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30多年前,她是一名日本小学教师,带着对日本教科书的质疑,她走上了探寻历史真相的“不归路”。试图以一己之力揭开日本右翼的虚伪面纱,还日本民众以历史的真相,唤醒日本民众的良知。


她就是被中国民众称作“日本的良心”的松冈环女士。甚至在2011年的“感动中国”中,她被评选为候选人。


今天,我们一起品读松冈环如何以一己之力,对抗无知冷漠的日本社会。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

01如何教育后代


松冈环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个时髦的女白领,后来做了10年家庭主妇,再出来工作时,她选择了去大阪府一家公立小学教书,当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


在学校,松冈环担任着多门课程,而她最喜欢的是历史和语文,因为这两门课上她可以发挥更多的自主性。


1982年,松冈环担任小学教师时,日本的学校里还普遍进行着“和平教育”。这是日本战败后,全国普遍实施的一种教育。


在这种教育里,通过讲述广岛和长崎的核爆、冲绳遭受的美军攻击、日本战败的耻辱等,向学生灌输和平的重要和对战争的反省。


“可是其中并没有提及日本侵华战争,而且非但如此,日本文部省配发的教材里,以赞美这场战争为主。”松冈环说,这让她对“和平教育”产生了疑问。


松冈环在大版的家里保存了许多那个年代“和平教育”的教材。她拿出一份花花绿绿的投影片,这在日本被称为“纸戏剧”。每幅彩画都在讲述着日军在“中国团结一心为保护日本而战斗”的故事。


在一幅“纸戏剧”上,两个张牙舞爪的魔鬼在用力地顶着一个巨大的魔鬼头,对抗着日本国旗。


松冈环解释:这个魔鬼头代表当时中国的蒋介石政权,而另外两个魔鬼则代表美国和英国。意在说明:日本进行侵华战争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英美的威胁。


松冈环展示这些“纸戏剧”时用了一种极为夸张的声调,她说这是讲述“纸戏剧”时所必须的——每一张“纸戏剧”背后都标明了特殊的声调。


这种宣传的效果是惊人的,松冈环说:很多学生听后都流泪了,而且大部分迅速地认同了战争的正确性。


松冈环第一次知道日本侵华战争源于上了大学后,自己在图书馆找资料时的偶然发现。而关于南京大屠杀,更是在做了老师以后才知道的。


在对学生进行“和平教育”的同时,她越来越发现,自己不能自圆其说了。于是,有一次在对学生进行了“和平教育”后,她合上书本说:这些都是谎言,其实这场战争是天皇发动的一场错误的战争,它让中国和日本两国人民都受尽苦难。


讲台下的孩子们都睁大了眼睛望着松冈环,他们无法理解,台上的老师究竟怎么了。


为了给学生制作更客观的教材,她开始寻找侵华日军幸存者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希望还原真实的历史。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日本教材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只言片语”

02一个人的探寻


由此,自1997年10月起,松冈环开始在日本东京、名古屋、大阪、广岛等6个城市,开设了“南京大屠杀情报热线”,共寻访了250多位当年参与南京大屠杀的日本老兵,引导他们说出真话。


终于,2002年,正值南京大屠杀65周年之际,上海辞书出版社翻译出版了她4年多来呕心沥血的著作——《南京战•寻找被封闭的记忆》。此书一经出版,她立即被中国读者所熟知。


1999—2002年,松冈环一次次地踏上中国的土地收集证言,其中有12次专程赶赴南京。


在南京市教委及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帮助下,她和一些志同道合者一起,通过地毯式搜索,花了约4年的时间走遍南京城内和郊外,走访了180位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收集他们的受害证言。


终于,2005年,她再一次以日本人的良知和中国证人的口述史实,揭露和挫败日本右翼势力企图否定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阴谋,出版了她的又一部汇集了南京大屠杀180位受害者证言的著作——《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


书中近30万字的口述材料,客观而真实地反映了日军自1937年12月开始,长达6周的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大伤害。


其中部分珍贵证言,填补了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中有关“性暴力受害者的调查与研究”的空白。


这两本书出版后,很快成为了日本的畅销书,她也因此被授予了2003年度日本记者会议(JCJ)奖。


2004年8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颁发给她“南京大屠杀史调查研究特别贡献奖”,以褒奖她十多年来为南京大屠杀史实调查与研究所做的杰出贡献。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

