策,离开她,她甚至不知道明天该穿裙子还是长裤去上班。

她很感激妈妈的付出,而在我看来,这种过度的参与,恰恰是一种逾界的控制。

北大才子王猛曾写过一篇万言书,控诉父母的控制欲:“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他们所有的付出只是为了控制。”

和表妹一样,王猛从小活在父母的掌控中,只是姑姑的表达方式温柔,而王猛父母表现霸道,什么都要干涉,以至于他长大后产生了极强的逆反心理,十几年不回家,拉黑了父母的联系方式。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在新书《巨婴国》里写道:“中国90%的人,心理模式上还是巨婴,家庭关系模式是母婴共生。

0—1岁是孩子与母亲的共生阶段,孩子没有自主性,本能依赖母亲,母子一体。而随着孩子的成大,就要从共生走向分离。

但在宗法制深深影响的中国家庭中,血缘亲情浓到化不开,以至于缺少这种分离感,父母常常过多的参与并干涉孩子的生活。

这种共生家庭,像藤蔓一样彼此纠缠,把属于个人的边界融为一体,变得模糊不清。

这导致两种后果,要么像我表妹这样,依赖父母,无法在心理断奶,也无法建立自我意识;要么和王猛一样,用激烈反抗去逃离控制,亲子之间相爱相杀。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亲密可以,但不要无间

罗志祥出轨一事,网络传得沸沸扬扬。据正牌女友周扬青爆料,罗志祥祼聊、劈腿、多人运动的极度混乱私生活,实在让人震惊之余感到厌恶。

罗志祥妈妈气愤地说:“感情的事应私下处理,周扬青想毁了我儿子!”

可没有人买她的帐,人们发现罗妈妈,就是一个很没有界限感的人,她和儿子罗志祥之间的亲密互动,让人直呼辣眼睛!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罗志祥母子在公众场合亲吻)

和成年孩子嘴对嘴亲吻,怎么样都觉得不合适,但就有这样的父母,认为这是一种爱的体现,父母与孩子,就该亲密无间。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胡军夫妻和一双儿女亲吻)

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见,男孩子已经很大了,还要妈妈帮着洗澡,搂着妈妈睡觉;女儿粘着爸爸,像树袋熊一样挂在爸爸身上,丝毫不懂得避嫌。

这并不是说,有猥亵、乱伦这么严重的事情发生,但界限感的迷失,不是一件好事。过于亲密无间的爱,会让孩子感到迷惑,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养成。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有属于自己的隐私,父母养育了孩子,并不表示就可以随意窥视。

网红papi酱曾说:“我认为,成年之后的子女,都应从家里搬离出去。”

女儿拿剪刀与父亲对峙:界限感,决定了家庭的幸福感

搬离,是斩断共生家庭的慧剑,是迈向成长的台阶。

除了成年子女要主动搬离原生家庭,父母也要适时选择放手。

作家刘墉培养两个优秀的孩子,儿子刘轩是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女儿刘倚帆毕业于常春藤盟校哥伦比亚大学新闻系。

小时候,刘墉和其他中国父母一样,细心照料孩子们的生活起居,但随着孩子的成长,他选择放手,做一个睿智的旁观者。

孝顺,不等于盲目地妥协;离开,也不意味着辜负与抛弃。最好的亲子关系,是恰到好处,把握各自的边界。


写在最后:

父母有父母的空间,孩子有孩子的自由。

做父母的,对于孩子的生活,可以聆听但不干涉;在意见不合时,可以指导但不控制,尊重孩子的选择并给予祝福。

做孩子的,不要过于依赖父母,也不要一味压抑自己去迁就、迎合父母,从而束缚住成长的脚步。

父母得体地退场,孩子认真地起步,让爱自由呼吸,才是最理想的亲子相处之道。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刘墉   界限   女儿   家庭   姑姑   剪刀   表妹   美文   婆婆   窗户   子女   幸福感   亲密   父亲   爸爸   房间   父母   妈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