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文·段宏刚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诞生了许多享誉世界的伟大音乐家,他们用不同的音乐风格诠释了民族精神,开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新局面,让世人了解到中国并不缺乏音乐天才,中国的音乐天才完全可以跟世界级音乐大师掰手腕。

如果说创作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聂耳,音乐风格的标签是雄壮高昂,创作合唱声乐《黄河大合唱》的冼星海,风格以恢弘壮阔为特征的话,那么,创作了《二泉映月》、《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世界名曲的民间音乐大师阿炳,其风格激扬深沉,如泣如诉,并带有鲜明的民族风味,是他让中国的民族音乐获得了世界的赞许。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二泉映月》是阿炳最重要的代表作,也是享誉海内外的二胡名曲,被誉为“阿炳自述式的悲歌”,这首曲子曾代表中国民间器乐多次参加世界音乐节,获得大奖无数。

《二泉映月》创作于1949年,是阿炳在去世前一年所作,此时的阿炳,双目失明已经20余年,流落街头以卖唱为生,饱尝了底层生活的艰辛,面对不幸的生活,他把个人命运和民族命运全部融入这首曲子里,让曲子迸发出强烈的抒情意味,听起来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精神力量,表达了深沉而豁达的生命体验。

人有国界,艺术没有国界。在国际上,《二泉映月》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非常高,欣赏过这首曲子的人,无不产生共鸣。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1978年,日本指挥家小泽征尔来到中央音乐学院,听完一名女生用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后,被感动得热泪盈眶,对现场观众说:这种音乐应该跪下来听。

1985年,美国一家专业报纸评出了最受西方人欢迎的10首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

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美国的一场音乐会上听了《二泉映月》的录音后,激动地对一位来自贝多芬故乡的人说:他是中国的贝多芬!

时至今日,只要人们谈起音乐,说到二胡曲,《二泉映月》绝对是绕不过去的艺术瑰宝。

跟音乐上的辉煌成就比起来,现实生活中的阿炳可以说是命运多舛,他的人生大起大落,跟戏剧一样荒诞,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和世态炎凉被他尝尽了。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阿炳(1893年——1950年)原名华彦钧,出生在江苏无锡的“雷尊殿”旁。母亲吴阿芬是一名大家闺秀,而父亲华清和却是一名道士,这样的出身,注定很难被世俗生活所接纳。

吴阿芬嫁给当地秦家的一个少爷才过了半年,丈夫就撒手人寰。在丈夫的葬礼上,邀请雷尊殿的道士华清和给做法事。

随着接触的增多,吴阿芬与华清和逐渐产生感情,最终生下了阿炳。可以说,阿炳是一名地道的私生子。

阿炳出生后,父母都不敢相认,只好把他偷偷送给乡下的婶母来抚养。

8岁时,阿炳的母亲吴阿芬距离去世已经过去4年之久,外边的风言风语逐渐少下来,父亲华清和带着阿炳去雷尊殿做了一名小道士。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父亲对道教音乐颇有研究,笛子、琵琶、二胡、牛皮鼓等民间乐器,都被他玩得炉火纯青。受父亲的熏陶和影响,12岁时,阿炳开始接触民间乐器。没想到,其貌不扬的阿炳很快在音乐上展现出无与伦比的天赋,许多曲子他只练习几遍,就能演奏得有板有眼,让周围人感到不可思议。

在父亲的调教下,阿炳的音乐天赋一步步被释放出来。

更重要的是,阿炳天生有一副好嗓子,在17岁参加道教音乐表演时,给人们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从此,他有了“小天师”的美称。

父子二人相依为命,物质生活虽然算不上富足,倒也衣食无忧。出于对阿炳幼年丧母的愧疚,幼年和少年时期的阿炳,被父亲极度溺爱,逐渐让阿炳养成了任性妄为的性格,这也为他以后的悲惨命运埋下了伏笔。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1918年,年仅25岁的阿炳再次遭受到命运的摧残,父亲因病去世后,阿炳瞬间变成了没有亲人的孤家寡人,他的精神支柱被命运无情地推倒,从此,他变得自暴自弃起来。

为了逃避现实,25岁以后的阿炳,过上了“浪子”的生活,开始频繁出入大烟馆和窑子,似乎只有纵情声色,不断麻痹自己,才能掩饰内心的痛苦。

这种生活方式最终给阿炳带来了严厉的惩罚。

几年后,阿炳因为长期纵情声色和吸食大烟,导致右眼完全失明,左眼处于半失明状态。雷尊殿里的人知道阿炳变成“废人”后,就无情地把他赶出了道观。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流落街头的阿炳,之前积攒的钱财被他挥霍殆尽,又落下一身病根,在走投无路之下,他只能操起熟悉的二胡,选择在街头卖艺为生,一把二胡成为他跟这个世界产生联系的唯一纽带。

当上“流浪艺人”后,二胡成为他活下去的唯一希望。通过在街头日复一日地拉二胡,他逐渐荒废的音乐才华再一次焕发出生机,为他日后创作世界名曲《二泉映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于阿炳的音乐天赋极高,他在拉二胡时,常常信手拈来,即兴发挥,每一段二胡似乎都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忏悔和命运的控诉。

盲人音乐家阿炳,逛窑子抽大烟,为何有“中国贝多芬”的美誉?

几年后,在族人的牵线下,阿炳跟一个名叫董催弟的寡妇结婚,有了妻子的照顾,他感到了生活的温暖,有心思把更多精力用在音乐创作上。在36岁到去世时这20年间,阿炳创作出200多首民间乐曲,包括举世闻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琵琶名曲《大浪淘沙》,为中国20世纪的音乐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1950年12月初,阿炳在饥寒交迫中病逝,终年57岁。他的生命虽然终止了,但他留给世人的名曲并没有终止,这些名曲在世界各国音乐家和音乐爱好者的演绎下,不断迸发出新的精神力量,陶冶着一代代人的心灵。

在多首乐曲里,阿炳都融入了对人世的关怀,对人生的思考,对民族音乐的融合,对家国情怀的流露,再加上他遭受的磨难跟贝多芬有些相似,艺术成就也非常高,所以,许多人愿意把他看作是“中国的贝多芬”。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贝多芬   音乐家   中国   道教   窑子   大烟   民族音乐   盲人   名曲   道士   乐曲   美文   美誉   曲子   父亲   民间   街头   命运   世界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