03一部电影引发的忏悔


2010年12月19日,大阪三重县首府津市有一场电影放映会,纪录片的名字叫《南京,被割裂的记忆》


时年63岁的松冈环把多年采访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记录,还有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兵的证言,拍成了这一部85分钟的电影。


电影为什么选择在三重县播放?因为当年参加过南京屠城的许多老兵都来自三重县。


电影在晦涩的平静中夹杂着血与火,镜头里幸存者和施暴者仿佛是对着一面墙,在独自回忆。


影片采取拼接的形式把两类人拉在一起:中国的幸存者站在扬子江边描述着当年日本人的机关枪扫射无辜百姓。镜头一转,一个日本兵面无表情地讲述当年如何接到上级的命令,要求对中国人一个都不留。


而镜头外,是松冈环持续追问的声音,以及曾经年轻的她。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南京,被割裂的记忆》

前来观影的当地人挤满了小礼堂。电影行至高潮处,松冈环悄悄地走到前排,观察人们的表情。


她说,往常很多人往往会选择在这时候悄悄退场,而这一次大部分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这让松冈环略显欣慰。


她坚信,与亲历者对话获得的和平体验是博物馆远远无法达到的。


三重县电影放映结束的时候,一位泪流满面的白发老人走到松冈环面前深深鞠躬。他叫铃木勋,他的父亲铃木力男是第16支团第33步兵连队机关枪中队的士兵。


在电影里,铃木力男出现在了镜头里,并诉说了自己当年曾用机关枪扫射平民的事实。


铃木力男从战场回来后,在村子里开了鱼店,生意兴隆,养活了一家老小,是儿子铃木勋心目中的好父亲。


然而,铃木力男直到去世,都没有和家人提过战争中的事情,只是反复地说:“战败是应该的。”


当年,铃木力男对着松冈环吐露多年前的暴行时,一度激动到当场昏厥。


父亲去世11年后,铃木勋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了另一个父亲。他对松冈环说,这应该是对死者最好的祭奠了。


电影放映会的组织工作由松冈环在三重县和平团体的朋友们帮忙。他们出于各种理由支持着松冈环,有的是在广岛出生,深刻理解着南京的痛;有的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移居南京,受到当地人热心对待,从此坚定中日友好的;有的是因为妻子是侵华战争的遗孤;还有的是对于日本政府的战争态度存在疑问的年轻女孩。


前来观影的观众多为步履蹒跚的老人、家庭主妇和大学生。他们通过买书来表示对松冈环的支持,也有人在离去前,塞给松冈环一个信封,“我没什么钱,但这点心意希望能给你的下一部电影做一些帮助。”


从外貌看,松冈环是个再典型不过的日本女人,总是化淡妆,拾掇得很整齐优雅。然而,她又是一个最特别的另类。


过去的30多年里,这个日本女性总在敏感的时刻,毫不掩饰地揭着中日关系的那些痛处。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04面对多数人的沉默


每年的8月15日,在南京,她都会在大屠杀纪念馆参与和平集会;每年的12月13日,在日本,她都会发起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用日语告诉日本人一个个大屠杀幸存者的名字。


即便是在中日关系跌入冰点的年份,松冈环也没有停下脚步,而是带着电影《南京,被割裂的记忆》四处演讲。


中国导演陆川曾公开说过,他在与日本演员合作电影《南京,南京》时,都是先让他们参考松冈环写的亲历者证言。而电影中许多场景也都依据松冈环的调查证言而拍摄。


松冈环觉得自已在做的是一项市民运动。她把个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研究,通过亲历者证言集会,以及演讲的方式向普通民众展示。


不仅如此,她还把日本人带到南京去亲身体验,把南京的大学生接到日本进行交流。


在南京,松冈环看到了另一个战争。1988年,松冈环在南京找到了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李秀英对她说,“战争是日本军国主义所导致的,与普通日本百姓和士兵无关。”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

