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11月18日,2021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149人当选。其中,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65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84人。

值得注意的是,南京大学物理学院马余强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据悉,马余强的弟弟——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马余刚,已于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名单节选

一家两兄弟,马余强和马余刚成为一对兄弟院士。这是继杨福家、杨福愉后,宁波市的第二对兄弟院士。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马余强(左)、马余刚(右)兄弟在余姚八中梁弄校址合影

与此同时,马家两兄弟都是一轮直接当选。这也从侧面说明,兄弟两人的学术造诣高,水平受到业界认可。


哥哥马余强简介

马余强,男,1964年11月出生于浙江余姚,现为南京大学物质科学前沿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教授。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3年获南京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95年被聘为南京大学物理学教授,1997年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荣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01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马余强资料图

马余强主要从事软物质物理研究,致力于运用统计物理学研究活性物质的非平衡集体运动以及生命物质中细胞的界面物理,做出了系统性、原创性工作。

他在活性物质的宏观集体运动理论和微观机制方面做出了若干首创工作:

建立能正确刻画活性物质宏观集体运动的动力学方程,发现有序相出现长波涨落,从而提出活性物质集体运动的失稳概念;他揭示活性物质中拓扑缺陷的微观起因,率先提出无需流体亦可激发其拓扑缺陷。进一步阐明宏观集体运动失稳起因于微观拓扑缺陷的反常超扩散动力学。

他运用界面调控的物理图像,系统研究参与生命过程的纳米载体-细胞-生物大分子三类重要界面作用,形成国际上有特色的统计物理研究思路,推动统计力学在该领域的发展:

首次发现粒子旋转入侵细胞的规律及自发渗透细胞与受挫包裹的新机制,在国际上最早通过理论探索生物相容性好的DNA载体与细胞相互作用,从而提出负电载体通过角攻击方式高效进入负电细胞膜的“类电荷吸引”物理机制。此外,他提出pH敏感的相变物理调控来设计载体靶向肿瘤细胞,减少对正常细胞损伤,为未来靶向肿瘤输运提供重要见解

马余强于2007年4月加入民进。2007年12月起任第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民进中央委员,2012年7月起任第九届、十届民进江苏省委副主委、省直工委主主委,2013年1月起第十一届、十二届江苏省政协常委。


弟弟马余刚简介

马余刚,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美国物理学会会士。1997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先后主持国家973项目、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基金委重大项目、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等。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马余刚资料图

1985-1989年,杭州大学本科毕业;1989-1991年,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1991-199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上海原子核研究所)博士研究生。1994年12月,被中科院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17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主要研究方向中高能及极端相对论的重离子碰撞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核物质的液气相变和夸克-胶子等离子体相变,反物质原子核的探测与性质;奇异核束物理的实验与理论,主要研究奇异核结构和性质以及用奇异核束进行的核反应研究;开展激光-核物理,伽马光核物理研究;有关物理学与复杂性的交叉学科等。

马余强与马余刚虽然长期在外工作,但对家乡始终充满了深厚的感情,工作之余,多次忙里偷闲回家乡走走看看,并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贡献力量。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宁波另一对兄弟院士

在马余刚、马余强兄弟之前,祖籍镇海的杨福愉、杨福家兄弟也是知名的甬籍“兄弟院士”,而且均在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杨福愉院士

资料显示,杨福愉,1927年10月30日出生,生物化学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杨福愉于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60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生物系博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工作,历任研究员、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名誉主任;1986年9月任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杨福愉长期从事生物膜的研究工作,并以膜脂-蛋白质相互作用为主线,特别关注细胞内膜系统(线粒体、溶酶体等)对重要细胞生命活动的调控机制。


一门兄弟双院士!哥哥在南大,弟弟在复旦

杨福家院士

1936年6月11日出生于上海的杨福家,则是我国知名的核物理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上海建桥学院名誉院长。

1958年杨福家从复旦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60年担任复旦大学原子能系副主任;1963年至1965年担任丹麦哥本哈根尼尔斯·玻尔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员;1980年晋升为复旦大学物理学教授;1987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所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1993年至1999年担任复旦大学校长;1997年至1999年担任中国大学校长联谊会创会会长;2001年起出任英国诺丁汉大学校长(校监),成为出任英国知名院校校长的第一名在籍中国人;2004年创办并出任宁波诺丁汉大学校长

杨福家领导、组织并基本建成了“基于加速器的原子、原子核物理实验室”,在中国国内开创离子束分析研究领域。

兄弟院士,人才辈出,倍感羡慕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复旦   院士   南京大学   中国科学院   复旦大学   学部委员   兄弟   原子核   美文   上海   活性   南大   细胞   弟弟   物质   哥哥   教授   物理   生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