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里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一年,王维十七岁,他还不是后世传颂的“诗佛”,而只是一个离家三年的思乡游子。


重阳节里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公元701年,王维出生在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一带)的一个名门望族里,父亲王处廉是个中高级公务员(官至汾州司马),母亲崔氏是大家闺秀,笃信佛教。王维的名字也是取自《维摩诘经》,名维,字摩诘,是洁净无尘的意思,看来崔氏在家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

王维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无忧无虑地成长,与年岁一起成长的还有他与生俱来无法掩饰的才华。在少年王维的心中,这样的日子应该能到天荒地老吧。然而,不幸总是不期而至,九岁的王维失去了父亲的庇护,王家失去了最重要的经济来源。顶梁柱倒了,总要有人顶上去啊,哪怕只是个九岁的孩子。那个时候的王维是怎样面对这一切呢,也许是母亲时常念诵的佛经吧,缘会则生,缘散则灭,父亲,走好吧,这个家还有我!

十五岁,王维离开了河东老家,去往当时最为繁华的地方,长安。为了一个机会,一个自己的机会,一个王家的机会!

十五岁的王维,通音律、善诗词、工书画,最关键的,他还是一个超级帅哥(“妙年洁白,风姿郁美”),可即便如此,异乡的生活总是比想象中艰难一些。每当穿梭于皇亲贵胄的府邸之间,游走于富商大贾的筵席中时,王维要极尽所能地展现他的才华,去寻找那个可能永远不会出现的伯乐。筵席散去,回到自己的住地,少年难免会怀念儿时的无忧无虑,怀念父亲、母亲还有家中的几个兄弟。

两年后、重阳节!长安的繁华再一次以嚣张的姿态展现在王维面前。王维还没有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唐朝的科举制度,举荐是占很大比重的,即使才情超绝,若没有当时的名流举荐,基本没有可能考中)。周遭的喧嚣浮华、周围人的团圆喜庆,无时不刻在提醒少年,他在长安还没有立足,他仍然只是个“异乡人”,那种不被接纳的孤独感直击心灵。于是,提笔落纸,千古名句跃然纸上: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多么平常的句子啊,甚至在一句诗中出现两个“异”字,这种技术上不太讨巧的写法,无所谓了,因为与充沛的感情比起来,创作技巧实在不值一提。

这该是全家团圆的日子啊,母亲和弟弟们应该登上了附近的高山,头上也应该带着茱萸花(此花性凉,据传有辟邪之功效)了吧,可他们应该也不够开心,因为少了一个自己。王维一念及此,甚至忽略了自己的孤独,转而自责起自己带给家人的不圆满。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可能正是源于这份自责,少年王维更加明确自己的责任和担当。于是,两年后他遇见了岐王(没错,就是杜甫笔下“岐王宅里寻常见”的那位),遇见了玉真公主(就是诗仙李白追了大半生的那个大唐第一女权贵),四年后状元及第,再之后他遇见了张九龄、孟浩然以及让他写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元二等等。

重阳节里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再之后,他的诗越发精妙卓绝:“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太多太多的传世名句了,但那不是今天的主题。

今天是重阳节,我只是无比怀念那个“异乡人”,那个少年郎——王维。

重阳节里读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重阳节   河东   兄弟   茱萸   异乡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   长安   筵席   名句   山东   团圆   美文   异乡   父亲   母亲   少年   机会   王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