相比李秀英的宽容,日本对于这场战争的态度让松冈环感到了巨大的落差。在当时,日本国内对于这场战争,整个社会采取了集体沉默的方式。


不仅从中国回来的老兵集体封口,关于这场战争的资料也被日本大量焚毁。


李秀英与松冈环分别时握着她的手说,“你作为老师,一定要把真实的历史告诉更多的年轻人。”或许就是这句话改变了松冈环此后的人生。


从那时起,她决定在中日之间寻找亲历者,来还原当时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


松冈环利用学校寒暑假,一次次前往南京,对幸存者进行采访。这个瘦小的日本妇人,背着沉重的采访器材,常年在南京四处寻找幸存者。每找到一名幸存者,都让她兴奋不已。


受访者一听她是日本人,往往就抛出“你请回”,“没什么可谈的”。但在数次拜访之后,这些幸存者开始接受松冈环,对她倾吐从未对旁人谈起过的惨痛回忆。而在分别的时候,他们会拉着她的手,连连感叹她是好人。


随着调查的深入,松冈环开始试图采访加害方一一参加过南京屠城的日本兵。虽然这些日本兵大部分还健在,但让这些人开口要比采访南京幸存者困难得多。


一次,松冈环偶然找到一本《第16支团第33步兵连队第一机关枪中队战记》,这是一本战后人员登记手册,上面记录了这个中队士兵退役后的大概地址。


以此为线索,松冈环向电话局要来电话本,一家家电话打过去。只要确定对方还健在,她就不打招呼地突然出现,向对方询问南京大屠杀的情况。


“你不是日本人!”“南京大屠杀根本不存在!”闭门羹是正常的,但松冈环没想到,要打开这些老兵的心竟然如此之难。


有时,她终于赢得对方信任,开始坐下来谈起当年的暴行,对方的妻子却跑出来打断了一切。


1997年,松冈环建立了南京大屠杀信息热线,向全国征集日本老兵的信息。而她等来的,一半以上都是谩骂和干扰电话。


之后的调查中,松冈环采访了250位日本老兵。而在这些老兵中,真正能够认真回忆南京那段历史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人选择了遗忘,平静甚至得意地走完余生。


松冈环说:在她能找到的250个日本兵里,对战争有反省的不超过4人。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与日军罪行

松冈环其实比谁都明白,这些老兵夹杂在时代的错误当中:是应该低头认罪,还是应该继续保持骄傲?


这些老兵回国后,努力工作,经历了战后日本经济最衰败的时刻。同时,也是他们,制造了日本战后的婴儿潮。


婴儿潮一代长大后,以自我牺牲的精神拼命地工作,从而缔造了上个世纪日本经济的辉煌。


而这个国家,自战败后,一直没有放弃通过各种办法鼓励民族精神,其中就包括对下一代进行带有主观色彩的“和平教育”。


松冈环也曾经是婴儿潮一代,主张富强国家的积极分子。但是中途,她却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来完成自己的使命。她在一本本关于南京的书中反复写道:“为了下一代,我们不应该歪曲历史。”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女士:把历史真相告诉日本人

05重视细节记录


每一次访问,松冈环他们都尽可能征得受害者的同意,通过笔记、录音、录像、拍照,留下了第一手的原始记录;每一次访问,她都要询问:“你知道经历过南京大屠杀的人吗?”


通过介绍,接受访问的幸存者达到180多个,这已经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在被访的受害者中,有许多人失去了父母和兄弟姐妹,生活遭受破坏,在贫困中度日。


好些人比当年侵华士兵去世得早,有时找到受害者的住所,邻居却说:“那人已经在几年前死了。”


有时寻找不到,还要求助于当地居委会帮着找。在寻访时,松冈环屡屡为那些无比悲惨的事实流泪。


受害的老人为了不触痛伤口,有时不愿再回忆下去,但松冈环却不得不唤醒她们的记忆。“虽然她们的身体曾经被凌辱,但她们的精神不能被践踏。”松冈环如是说。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女士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

在2000年春的“南京性暴力被害调查”中,松冈环重点访问了居住在国际安全区及周边地区,以及多次发生集体屠杀的长江岸边的下关地区的妇女家庭。


7天的时间里,她从早到晚都和翻译一起进行调查取证工作,取得了24位证言人的口述实录。


她特别重视有细节的记录:“我在中国搜集整理证言的过程中发现,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过去的证言都过于简单,很多受害者只有一两句话,有的证言没有时间,没有地点。在日本,人们更相信具体、带有细节的证言,有了这样的证言,即使是日本右翼势力也会被说服。”


但有细节的证言并不容易得到。对于很多受害者来说,那段历史是心底的创伤。特别是性暴力侵害,她们都把这段记忆埋得很深,以至跟她们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人都不知道;还有的受害者想说,家人却极力劝阻,认为这会给家人丢脸。


