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方”为本,以“圆”应变,立身处世应遵循方圆之道

以“方”为本,以“圆”应变,立身处世应遵循方圆之道

《资治通鉴》中的一个故事:一次,魏王攻陷了一座城池,为了庆祝,大宴群臣。宴席之上,魏王问文武百官:“你们说我是明君呢,还是昏君呢?”百官多是趋炎附势之徒,纷纷说道:“大王是一代明君。”正当魏王飘飘然时,问到任座,正直的任座却说:“大王是昏君。”魏王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问:“何以见得?”任座说:“大王取得了城池,没有按顺序分给您的弟弟,而是分给了您的儿子,可见您是昏君。”魏王恼羞成怒,命令手下把任座赶了出去,听候发落。接着问下一个臣子,这位大臣说:“大王是明君。”魏王心中暗喜,忙问:“何以见得?”这位大臣说:“臣曾听说明君手下多出直臣。现在大王手下有像任座这样的直臣,可见大王是明君!”魏王听罢,觉得有理,急忙命人把任座重新请了进来。

以“方”为本,以“圆”应变,立身处世应遵循方圆之道

这个故事里面刻画了三种人:一是曲意逢迎者。绝大多数大臣都是在官场混迹多年,身经百战,为了自保或者能够青云直上,溜须拍马,为人圆滑,失其正义,失其品德,失其筋骨。这种人,无论古今,无论朝代,都会存在,这是由人性来决定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人都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刺耳的话,虽然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但很多人都知道,给别人的忠言逆耳,对自己来说一定不会是好事,甚至是灭顶之灾,所以才会有那么多曲意奉迎者,常常睁着眼睛说瞎话。二是刚正耿直者。故事中的任座,就是这种人,因为自己的直言,差点丢了脑袋。我们经常谈智商、情商,如果用我们今天的标准来评判任座,他就属于智商不错,情商不足的人,属于典型的不会说话者。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不乏其人。有的人说话、做事,喜欢直来直去,不愿意拐弯抹角,有一说一,有二说二。我们认真观察一下身边的这种人,一般都处理不好同事、上下级之间的关系,不太招人喜欢,自身也常常过得很痛苦。三是方圆适度者。故事中最后那个大臣,简单的几句话,既拍了魏王的马屁,也救了任座。这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情商方面的高手,既赞同了任座的意见,又救了任座一命,还讨得了魏王的喜欢,可谓是一举三得。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告诉大家做人、做事要方圆有度,适度即可,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也不乏有像大臣这样的人,说话、做人、做事,恰如其分,总是让人很舒服。这样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总是招人喜欢,总会一帆风顺。

以“方”为本,以“圆”应变,立身处世应遵循方圆之道

《菜根谭》第27讲中说:“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 ,分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处在太平盛世,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处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随机应变、圆滑老练,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要方圆并济、交相使用;对待善良的人,态度应当宽厚;对待邪恶的人,态度应当严厉;对待一般平民百姓,态度应当宽厚和严厉并用。这就是为人处世应该遵循的方圆之道,“方”乃做人之根本,“圆”乃立世之道,这种思想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都有所体现,老子倡导的是自然、是天地、是天圆地方,孔子倡导的是中庸、是适度、是不偏不倚。为什么铜钱是内方外圆?这就是中国辩证哲学的集中体现,做事要方,做人要圆。

所以,我们凡事要圆中预,方中立,做到方圆有度,既要防止太刚易折,又要防止太柔缺乏筋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方圆   菜根谭   立身处世   昏君   待人接物   中庸   宽厚   筋骨   圆滑   应变   大臣   美文   大王   手下   情商   态度   说话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