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文·段宏刚

“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文化里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通常是指仁、义、礼、智、信。

古代任何人不得无视“三纲五常”,否则,就会被他人贴上以下犯上、大逆不道的标签,在社会乃至历史上的声誉就会变得一片狼藉。

古代帝王自称“天子”,恰好证明了他们居于所有纲领中的金字塔尖的位置,下层的文武百官必须仰望他,对他唯命是从。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封建王朝的文武百官,都以做一名为国为民的忠臣当作自己最高的人生信条,只有如此,他们才能留下美名,被千秋万代的人景仰。历史上,姜子牙、诸葛亮、郭子仪、辛弃疾等人,都是名垂千古的忠臣良将。

诸葛亮当年决定北伐时,以一篇情真意切的《出师表》表明了自己的决心,然而,人们对这篇文章的评价并不都是正面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有一位名叫胡觉照的教授,他对《出师表》的看法跟大多数人不同。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胡教授认为:面对刘备王室,诸葛亮忠的愚忠思想和行为表现得太多,刘禅本来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在愚忠思想的影响下,诸葛亮一意孤行,竭尽所能地辅佐刘禅,他甚至无原则地溺爱刘禅,事事亲力亲为,让刘禅变得越来越胆小怕事,最终变成废人。

继而,胡教授得出了这样的观点:诸葛亮如果在当年能把刘禅取而代之,三国的历史极有可能改写。

胡教授进一步指出:《出师表》因为表达的是愚忠观念和迂腐思想,很难起到正面的教育作用,因此,应该把《出师表》从课本里删除。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此观点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许多学者的讨论,但是,人教社并没对此事作出回应,最终,这件事慢慢冷却下来。

也许是受胡教授的启发,近些年,不乏有一些人对经典著作指手画脚,这些经典著作里就有南宋大词人辛弃疾(1140年——1207年)的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不过,这次挑刺的不是公知,而是学生家长。一些家长认为,这首词的愚忠观念也很明显,有误人子弟之嫌,也应该踢出课本。

《破阵子》是一首慷慨悲壮的“豪放词”,字里行间流露出炽热饱满的豪情,以及壮志未酬的无奈。全词如下: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可以说,《破阵子》是豪放词里的最有代表性的篇章之一,知名度非常高,被人们代代相传,是当今中学生必须会背诵的篇章。历史上,《破阵子》不光被历朝历代的文人所熟知,连那些倥偬一生的将士也能背诵,它给许多人提升了士气,让人们具有了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破阵子》写于1189年春,词的意境跟春意盎然合而为一,进一步延伸了词的内涵。此时南宋的北方,早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辛弃疾,主张跟金人抗争到底,以便收回失去的山河。而软弱的南宋朝廷,对金人的要求马首是瞻,毫无骨气。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性格耿直刚正的辛弃疾很快遭到了朝中奸臣的弹劾,看到自己壮志未酬,心灰意冷之下,他只能被迫辞官,来到信州(今江西上饶)过起隐居生活。

田园生活虽然很惬意,但他始终忘不了“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抗金大业”对他来说,是一名好男儿最基本的人格担当。

1188年冬,主战派陈亮拜访辛弃疾,让辛弃疾不禁想起之前在沙场上冲锋陷阵的场景,感慨万千的辛弃疾,就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

许多家长受胡觉照教授的影响,认为《破阵子》跟《出师表》一样,带有鲜明的愚忠观念和迂腐思想,这是为什么呢?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在这些家长看来,就是因为词中的“了却君王天下事”7个字。

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尤其像辛弃疾这样能文善武的将领,建功立业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他却用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来作为自己的借口,堂堂大丈夫怎么能把为君王服务作为自己的志向呢?这样的思想格局未免太微小了一些。

南宋朝廷在当时既软弱又腐朽,欺软怕硬,对外胆小如鼠,对内任由奸臣当道,像辛弃疾这样文武双全的将领很难有用武之地,面对这样的昏君,他为什么还要效忠君王?这不是愚忠又是什么?如果以这样的观念来解读这首词,现代人不理解辛弃疾也就不足为奇。

实际上,欣赏古诗词时,一定要用历史的眼光去审视,才能正确地理解它,若用现代人的眼光去看待古人的行为,很可能以偏概全。

辛弃疾《破阵子》慷慨悲壮,却被一些人建议移出课本,因为7个字

毕竟,古人生活在“三纲五常”的条条框框下,尤其是“君为臣纲”这一条,导致古人的思想和言行很容易被封建礼教文化框定住,继而带上或多或少的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在今人看来,是很难理解的。但在古人的思想意识里,这就是臣子做人的底线,他们没有想那么多,唯一想的就是怎么忠君爱国。

若不以“愚忠思想”来说事,《破阵子》在格调和意境上非常高,是“豪放词”里边最有代表性的一首。词的开头生动具体,视觉和听觉交替出现,引人入胜,极富有画面感,一下子把读者带入一个金戈铁马的场面,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

更重要的是,这首词用字精准,用典恰到好处,把雄强悲壮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读起来非常鼓舞人心。若移出课本,对学子来说,肯定是一种损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课本   愚忠   封建礼教   文武百官   壮志未酬   出师表   经典著作   奸臣   君王   南宋   豪放   悲壮   慷慨   美文   古人   观念   教授   思想   建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