所以,当话题转到性暴力上时,受害者的她们还常常自怨,难以启齿。“我作为女性,更容易与他们有感情交流。”说到这时,松冈环的眼里泛着泪光。


大多数时候,松冈环都是多次登门拜访,反复劝说,但由于语言不通,沟通困难,完整地进行一次证言搜集,至少也要一整天,“经常从早上聊到下午,中午饭都吃不上,有用的信息却并不多”。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女士与幸存者

06只希望她们快乐


松冈环每次来中国,除了采访新发现的幸存者,还要去探访以往的被访者。她除了在经济上予以一些资助,还陪她们聊聊天,一起吃顿饭。


2004年,松冈环和她的朋友租了一部中巴,带着5位受害妇女和她们的家属去扬州游玩了两天。松冈女士说,我希望她们的晚年能平安地过日子。


当初,松冈环组织南京大屠杀中遭强奸的妇女去日本演讲,幸存者张秀英谢绝了戴假发、用假名等一些保护措施,而是用自己的真实形象讲述当时的日军暴行,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在南京的浦口敬老院,松冈环琢磨着给一位90多岁的老人买助听器,她找到敬老院的一位工作人员,塞给他一百元钱,“你身体好,你照顾他。”松冈环操着仅有的一点汉语说。


临近结束,一位姑姑在南京大屠杀中被害的老人,特地买来了鞭炮,挂在敬老院门口,“放鞭炮送客人是我们这里最隆重的礼仪。”就等着松冈环出门时放给她。


在上海青浦的嵩山养老院,她把一条日本毛巾送给了高世强老人,因为老人嘴边常流口水,他只能用袖子去擦,“用这个,会好很多。”松冈环还拿着毛巾给老人擦了嘴,做了示范。


松冈环以女性特有的细腻和温情来抚慰幸存者,她也赢得了受害者的尊重。这些活动,以前都是很低调的,她不希望受到过多的关注。


但是,后来她同意公开她的这些活动,她觉得她的努力有限,她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在精神上照顾她们,而且更主要的是唤醒更多的人,去关怀这些孤独的老人,治愈受害的幸存者的心灵创伤。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同心同行

07无处安放的忏悔


1997年南京大屠杀60周年纪念时,日本社会从政界开始蔓延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舆论。日本右翼各种鼓吹军国主义的活动也层出不穷。


同一时期,松冈环作为召集人,在大阪成立了南京大屠杀60周年全国联络会。这是一个集结了日本全国20多个和平团体的组织。


联络会的主要活动是组织普通日本民众前去南京体验。这个项目最早始于1985年,本意是想做到站在被害方的立场体验南京,但因为无法深入到这场惨案的核心,一直浮于形式。


1990 年,松冈环接手这个活动后,将它更名为“铭心会南京”,组织赴南京的日本民众与幸存者和历史学者交谈,到惨案现场讲解。该活动逐渐成为中日南京史学界一个开放的窗口。


2010年8月,“ 铭心会南京”和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同时迎来25周年纪念。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感叹,“铭心会南京”已经成为南京史学研究的重要成果。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与“铭心会南京”

南京大屠杀60周年全国联络会的另一项重要活动是将南京的幸存者请到日本进行证言集会,而每次集会无一例外的都会受到日本右翼的骚扰。


右翼分子先是在网络上发来上千封辱骂的邮件,称“松冈环收了中国人的钱”,“松冈环的书都是杜撰的”……


随后,响着军国主义口号的大喇叭宣传车,就开到集会现场来捣乱。日本右翼还跑到松冈环就职的学校去告状,说松冈环在捏造历史,误导学生。


松冈环当教师的25年间,学校换了十几任校长,大部分校长对于她的“出格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只有一个校长对她给予了肯定,并严厉地回复右翼:“松冈是个有责任心的老师,我们学校对她很信任。”


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振,日本右翼对松冈环的骚扰也渐渐淡了。但是令她担忧的是,中日之间历史问题看似降温了,但日本民间的反中情绪却日益高涨。


一些诸如“加油日本”、“不允许在日外国人特权会”等右派市民团体的崛起,正代表了日本社会的这种右派思潮。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日本大学生对侵华战争与日军罪行的无知

为了全力做研究,松冈环辞去了学校的工作。之后,她专注于做电影,她发现电影的影响力更大,可以让更多人知道历史真相。而同样,电影的成本也让她备感压力。自开始做研究起,她的大部分费用靠自己的退休金来支付。


虽然日本外务省曾给过她500万日元的研究经费,但常年在中日之间奔波调查,早已所剩无几。


她常感到自己力不从心,因为所有的亲历者都年事已高,不出几年,这些老人都将不在人世。


为此,她不得不和时间赛跑,她加快了前往中国调查的频率,从10年前的1年3次增加到了6次。


如果有志愿者同行,松冈环的进度会更快。但每次她都发现,最后还是自己孤身上路。


因为共同的研究,松冈环曾和美国华裔女怍家张纯如有过联系。然而,2004年张纯如的自杀,让松冈环黯然了很久。


松冈环在调查取证的伊始,跑遍了日本的图书馆,却很难找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如今,她的家里保存了30多年间她所有采访的资料,这几乎成为全日本有关南京惨案记录最全的地方。她一直担心资料会被右翼破坏。


为此,自2006年丈夫去世后,她就搬进了一家24小时监控的公寓里,并把最重要的资料复制了四份,分别放在不同的朋友家。


她曾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说:“如果我死了,那些重要的证言一定要交给中国保管,日本没有地方可以留下这些东西。”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松冈环女士及其取证图片

08调查不会停止


“与受难者同心同行。”松冈环把这句话铭记在心,并作为她行动中的“座右铭”。她三十多年如一日,凭着一股常人难以保持的毅力寻访受害老人。


写作《南京战•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的目的,就是要用受害者渗透着鲜血的口述材料,客观而真实地反映南京大屠杀对中国人民造成的身体和心灵上的巨大伤害。


身为小学教师的松冈环说:“教师的职责是将真善美的东西教给孩子们,并且要让他们懂得:做错事要勇于承认和改正。同样,对于过去的侵略战争,日本应该勇于认错和反省。”


所以,每当一位受害者讲出心底最深刻的创伤时,松冈环渐渐感到,这段真实的历史,不仅应该让自己的学生知道,还要传达给一无所知的日本市民,让整个日本社会知道。


确实,这样一份来自日本人自己写的资料,将更有说服力。


先后担任这两本《南京战》的责任编辑张敏女士曾说:“松冈环女士在对日本老兵的调查上,有我们无可相比的优势,很多人都愿意向她开口。而且她能跨越国界,挨家挨户访问中国受害者及其家庭,诚心倾听受害者的愤怒和悲伤,并忠实地记录了下来,这极具划时化意义……只有正视历史,和平才可能得以维护和继续。”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继2010年的纪录片《南京,被割裂的记忆》之后,松冈环完成了她的第二部纪录片《南京的松村伍长》。


已经去世的日本兵松村芳治是松冈环采访的250个日本兵里交往时间最久的。两人相识于10多年前。


一开始,松冈环听朋友说,三重县的图书馆里有一本关于1937年日军在南京战役的战争体验文集,她便辗转找到了该文集的作者松村芳治。


在松冈环看来,松村芳治是侵华士兵里对那段战争反省最彻底的一个。


作为侵华日军自愿写反省战争的文章,在日本除了松村芳治寥寥无几。


8年间,居住在大阪的松冈环前往松村在三重的家调查约20余次。直到松村的生命的尽头,她还在床榻边记录松村的证言。


让松冈难以忘怀的是,松村多年一直坦言自己杀人的罪行,但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吐露出,自己也曾在中国强奸过妇女。


虽然只是一句话,却已经让松村痛苦得再也无法说下去。因为,它已碰触到了人性中最灰暗的一面。


《南京的松村伍长》影片长约30分钟,里面详细记载了松村曾经执行过的几场屠杀的具体过程。更重要的是,它讲出了一个日本兵后半生对于战争反思。

可曾想到:《南京,南京》的众多场景源自一日本女教师的调查取证

2014年7月12日,松冈环在三重县向日本民众介绍“南京大屠杀”

09结语

错误的历史观,只会传承给后代扭曲的价值观,这样的民族是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正如松冈常所说的:“如果一个国家总是拒绝将自己的错误公布于众,等到真相大白那一天,可能已经太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南京   铃木   证言   调查取证   幸存者   右翼   日本人   日本   日军   受害者   美文   中国   场景   和平   老人   战争   教师   日本女   历史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